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间风俗:社交礼仪习俗与见面礼特点》

《民间风俗:社交礼仪习俗与见面礼特点》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见面礼俗称“叩头”或“磕头”,是见面礼中的最高礼节。旧时妇女很少露面,见了男人会主动回避,但要迎接客人,也需行见面礼。见面礼由繁到简,也体现了礼仪民俗的与时俱进。在南充城乡,盛行“走人户”的习俗。

《民间风俗:社交礼仪习俗与见面礼特点》

一、见面礼仪

见面礼 主客相见,初见时有一套程序化的礼节称之为“见面礼”。过去人们见面时,无论是主是客,均要“拱手”“作揖”。拱手有固定的格式,不能随便,否则会认为你没教养,不懂规矩。拱手时,双手抱合为拳,肘弯曲于胸前。抱拳时右手在里,左手在外,即左手包右手,面向客人上下、左右施礼。一般地讲,同辈朋友之间见面,双手打拱就可以了。如果晚辈见到长辈,那是一定要作揖的。作揖有长揖、高揖的区别。长揖是一边拱手,一边弯腰鞠躬,表示尊重和欢迎。高辑则是在拱手时,要将双手高举至脸庞甚至头顶,再缓缓放下,同时鞠躬至上膝处,这是见面礼中较高的礼节,表示十分崇敬和热忱欢迎。倘若晚几辈的年轻人要见年长者,还要行大礼。在旧时官场中,下级见上级时,视其官阶大小,也须行大礼,学生入学,除叩拜孔子外对老师也要行叩头礼。行礼时双手合拢,双膝跪地,双手举过头顶,再降至胸前,头向前下至地面,俗称“作大揖”。这种见面礼俗称“叩头”或“磕头”,是见面礼中的最高礼节。旧时妇女很少露面,见了男人会主动回避,但要迎接客人,也需行见面礼。妇女行礼则是双手的手指相扣,置于左腰侧,弯腰屈身,轻轻说一声“万福”,以表敬意。

现在人们之间的见面礼比较简单,叩头、作揖已不多见,拱手还常见于老年人群体。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生的人,多以行握手礼(如双方均为男性,则同出右手,若一方为女性,男性则应先出左手与其左手相握)。现在的年轻一族见面时大多是点头、握手或挥手,近距离则叫一声“您好”,表示出友好和亲热。

见面礼由繁到简,也体现了礼仪民俗的与时俱进。

客套话 南充境内人与人之间,或朋友聚会,或主客相见,都不能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而是遵循长期以来形成“入以事其父兄,出以礼其亲朋”的礼节,只要是相互见面的都会说“你好”。若是与一些小有名气的人见面,还会说“久仰!久仰”“久闻其名,初次见面实为三生有幸”之类的话。若是询问对方年龄,在何处工作,都会问“贵庚几何”“在哪里发财或高就”等,总之是要先说一些客套话(虽然是空话、套话)。如是久别重逢,会说“久违了”。一般的人还会说“稀客”等用语。客人到主人家中去串门或拜访时,主人家都说:“欢迎!欢迎!”或有喜欢抛文的人会说:“大驾光临,寒舍蓬荜生辉!”客人一般会说“哪里!哪里”“打扰了,不好意思”,或者“添麻烦了”。主人请客人进门时会说:“请进、你先走!”进到室内,主人家便会说:“请坐,请上坐!”接着便会拿烟倒茶说“请喝茶”,客人会说“莫淘神,谢谢”。客人要离开时,主人会挽留说“再耍一哈儿”,客人便推辞说“家中有事”或“我忙得很,二天再来”。若主人再三挽留会说“吃了再走,不会耽搁你”,客人起身坚持会说“不麻烦了,改日再会”,主人见其执意要走,便会起身相送,口中说:“慢走慢走,二天再来耍!”客人便说:“不送不送,请留步!”如实在推辞不了,客人会说:“我是沙土的萝卜,一带就来!”酒席上,客气话更是花样百出,开席时主人会说“家常便饭,不成敬意,大家随便吃”,劝酒时说:“酒不好,请多喝几杯!”客人都会回应:“好酒,好酒啊!”明明是一桌十分丰盛的宴席,主人家会说:“没得啥子菜,你们架势拈啊!”客人都会说:“酒足饭饱,吃好了!”若是中途有人退席,则会放下杯筷说:“你们慢吃,我吃好了。”

此外,送礼时会讲“一点心意,请笑纳”,或说“一点小意思,万望收下”,收礼之人会说“无功不受禄,受之有愧”或说“不好意思,哪门要得嘛”。如若遇到当事人坚辞不受,送礼人会说“雷都不打送礼人,给个面子嘛”之类的套话。如果托人办事,更需要把言语拿顺,求人者会说“此事你老费心了”“给你找麻烦了”,被求者会说“莫得啥子”或“没来头”。如果所求之事能够办到,会说:“小事一件,莫放在心头!”若所求之事不大好办,会说“我去试一下,办不办得成,我给你扯个回消”(方言:即回个信);若实在办不了,则会托词“这件事不是我不帮忙”,被求者还会帮助指点或提议找别人帮忙,求人者也会说“你老尽心了,劳慰了”等客气话。这些见面说客套话的习俗,既体现了民间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节,也是民间判断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标志,即使到现在仍然在交往中保留着。

二、社交馈赠礼仪

南充民间,民众在一些特殊社交往来中,往往伴有馈赠礼品的习俗。在南充城乡,盛行“走人户”的习俗。亲戚朋友之间如遇添丁进口,生朝满日或婚丧嫁娶,或乔迁新居,以及逢年过节,相互间都会上门拜望,即所谓“走人户”。

走人户是不能“打空手”的,一般都要送礼行(礼品)。送的礼也要分名目,并且要与其走人户的目的相适应,其礼信的内容也要合符场景。一般在南充民间,若遇亲戚朋友家添丁进口,或接媳妇,或女儿生了小孩、坐月子期间,这种礼行又称为“月礼”。过去,一般农家多送自家生产的鸡蛋、糯米、面条、醪糟、红糖和肉类油脂之类,以供产妇坐月子营养滋补之用。如是产妇的娘家人除了备送营养食品之外,还得给出生的婴儿送去穿戴的衣帽、鞋袜、围裙、披风、小棉被及尿布、玩具等物。过去富裕人家则用抬盒送去,一般人家也得肩挑背磨手提送去,俗称“打三朝”。如遇有婚嫁喜事,嫁女的则送铺盖、床单、枕头,也有送钱币的,俗称“添箱礼”。娶媳妇的男方则多有送钱币或日常生活用品的。如遇有做生祝寿的,过去一般送四色水礼,即现金、衣帽和寿挂、寿联、寿糕、寿桃鞭炮等;富户及官绅之间还要送寿匾,俗称“寿礼”。如遇丧事,亲友前来吊唁、祭奠,一般都送花圈、祭幛、香帛、纸烛,俗称“烧香礼”。再者就是逢年过节兴送“节礼”。如春节走人户,俗称“拜年”,一般为晚辈给长辈拜年。过去农村拜年时,送的礼行有腊肉、白糖、冰糖、酒、蛋、面、汤圆等;如遇其拜年人家有小孩,长辈要给小孩打发“过年钱”。端午节走人户都时兴送粽子、鸭蛋、红糖。中秋节送糍粑、月饼。重阳节,儿女给父母送一些营养品以示孝敬。总之,在民间走人户送礼行要根据主人家所承办的事情来确定内容,以体现送礼人的大方。走人户时,主人家收了礼要回赠礼品,但回赠的礼品不得与送礼人的礼品内容相重复,同时还得与送礼人送来的礼品价值大体相同。总之,无论礼轻礼重,走人户送礼行都是民间显示人与人之间亲情和友情的体现,这些习俗到现在都仍然沿袭。

三、称呼礼节

对长辈的称呼

曾祖父母的父母:称祖先人,喊活菩萨。

曾祖父:称太公,称祖祖。

曾祖母:称太婆,亦称祖祖。

祖父:称公公,或公、爷爷。

祖母:称婆婆,或婆、奶奶。

祖父的兄弟:按排行称大公、二公、幺公,或大爷爷、二爷爷、幺爷爷。其配偶称大婆、二婆、幺婆。

祖父的姐妹:按排行称大姑婆、二姑婆、幺姑婆。其配偶称大姑公、二姑公、幺姑公。

祖母的兄弟:按排行称大舅公、二舅公、幺舅公。其配偶称大舅婆、二舅婆、幺舅婆。

祖母的姐妹:按排行称大姨婆、二姨婆、幺姨婆。其配偶称大姨公、二姨公、幺姨公。

父亲:喊爸爸的很普遍,也有少数喊爹爹的,称哒哒、牙牙、老太爷,或者直接称父亲的。还有极少数的一种,认为生下来八字大,要克父的,就改口喊伯伯或保保的。

母亲:称妈妈或单称一个妈字的很普遍,也有少数喊娘的,旧时,还有喊奶奶(读nai)的。

父亲的兄弟:比父亲大的称伯伯,比父亲小的称叔叔。多按父辈兄弟的排行,称大伯(大伯伯)、大爸、大爹,二伯、二爸、二爹,幺爸、幺爹、幺叔。其配偶称大妈、二妈、幺妈或大婶、二婶、幺婶。

父亲的姐妹:称姑,喊姑姑,或姑妈其配偶称姑父,也有称保保的。按排行喊大姑、大姑父,二姑、二姑父,幺姑、幺姑父。有的其配偶喊保保,姓张就喊张保保,姓王就喊王保保。

外祖父:称外公,也有的地方喊家公,还有喊姥爷的。

外祖父的兄弟,按排行喊大外公(大姥爷)、二外公(二姥爷)、幺外公(幺姥爷)。

外祖父的姐妹,喊姑婆,按排序喊大姑婆、二姑婆、幺姑婆,其配偶喊大姑公、二姑公、幺姑公。

外祖母:喊外婆,也有的地方喊家婆,也有人喊姥姥。

外祖母的兄弟,喊舅公,按排行喊大舅公、二舅公、幺舅公,其配偶喊大舅婆、二舅婆、幺舅婆。外祖母的姐妹,喊姨婆,按排行同上。

母亲的兄弟:喊舅舅,舅父,按排行喊大舅、二舅、幺舅,也有少数喊保保的。其配偶喊舅妈或舅娘,按排行喊大舅妈或大舅娘,二舅妈或二舅娘,幺舅妈或幺舅娘。

母亲的姐妹:喊姨,或姨妈、姨娘,按排行喊大姨、大姨妈或大姨娘,二姨、二姨妈或二姨娘,幺姨、幺姨妈。其配偶喊大姨父、二姨父、幺姨父。

丈夫的父亲:跟着丈夫喊爸爸或爸、爹。正式称谓为老人公或公爹。

丈夫的母亲:跟着丈夫喊妈妈或妈。正式称谓为老人婆或婆母。

妻子的父亲:称岳父,俗称老丈人、亲爷。现在也跟着妻子喊爸或者爸爸和爹。

妻子的母亲:称岳母,俗称老丈母、丈母娘、亲娘妈。现在改为跟着妻子喊妈或娘。

男女成亲后,双方父母则称亲家,尊称为姻兄或姻姐妹,现时一般按年龄大小称为某大哥、某大姐。双方的兄弟姐妹称对方的父母亲为姻伯、姻母,俗称为某伯、某叔、某姨、某娘。

对平辈的称呼

丈夫:称男人,喊老公、当家的。生了孩子后,喊娃他爸、娃他爹。过去也有极少数喊夫君或相公的。称“爱人”。

妻子:称女人,内当家,婆娘,喊老婆。过去也有称内子、屋里头、内当家的。生了孩子后喊娃他妈。通称“爱人”。

兄弟:按排行喊大哥、二哥、三哥,或者大弟、二弟、三弟。也有喊大哥做哥老倌或者用叠字喊哥哥的,喊弟弟做弟娃、老弟的。其配偶,兄长的妻子称嫂,现在有改口喊姐的,姓张就喊张姐,姓李就喊李姐;兄弟的妻子称弟媳、弟妹,有直呼其姓名的。

嫂嫂与弟媳之间的关系称妯娌,也有叫“弦缑”的。

姐妹:按排行喊大姐、二姐、三姐、幺姐或大妹、二妹、三妹或幺妹、小妹。或用叠字喊姐姐、妹妹。其配偶:称姐夫,姐哥,喊大姐哥、二姐哥、三姐哥、幺姐哥。现在改口喊哥,姓张就喊张哥,姓李就喊李哥。对妹妹的配偶,称妹夫,喊大妹夫、二妹夫或直呼其姓名。姐夫与妹夫之间的关系称为“连襟”或“老挑”。

妻子的兄弟:称舅子、内弟。其配偶称舅母子。跟着妻子按排行喊大哥、二哥、三哥,大嫂、二嫂、三嫂。比妻子年纪小的,也有直呼其名字的。

妻子的姐妹:称姨姐、姨妹,或跟着妻子喊大姐、二姐、三姐,大妹、二妹、三妹、幺妹或小姨子。其配偶称连襟、老挑。或跟着妻子喊哥,姓张喊张哥,姓李喊李哥。对妹妹的配偶,喊老弟或直呼其姓名。

姑姑的儿女:称老表,喊表哥、表弟或表姐、表妹。按排行顺序喊大表哥、二表哥、三表哥,大表弟、二表弟、三表弟或大表姐、二表姐、三表姐,大表妹、二表妹、三表妹。其配偶,表哥的配偶喊表嫂,表弟的配偶称表弟媳,可直呼其姓名。姑姑的儿女属外表亲。

舅舅的儿女:也称老表,喊表哥、表弟和表姐、表妹。和姑姑的儿女称呼喊法一样,其配偶喊法也一样。舅舅的儿女属内表亲。

姨娘的儿女:也称老表,同样喊表哥、表弟和表姐、表妹,和姑姑的儿女、舅舅的儿女称呼喊法完全一样,对其配偶的喊法也一样。姨娘的儿女也属外表亲。

伯伯、叔叔的儿女:称堂兄弟或堂姐妹,同样喊哥姐弟妹。可按排行顺序喊大哥、大姐、二哥、二姐,对年龄小的喊弟,大弟、二弟、大妹、二妹。为了与自家亲兄弟姐妹有所区别,便在堂哥、堂姐前面贯以小名前面的一个字,比如其人小名叫兴娃子,就喊兴哥;女的叫小妹仔,就喊小姐,去姓只喊后面两个字,如男的叫李光旭,就喊光旭哥,女的叫张桂芳,就喊桂芳姐。对堂弟、堂妹也可喊弟、妹,也可直呼其姓名,或者去姓只喊后面两个字,再带一个弟字或妹字。如男的叫李光伟,就喊光伟弟,女的叫张权珍,就喊权珍妹。(www.daowen.com)

南充境内,若父母再婚,其妻或父,尊称为继父、母,各自的子女,亦按长幼序尊称为继兄弟姐妹,俗称继父为“皮老汉”,继子女俗称“皮儿子”等,继父母家中的一应亲属,均按原亲生的同等亲属的名称称呼。现在也有直呼为某哥、某姐或小某的。

对晚辈的称呼

儿子:喊儿子、娃儿。儿子生下来后一般取有小名(乳名),就喊小名(乳名),如取名狗娃儿,就喊狗娃子,取名贵生,就喊贵生。长大入学读书了,就取有书名(学名),一般就喊其书名。

女儿:喊妹仔、姑娘、女儿、女子。女儿生下后取有小名(乳名),就喊小名(乳名),如取名二妹仔,就喊二妹仔,长大入学取有书名了,就喊书名。

兄弟的儿女:称侄儿、侄女。小时有小名(乳名)的,就喊小名(乳名),长大入学取有书名了,就直呼其书名。

姐妹的儿女:称外侄儿、外侄女。小时有小名(乳名)的,就喊小名(乳名),长大入学取有书名了,就直呼其书名。

舅子的儿女:称内侄儿、内侄女。小时有小名(乳名)的,就喊小名(乳名),长大入学取有书名了,就喊书名。

姨妹的子女:称姨侄儿、姨侄女。小时有小名(乳名)的,就喊小名(乳名),长大入学取了书名,就直呼其书名。

儿媳:称媳妇。一般按儿子的排行称大媳妇、二媳妇、幺儿媳妇。但喊起来,如姓张,就喊张妹崽,姓李就喊李妹崽,也有直呼其名的。

女婿:称干儿子。一般是直呼其名。

儿子的儿女:称孙子、孙女,或孙崽。小时候就喊所取的小名(乳名),长大后,就直呼其书名。

女儿的子女:称外孙、外孙女,或外孙崽。小时候就喊取的小名(乳名),长大后,就直呼其书名。

儿子的孙子:称重孙,或重孙崽、重孙女。小时候喊小名,长大后就直呼其姓名。

女儿的孙子:称外重孙,或外重孙崽、外重孙女。小时候喊小名(乳名),长大后直呼其姓名。

社交方面的称呼

社交方面的称呼,是指对血缘、姻亲关系以外的社会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称呼。包括对社会的老人、小孩、男人、女人,对老师、对朋友、对熟人、对陌生人,以及对工匠、手艺人、政府官员、干部、军人等的称呼。

老师:称先生,喊老师。姓张就喊张老师,姓李就喊李老师。

朋友:一般喊名字,或者去姓喊后面两个字。还有就是跟着姓喊张哥、张姐,李哥、李姐的。

熟人:一般根据其姓来喊,姓张就喊张同志,姓李就喊李同志,或者老张、老李。现在的人出于礼貌,见人就称呼为老师,称张老师、李老师。

不熟的人:比自己年龄大的,称这位大哥、这位大姐,或者直接称呼大哥、大姐;比自己年龄小的,称老弟、小兄弟、小妹、小妹妹、小姐。现在人又有一种时兴的称呼,对男的称帅哥,对女的称美女。还有直接尊称为老师的。

老年人:男人,称老大爷、老先生、老人家、老伯。女的称老大娘、老太婆、老太太、老人家。

同龄人:男的喊哥子、先生、老师,女的喊大姐、女士。

军人:喊解放军同志,也有喊兵哥的。过去也有称老总的。

手艺人:称师傅、老师,姓张就喊张老师、张师傅,或者在姓氏后面加上职业,如是铁匠姓张就喊张铁匠;是屠户,姓李,就喊李屠户。

邻居:年老的,喊爷爷、大爷、婆婆、奶奶;年长的喊伯伯、叔叔、保保、孃孃、婶婶、保娘、姨。

业主:男的喊老板,女的喊老板娘。过去称东家或先生,老板娘又称先生娘子。老板的儿女,则称少爷、小姐,其儿媳妇则称少奶奶、少先生娘子,老板对雇工则称“老某”或直呼其名。

政府官员、干部:是什么职务就喊什么职务。如是书记,姓张,就喊张书记,哪怕是副书记,也要叫作张书记,把“副”字去掉,要不然,别人不喜欢。是局长,姓李就喊李局长,或李局。对一般干部称同志,工作同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的厂长、经理,则称“老总”,姓啥就称“某总”。

医生:就喊医生或大夫,也有称“先生”的。也可以连着姓喊,张医生、李医生、张大夫、李大夫。

成年人:男的称男客家;女的称婆婆客、婆娘家。

青年人:男的喊小伙子;女的喊女娃子或女子。

小男孩:喊咪娃儿、细娃儿或崽崽。

小女孩:喊小姑娘、妹崽崽,也有喊小丫头的。

四、请客礼仪

备办酒宴 客人请过后,主家便要根据请客的多少,安排桌席,并排好宴席的菜单。过去,一般人家都是在自己家中置办酒席,鲜有人家到酒楼饭店订席桌(当然也有官宦及富豪人家请到酒楼的)。特别是在农村,如婚嫁的喜酒,少则十几桌,多则上百桌,这时就会去请专门置办酒宴的厨倌师来办理。厨倌师有专门的班子,他们会将一应炊具甚至连碗盘杯筷都一并带来。在20世纪80年代,连桌凳都会备办齐整。主家早已提前将家中喂的猪、羊、鸡、鸭、鱼等宰杀备用,厨倌师在院坝里架起地灶,开始按菜单进行烹饪。旧时的宴席视主家的地位身份及经济状况而定,一般以“五斤肉”为上,“三斤肉”为中,“一斤半肉”为下,再配以鸡、鸭、鱼及时令鲜蔬。农村的席,菜品要讲究旺实带肥。如膀、扣(肉)、整鸡、整鸭、整鱼、凉、蒸、炸、炖都要凑够八大碟、八大碗,若是寿宴,则还有用米面做成的寿桃、寿糕等,这样才显得丰盛,待客方为尊敬,不致被人前人后落下话柄。

席上礼节 旧时南充城乡办席,多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先是席桌的摆放要讲规矩,主席一定要摆在堂屋的正中,过去家家都有堂屋,堂屋设有“天地君亲师”牌位,俗称“神龛子”,“神龛子”的那一方为“上”,称为“上席”,民间有“坐上席”“请上坐”即为此意。上席一般都是客人中辈分最高或身份尊贵的人坐,两侧为次等客位,主人家或晚辈一般都坐下席;如果人多超席,便会在下席的转角处添一独凳,叫挂角坐,一般多为主人家人相陪而设。如果桌数多,则将客人辈分或年纪大小依次排座,一般喜酒、寿酒都有支客师,即民间常说“呵抛(川方言,意为不计报酬帮忙之意)打杂,拿烟倒茶的热心之人”。

在宴席未开席之前,主人会给客人煮上一碗自酿的醪糟开水或煎蛋面,叫作“打幺台”。客人坐满后,主人家便开始上菜,一般先上凉菜,同时由主人家给客人斟酒,酒上好后,则由主人家说几句应景的“祝酒词”或“客套话”,宣布开席。过去,一般要每桌找一个能代表主人的做“会首”或称“酒司令”,客人们吃菜饮酒都要随着他的示意而定。“酒司令”一般先代主家敬客人酒,自己先端起会说“先干为敬”,客人则会共同举杯饮尽杯中酒,当然也会视其酒量而定,也有说“先饮一宵(即一小口)”的。一般主人家会连敬客人三杯或“三宵”,如是用大碗装酒的,则由其先端碗饮一口,然后按“钮子一顺”的方向依次由客人再饮。递酒碗时必须是用一手端酒碗,一手略伸向邻座客人示意,客人则用双手接过酒碗,饮一口再递给下一位客人。坐上首的“司令”此时用筷子指着桌上的某盘菜,说声“请菜”,则众客人便也跟着用筷子拈那盘菜吃。如此酒过三巡之后,热菜便开始上了。热菜一般按先荤后素的顺序上席,此时客人们纷纷起身互相敬酒,这时“司令”发话说“随便请”,到这时,客人便可随意吃菜。但拈菜也有规矩,拈菜一般都从自己面前吃起,而且不能在盘中乱翻,也不可站起身来隔座拈菜。在席上为显示对客人热情,主人家往往还会为客人夹菜,客人一定不要拒绝。否则,会被人说“没家教”。宴席素菜上完后,接着便上汤了。这时,很多客人酒菜也尽兴了,主人家便会喊上饭。一般主人家会为客人盛饭,但不能把饭盛满,客人要用双手接过主人盛饭的碗,以示礼貌尊敬。如客人吃好了,一定要把筷子放在自己用过的碗上,并对主人或同席的客人说“吃好了、失陪”“你们请慢用”等客气话,才能起身离席。如果所有客人都吃好了,大家都会起身向主人家告别,主人家必须陪同桌上最后一个客人吃完后方能离席,否则会被视为不懂礼教。

此外,由于过去农业生产力低下,南充广大农村大多数的人家生活都比较困难,凡遇有客人上门,一家人吃饭时,多以全食(饭面)为主,但出于对客人的尊重,往往会在客人的饭碗或面碗底下埋上几块家人舍不得吃的腊肉或荷包蛋。一般的客人都知道有这样的习俗,就会把碗底的腊肉或荷包蛋拈出来,坚持要大家一起吃;如果不知道这个礼节的客人,那就会遭遇很尴尬的境地。但无论怎样都体现了主人对客人的尊重,也反映出南充人朴实厚道的民风。

即便是现时宴席一般都在酒楼饭店置办,虽说礼节简化了一些,但主客之间互相尊重的习俗仍然延续下来。

用筷礼节 用筷礼节主要包括各种禁忌。

一忌“三长两短”:在用餐前或在用餐过程中,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在餐桌上的做法是大不吉利的,老百姓心存忌讳,称它叫“三长两短”。人们认为,棺材装上死人还没有加盖时,前后是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正好是“三长两短”。

二忌“仙人指路”:大拇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让食指伸出,民间称为“仙人指路”或“骂大街”。这种拿筷的方法是不能被人接受的,特别是坐在你对方的人会认为你在指责他(她)。所以吃饭时食指伸出和用筷子去指人,就如同在骂别人。

三忌“品箸留声”:把筷子的筷尖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嘬,并不时地发出“咝咝”声响,这将被主人视为对主人家菜少而不满意的暗示。其实,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就更令人生厌。

四忌“击盏敲盅”:用餐时将筷子敲击碗盘,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因为在旧时,凡是要饭的乞丐才会用筷子击打饭碗,敲击的声音配上嘴里的哀告,以引起行人或店铺老板注意进而给予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贱,人所不齿。

五忌“执箸巡城”:手里拿着筷子,做出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寻找,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这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极其令人反感。

六忌“执箸刨坟”:用筷子在菜盘里翻来覆去地刨,总觉得任何一块都不遂心,就像盗墓刨坟一样。这种做法同“执箸巡城”相近,都属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讨厌。

七忌“旧箸遗珠”:夹菜时手不利落,将菜汤、油汤滴落在其他菜盘里或菜碗里,或滴落在别人酒杯中或桌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