观音会 南充各地以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举办观音会。传说农历二月十九为观音菩萨生日,六月十九为观音菩萨得道日,九月十九为观音菩萨成佛日,故一年之中有三次观音会。最隆重的是二月十九日,届时地方会首或寺庙僧尼发起募捐,唱戏数天。举办观音会的场镇或寺庙往往在会期开展大规模的贸易活动,各地商贩云集,搭棚设摊,会众云集,为地方盛会之一。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是日里各寺庙十分热闹,善男信女吃斋念佛,上庙祈香,为观音菩萨过生,祈保家庭平安。每逢观音会日,善男信女成群结队,前往寺庙烧香拜佛。寺庙击磬诵经,高唱佛偈,烟火缭绕,人声鼎沸。有的地方还推举会首,集资办会,组织信徒迎神出驾,游于街市,鸾驾威武、锣鼓喧天。还有的地方请戏班演戏酬神,并办斋席,赶会者凡交会费即可于中午享用。下午,善男信女陆续散去。南充解放后,观音会曾一度废止。20世纪80年代后,南充境内各地寺庙开始恢复宗教活动,观音会又重现昔日盛况,各地政府还在寺庙附近划定商贸活动区域,交警实行交通管制,维持交通秩序。届时,寺庙附近,商贩云集,信众络绎不绝,庙内香烟缭绕,磬声悠悠。场外交易活跃,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城隍会 城隍本为明代专祠之神。明洪武初敕封京都、开封、临濠、太平、和册、滁州六城隍为王,余府为公,州为侯,县为伯,附祭于岳渎诸神(泛指各地的山神和河神)之坛,中祀三年,尽去封号,只称某府州县城隍之神,并定府州县官到任必先斋宿城隍庙,谒神与誓之制。令州县守令自祭。清代未列官祀,然地方视城隍为地方守护之神,各地神庙巍然,朔望行香必及之。民国初官方废祀,但民间仍年年赛会。20世纪50年代后停止。
民间多以城隍诞辰办会,城隍为传说中的守护之神。南充境内城隍庙各县均有,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各地举办城隍会的日期不一,多为农历五月十五,也有三月十八和五月二十五日的。一般在会期的前一天,就会在庙内戏台演剧。各乡民捐资结社,纷纷入城参会。他们往往会带着自己扎制的丈许长的彩船,船上以朵朵莲花装饰,以七八岁的女童为驾娘,身着彩衣,手持木桨,呈缓缓荡舟之势。晚上有各社团扎制的平台,多以儿童扮作戏剧人物,由人抬起游街,街上灯火辉煌,锣鼓音乐不绝于耳,一队一队游街的社团队伍都到城隍庙中集会。第二天,城隍庙会正式开始,县城主官盛服彩仗,抬轿骑马,什众随列,备极华美。先由城隍塑像阶下祭祀,上香叩头。然后由人抬着城隍爷出行,其余社团的平台随着城隍爷驾后鱼贯而出,平台上多选长相俊美的童男童女装扮成戏剧人物,另有装扮成鬼卒的,多披发涂面,跳跃前行。游街又仍到庙前。当日,在城隍庙前叩拜的,焚香的,特别是妇女都燃巨烛敬献,一时摩肩接踵,阶下几无寸隙,叩拜者几乎找不到地方,阶前烛泪四溢,纵横成渠,庙内盛况空前。庙前大门外,锣鼓阵阵,戏班子粉墨登场。台上人山人海,观者如云。富贾官绅皆设栅搭幔,列坐观之。城隍会清时最盛,至民国时期,逐渐势微。南充解放后,城隍会被废止。
药王会 南充的“药王会”,是纪念唐代大医药家孙思邈诞辰。旧时,南充境内各县城均建有药王庙,以祀奉孙思邈。建成的药王庙在当地极为壮观,相传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是药王孙思邈生日,人们便以这一天为吉日,祈祀“庆寿”,上香消灾。自此香火日盛,并形成经久不衰、影响四方的具有浓郁地方民俗特色的药王庙会。
药王庙会从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开始唱戏,直至五月初五,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不仅奉上供物,有的还在药王庙前扎起了一座庞大的送灯山,用纸扎成佛祖、观音、八仙、灵官;内用竹子架成三百六十格,在格子中用泥敷上泥窝,每个泥窝上再用面做成油窝放油安稔,到晚将油稔点燃,火光照亮整个药王庙,象征一年360天药王都大放光芒,普度众生,为黎民百姓消灾除病,在会期广施救药“万应丸”“万应膏”。
南充境内各乡镇举办“药王会”时,信众们往往于是日抬“大蜡”进城,这个“大蜡”是泥土捏制成形体均超于常例的蜡烛,外糊红纸,缀以金边花饰,顶端有一凹窝,内盛香油,然后插在二人抬的抬盒上,大锣大鼓送至北门城隍庙内所塑东方三圣的药师佛前燃祀之。在所送大蜡中,还有所谓的“九品”,那是用棉制成蜡芯,再浇上用白蜡混合香油炼制的蜡液,反复浇制成约手臂粗的蜡烛。在所有送祀的大蜡中,这种“九品”是较为真格的,大蜡送至后,办会的会首聚众举行祀典,庙主备素筵接待送蜡信众,是日城内居民多有联袂往观盛况。
另一药王会,就是每年的九月三十日,佛教传说是东方三圣的药师琉璃光如来佛的圣诞,药师光如来佛简称为药师佛,他是琉璃世界(即药师佛的净土)的教主,号称药师琉璃光如来,又叫“大医王佛”。《药师经》 中说,他曾发十二大誓愿,主要的有:“除一切众生病,令身心安乐”之愿。
过去各地药王庙长年香烟缭绕,会期经年不断,影响颇大,人们把祛病延年的良好愿望,寄托于“药王”的赐福。南充解放后,南充境内各地“药王庙”尽被拆除,“药王会”一度消逝。
牛王会 农历二月十二日是牛王菩萨的生辰,旧时,南充各地都要举办“牛王会”。“牛王会”多举行唱大戏、演木偶、灯影、耍狮子、舞彩龙、放焰火、放鸡冠血祭拜牛王,贩卖公鸡等民俗文化表演,让人们欢乐开怀,品尝民间小吃亦给牛王会增添不少乐趣。南充有的地方还会在“牛王会”这天,给佣工放一天假,又称为“长年会”。这天不让耕牛下田,农家舂糍粑,除人吃以外,还在牛角上挂两团以示慰劳。过去,“牛”作为农耕文化的主要角色,特别受到广大农民的“尊崇”。南充各地都建有“牛王庙”,以便随时祭祀。过去祭拜牛王要宰杀公鸡,煎炸大麻花,目的就是期望传说中的牛王保佑家中耕牛腿脚好,干活不偷懒,平时不生病。如今的“牛王会”已成了崇拜农耕、祭祀耕牛的一种民间仪式,祭拜牛王主要是图个开心。
夫子会“夫子”即圣人孔子(前551—前479),春秋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县)。孔子是我国乃至世界所称颂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我国创立儒家学说的始祖,后世称他为至圣先师。自汉代以降,祭孔活动延续不断。规模也逐步提升,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被称为“国之大典”。进入民国后,国民政府定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各地孔庙均举行祀典,学校亦休假纪念。这就是“夫子会”的来历。
南充解放前各地私塾很多,私塾最讲究的是办“夫子会”了,每年孔子的诞辰都要隆重举办此一祀典。是时,各私塾放假三天,由每位学生出份子凑集,在学校搭席棚,供上孔子牌位,除香、蜡祭祀外,还要演“皮影戏”三天。学生中推选年纪较大的采购鱼肉蔬果,备办酒席,恭请老师享用,学生们则围坐陪餐,给老师敬酒。老师为了回报,给每个学生封一个红包,红包的钱非常少,意思意思而已。这一古老的庆典一直延续到1949年。此外,各地官方也要在文庙举办隆重的祭典,由府、县主官率领学子进行祭祀。
土地会 在南充各地都有在农历七月七日这天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又称“七夕”土地会。
在诸多历史记载中,七夕这天,均是以“乞巧”为主,但各地祭祀风俗不同,古代此日多以乞巧为主,而未曾有祭祀“土地爷”记载。那么南充及其他各地为什么于七夕“乞巧”之日,兼祭祀土地神呢,这就要追溯到古代称土地之神为社神,于春秋两季祭祀之,称为“春社”“秋社”。汉应劭 《风俗通义》 云:“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偏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报功也。”又清人所著 《觉轩杂录》 云:“土地,神也,村巷处处奉之……”从众多历史记载中,社日之祀是无定期的,但总离不开春秋二时,即立春或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七夕七月,土神祭祀也在七月,南充的习俗是将这两个祀日干脆合并一起举行,这是南充七月祭祀中颇具特点的。故南充的“七夕”既称“巧芽节”,又称为“土地会”。
解放前,南充土地庙遍布城乡各地,各地寺庙宫观、荒径山谷,或凿石室,或搭木房,都塑有皂衣红纱、须眉皆白的土地爷和盛装浓抹的土地婆像。土地庙一般很小,设小阁,内供土地公、土地婆。当一年一度的会期来临时,要推选当地有威信的人充任“会首”,还要选有经验的人,提前一月制作“巧芽”,一般是用苞谷、豌豆、小麦、胡豆等杂粮,盛于陶盆之内,密闭柜中,每日浇水两次,二十余天后,即长出嫩黄可爱的芽,然后取出束红纸条于芽腰,供于土地神龛之前。是日,举城士民莫不联袂聚观于城内各土地庙所供的“巧芽”,亦寓有庆祝丰收之意。
“七夕”之夜,有的土地庙还要聚钱吃“庙会”。是时,庙前总要摆上八大碗肉食及酒水等大吃一顿,以示对土地爷之庆祝,兼祈土地爷保一方平安之意。有的地方,还会在土地庙前请皮影戏班演出,从是日下午一直到深夜。
清醮会 农历正月的清醮会,亦称“春会”,是农村极为普遍的盛会。清醮会是道士做的法事。做清醮法事的一般是正一道士,又称火头道士。上古时代流行逐瘟古礼,每年乡人集会举行驱傩,以除去不祥,清醮即是驱傩遗风。清代和民国前期,清醮会每年举行一次,醮期各地不一,农历正月至五月均有。设醮时间一般为9日,也有7日。醮期内,要求民众戒荤,每家贴黄纸小门联一幅。主要仪程有请水、出祭幡、安神祭灶、送瘟神等。同时,请戏班子演戏娱神,对文武两瘟神虔诚膜拜,恐获愆尤。
过去,南充境内各地每年春季要办清醮会,在寺庙内设坛三天。同时请来川戏班为大会唱三天春台戏。民间配合有高跷、社火、龙灯、狮舞、焰火等,其中尤以“灯山”最为别致。灯山由高4丈、宽2丈的木架作支撑,夫子、老君、佛祖、八仙灯,四大天王、八大金刚灯,大鹏金鸡、白鹤童子灯,托塔天王、真武祖师灯等等,密密麻麻分层系于架上。另有血盆大口,双目圆睁,赤眉红须,高举金鞭的镇台灵官,置于正中以镇邪魔。灯山要点四夜,每到黄昏,先有数人提油罐上灯山加油点灯。入夜,灯山远望似璀璨的明星朗照,近视若熊熊火山一座,照得整条街道如同白昼。远近善男信女在灯山下焚香化帛,顶礼膜拜,祈祷国泰民安,或求病人早愈,或求赐降麟童,熙熙攘攘,盛况空前。(www.daowen.com)
行香“行香”又名“游神”,是流行于南充境内南部、阆中一带的一种大型娱神活动。据老年人讲,南宋时便已兴起,那时战乱频繁,蒙古人入侵境内,人民苦于兵燹,为求解脱苦难,故有此举以祈神保佑。它于每年三月“东岳会”、七月“城隍会”举行,人数达二百余人。凡参加扮演鬼神的人要斋戒三天和沐浴熏香净身,以免亵渎神明。
上午十时左右,开着花脸扮演的“报子”跨上全幅鸾铃快马,在大街小巷跑报三通。正午时分,神驾从东岳庙出巡,由“报子”一人、“牌子手”四至六人、“判官”四至八人、小鬼六至十二人、“无神”十二人、“鸡脚神”四至六人、神前卫士若干人、更夫二人、抬工及踩高脚抬工若干人,川剧锣鼓多套组成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
报子、牌手、小鬼、判官、无神……相继过去。“鸡脚神”出现了,它往往前后与主队留有一段空白距离,显得有些孤零零的。他的出现使观众神情紧张,毛骨悚然,街上突然就显得静悄悄的。更夫“嘡!嘡!”两声二更锣响后,“呵……噜……”两旁小鬼尖叫着拥来了由二人夹持着的鸡脚神,由于出神前喝够了烧酒,“鸡脚神”踉踉跄跄,总是爱将铁链抛套人群,胆小的人往往会吓得半死。“鸡脚神”的背后有一人持大柳树枝,将“神”蔽盖着。鸡脚神过去,后面便是神前侍卫和十二人抬着的“东岳菩萨”或“城隍爷”。跟着是地台子、五六台社火和高脚社火多台,打着“登亮子”的川剧锣鼓遍游县城大街。
如今,此俗已不多见。
文昌会 此会专祀文昌梓潼帝君,民间俗传为晋人张育(亚子)。唐始有敕封;宋入官祀。清定为中祀,岁以二月三日暨秋仲月致祭,民国初废祀。四川梓潼县北有七曲山,又名梓潼山,传为文昌梓潼帝君发祥地,建文昌大庙,祭祀最盛。一年之中,计有农历正月之“迎神会”、春秋二季庙会及春节期间之“文昌扫荡”等祭祀。
过去,南充境内各地都修建有“文昌宫”祀奉“文昌帝君”,每年都要举办“文昌会”,届时,邑内官员、士绅、秀才、学子、庶民百姓等都踊跃前往参会,附近各处商贾、小贩亦往会进行贸易交易活动,形成热闹非凡的“庙会”。文昌庙会,每于庙会之前,由会首将庙会准备情形向知县详细呈报。庙会第一天早晨,各行各业首事及县内各官,由知县领衔到大庙文昌正殿,行礼如仪。正殿燃点3对大蜡,3炷大香,每支大蜡约5~10公斤。其余各神殿也燃点较小的大蜡,每支3~5斤。首事主持仪式,官员、士绅及哥老会头目等,从正殿到御阶列为九排,依次排列,知县为一排正中。先敬天,次敬地,再敬文昌。“天”包括玉皇及日、月、星、斗、宿、风、云、雷、雨诸神;“地”指掌管土地的社稷之神及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四渎(即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之神。由执事呼拜诸神的名字,呼一个祭祀者就拜一次。呼拜完毕即唱赞词、读疏文、烧表章、读祭文。第三天,由县内外举人、秀才结队前导,用8人大轿抬着文昌神像,在细吹细打的音乐声中,巡视庙宇周围,俗呼“举子祭游”。
20世纪50年代初,以庙会为封建习俗,禁止兴办。
瘟祖会 相传梓潼帝君降服五瘟后,专司“收瘟摄毒、扫荡污秽”之职,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因此主管功名文运的文昌帝君(即梓潼帝君)又被尊为“瘟祖”,瘟祖会在农历五月举行。
南充境内的瘟祖会以阆中最具特色,每年从农历五月初五后就有很多人烧香并三步九叩首从家门拜进南岳殿、东岳殿,二殿内有道士鸣钟击鼓、念经,拜会的达数百人,一路拜到“瘟菩萨”殿里。当时,每天昼夜均有很多人朝拜,阆中城内的城隍庙等地烧香拜神的更是络绎不绝,五月十二日开始,阆中城内天天唱大戏,并搭灯山一座,上系365盏灯,连点三昼夜。在此期间,夜晚耍狮子,摇彩船,放焰火,耍九节龙,熙熙攘攘,通宵达旦,特别以五月十五东岳殿、南岳殿举办的“銮”大会和“瘟祖会”的规模与盛况最为热闹。十五出神,南岳殿里排好全副銮驾,焚香提炉,由速报二司开道,八人黄缎绣花大轿车中坐瘟神,两边十三太保、十八学士护卫,并以高脚、平台、地台、鸣鹤摆马、狮子、龙灯相配,随后是手捧信香的善男信女簇拥而行,声威赫然,热闹非凡。瘟祖会期间,属于阆中、苍溪、南江、通江、巴中、广元、昭化、剑阁等县的乡民也来朝拜阆中的“瘟祖会”,附近各县商民亦前来赶会,同时进行商品交易,瘟祖会一直到五月全月结束。
王爷会 农历六月初六日,南充各地都要举办王爷会。俗传为三江王爷寿诞。会期前十天,以水上船帮为主,其他帮会和城镇各哥老会协助筹备。民国时,哥老会选出精干有为的人筹措会务。从六月三日开始,一般多在王爷庙(也有在三圣宫或其他供有镇江王爷杨四郎神像的寺庙)内张灯结彩,神像前奉献花卉、寿桃、糕点、猪牛羊肉,及各种酒。香炉内燃着檀香,两侧高烧一对红色巨烛,烛高八尺,碗口之大,重达四十斤,熄了又换,直至会终。会期内,并以重金聘请有名望的川戏班,轮流到会上演出川剧,六月三日开始唱亮台戏。
先是团拜,要跳“加官”,即全班人马出场,天上、人间、水底三界,儒、释、道三教的各路神仙参与跳舞,为一台大杂烩的哑戏。舞蹈有“封侯挂印”“卸甲封王”“东方朔盗桃”等,人人戴上喜神面具,狂舞祝贺这方大吉大利、地灵人杰。跳完后,会首要给戏班送彩虹,挂彩金,及送幺台(熟食品)。接着演出的贺神戏有 《群仙会》 《黄河阵》 《白玉簪》 《宫人井》 《南河崖》 《临江亭》 《借东风》 《三祭江》 等,若遇夏旱,要唱所谓收鬼怪的《搬目莲》 或 《东猖》 等恐怖的打叉求雨戏。
会期内,会首还要邀请附近周边各县、镇的商会会长,各个哥老会码头的龙头大爷来欢度王爷会。会首要在戏园观楼上摆酒宴招待来宾。当地的地方官,龙头大爷、商会会长、几大帮首领出席宴会陪客。各地来宾得玩彩场戏,即点折子戏。一次点十几折,每折选主要唱段唱,每段约唱十余分钟(艺人叫彩场边“扯萝卜”),观楼上宾主边饮酒边观赏戏,谈笑风生。彩场戏演完后,点戏者要与戏班挂红绸,发赏钱。唱得特别好,得加倍重赏。演员、捡场师、鼓师等人员评成分红,这样有奖演出,戏班人员更卖力。
上九会 俗传正月初九为玉皇大帝的生日。因玉皇是道教尊奉的主要神灵之一,故为道教的重大节日。各地道教庙宇此日均办会庆贺。民间俗称“上九会”。南充民间各地举行的“上九会”规模各异,会期长短不一。各地都修建有玉皇宫、玉虚宫,上九会均在这些宫观中举办,一般都是信众在玉皇像前烧香叩头,许愿。自清道光时,各地“上九会”由单纯的烧香敬神演变为以商业贸易活动为主的庙会。办会的首事们事先规划好摆摊设点区域,届时八大帮的小商贩们按指定的地方搭棚,摊点之间留出宽阔的过道,方便赶会的人通行或选购商品。各类摊点的区域年年如是,子孙世守,毫不紊乱。
会期必演戏,请当地有名气的川剧班子,或演木偶、皮影等,以示热闹。20世纪50年代开始,上九会演变为物资交流会,农业合作化以后停办。
火神会 过去,南充各地都修建有“火神庙”,或者其他寺庙中也有祀奉“火神”像的。“火神”在中国神话中被封为“火德真君”,专司“火”一职。因“火”既能给人们带来光明,又能带来灾害,所以自古以来都受到人们崇拜,尊崇为“神”。农历七月二十四日举办火神会,一般都在火神庙或三圣宫做会请火神消灾三日。办会期间,要请僧尼等做法事,有的会连续三日开道场,主要祈求“火神爷”保佑,以消火灾为主,同时也有各地信众前来烧香叩拜,一些商贩也前来摆摊设点,开展贸易活动,往往形成庙会。道场结束这天,家家户户要在街上摆满水。一个装扮“火鸡公”的人光背赤脚,短裤红脸,左手扇扇子,右手抱公鸡,滑稽可笑地从某一角落闪出,沿街人便用水猛泼,他奋不顾身地冲出泼水阵,其会便在欢笑声中结束。
娘娘会 南充民间传说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送子娘娘的生日。这天,凡供奉有送子娘娘菩萨的寺庙,都会有穿红着绿、三五成群的妇女,手中持香蜡纸钱,提醪糟,到寺庙娘娘菩萨塑像前焚香叩拜,许愿、还愿。有的地方建有娘娘庙,娘娘菩萨面前供有数个(一般为360个)木雕或泥塑的童儿,许愿还愿后,大家争抢童儿,以示菩萨送了归己,尤其是新婚不久的年轻妇女更是要去朝拜,求娘娘早赐生子。此外,庙前也会举行商贸活动,一般多为妇女儿童用品,因而亦形成庙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