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路交通 过去南充人出行主要靠步行,如辞岁祭祖之后,人们带上香蜡纸钱、刀头(一方肉块)、酒等祭品,在路边或院坝、街边燃香烧纸叩拜,以祈神灵保佑一年出行平安。那时一般人出门,都要选择黄道吉日,所以民间有俗语“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出门的人多用方形布帕将随行应备的物件对折包裹起来,再斜挎在肩背上,称“包袱”。银钱多用“褡裢”(用布缝的包,一头背在肩上,一头搭在胸前)。出门的人多遵循“晴带雨伞,饱带干粮”的习俗,往往都会带上油布做的或用不透水的“鱼塘纸”做的伞,一些下力人或流动小商贩,则戴斗笠或蓑衣,腰间挂上数双草鞋行路。
富裕人家出行大都带有箱笼,雇有力夫挑运。他们或乘轿子、坐滑竿,或骑马前行。清末民初时,南充各县设有轿行、信行,出行的人家可到轿行或信行去雇轿子或滑竿。
民国16年(1927),南充设马路局开始修筑顺(庆)岳(池)马路,民国18年(1929),筑顺(庆)蓬(溪)马路,顺(庆)西(充)马路(1932年通车)。民国18年(1929),由南充县商会组建“顺通汽车公司”,有美制“福特”牌汽车两辆,开展顺(庆)西(充)、顺(庆)蓬(溪)两线营运,此时人们出行便开始乘坐汽车。继后,先后开通重庆、成都、广安、渠县、绵阳等线路,乘坐汽车出行的多了起来。1949年南充解放后,人民政府加大公路交通的建设力度,不但有国道、省道、县道,乡镇之间也修筑了公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乘坐的客车也由原来嗄斯、解放牌换成豪华舒适的大巴。近年来,南充境内村村都通上了公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人拥有了自己的小汽车、摩托车,人们出行更方便了。随着南充交通运输的发展,铁路、航空都已开通,南充人即使从最偏远的农村出行,到中心城区最多一两小时,到成都、重庆也不超过一天。过去那种长途跋涉、肩挑背磨行路难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水路交通 南充地处嘉陵江中部,水网密布,水路交通发达,自古以来就有从水上出行的习俗。过去上蓬安、南部、阆中、广元,下武胜、合川、重庆等地,都是乘坐木船,但乘坐上水船的人少而坐下水船的多。人们不管出门办事或探亲访友,经商贩运,大都以走水路较为方便。
水路交通靠的就是船,最大的船叫舵笼子,能装载三四十吨,一般的船只能装载十几二十吨,还有一种船叫揽载船,装载不超过10吨,跑短途运输,灵活机动性强。最小的船叫东河扒尾船,只能装载8.5吨。古时候乘坐下水船叫赶漂。
二、交通工具
轿子与滑竿 清代民国时期,轿子是南充最流行的陆路交通工具之一。出门坐轿是中、上层人士的标志之一。常见的轿包括官轿、民间大轿、小轿三大类。官轿根据品级不同,又有若干区分,仅在抬轿的人数上,便有从4人抬的至16人抬的差别。民间大轿又名彩舆,俗称花轿,供娶新娘用。清代以来,南充民间婚娶喜事时兴坐轿代步,成为大家都遵守的习俗。即使再穷,新娘子也要坐花轿。小轿亦有规格上的若干区别,供一般中上层人士代步。
花轿由木骨架、木板底、木轿竿等部件组成。花轿制作复杂精致,篷上有红色或金色圆锥形轿顶,轿身两边镶有玻璃,内嵌戏文人物或彩画,顶篷四周有红色轿槽,檐上系着金黄穗子,顶篷四角各吊有彩穗,轿门挂红绸绣花门帘,轿竿由红漆漆就,整个花轿以红色为主。坐花轿,过去是女人一生中最荣耀的事情。新娘花轿如路遇州、县官轿,官轿亦要为其让道;如遇踩桥,主事者,必请新娘先过,自己后行。所谓“不是背来的,也不是走来的,是用花花轿儿抬来的”,即为明媒正娶之俗谚。妇女一生中只能坐一次花轿,如果夫死再婚或离异改嫁,纵有条件也只能按俗坐小轿过门。花轿一般为4人抬或8人抬,收费昂贵。小轿是木制骨架,细篾编壁。由轿身、轿竿、轿篷组成,外涂黑色油漆,两侧有可开关的轿窗、轿门悬帘。小轿除在婚嫁中抬送亲客及新郎新娘回门之用外,平时亦于街头巷尾招揽行人乘坐。坐者多为有钱人家的老人和妇女。如年轻女子坐,必须关上轿帘及轿窗,以防人窥。其余坐者则只挂半轿帘。
南充民间口语中“滑”是“快”的意思。滑竿制作简便,用两根长约丈许的斑竹,两端各绑一横杠作抬肩,中间用绳编竹片软扎作为坐卧具,前面系一踏脚即成。冷天在软扎上垫以被褥,热天加撑白布篷遮阳。滑竿为两人抬。乘滑竿可坐可卧,视野开阔。不抬时,收好滑竿,一人即可扛走。其抬法,一般是一个人躺在上面,两个人一前一后抬着走,当然也有搭带小孩和行李的,不过要多给点钱。闪晃一会儿,乘客便昏昏沉沉,悠然入睡。抬滑竿,无论大路、小道,都能去,较为方便,又较乘轿便宜,故坐滑竿的人较多。旧时,南充城乡到处均有滑竿的“站口”,有抬短趟的,也有抬长路的。抬者往往在肩上挂个布蓬卷卷,在街头巷尾东张西望,招揽生意。
抬轿、抬滑竿者多来自于农村,地位低下,收入微薄,人称“轿马儿”“轿夫”或“竿夫”。轿夫抬轿或抬滑竿时,抬前头的视野宽,路况明,随时要向后面“报路”,也叫“报点子”,抬后头的则须回答,叫“应路”或“应点子”。轿子、滑竿报路一报一答,语言通俗精炼,风趣押韵,不仅可消除些奔波中的疲劳,且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报、应词都是反复锤炼、多年修改后才形成的。如下坡,前头报“阳斜坡”,后头应“慢慢梭”。如路滑,前报“滑得紧”,后应“踩得稳”。如在山道上遇弯路,前者报“弯弯拐拐龙灯路”,后者应“细摇细摆走几步”。如在山坡上抬,前报“上来一个坝”,后“歇气好说话”,则表示要休息一会儿。如前面路中间有一个水坑,前报“中间一滩油”,后应“脚踩两边溜”等。
抬轿最忌讳抬翻轿,特别是抬翻新娘子的轿子更不允许,若在送亲的山道上抬翻了轿子,不仅分文收不到,还要吃官司,往往会禁止该轿行几年内在该地抬轿等。(www.daowen.com)
鸡公车 南充各地历来盛行“鸡公车”(木质独轮车),相传为诸葛武侯创制。此种独轮木车,外形似鸡,鸡公车的车轮直径约0.5米,能载百余公斤。车轮用两个夹耳固定于两根车杠上。车杠中部安有木足,便于停歇时与车轮成三足鼎立状。足上部两杠间置竹编货箕,以放衣物。车轮为木制,外环一铁箍,民国以后又在箍上覆盖胶皮。坐人时,车杠中部横梁处可安插一木架竹编的背靠(推货时取下)。推车人大多是农民,除自家载人运物和亲、邻之间相帮运载外,有的还利用农闲打工揽活推人、推货挣些零钱添作家用。旧时,县城城门、各乡镇场口两边,常见排如雁阵的鸡公车群候雇。坐这种车虽只步行速度,但收费少,并能在狭窄的乡间小道或田埂上推行,坐车的多为行走不便的妇女及老人。童谣说“鸡公车,叽叽嘎,妈妈带我去外婆家。鸡公车,咕咕叫,骑在背上当坐轿”。推鸡公车的忌敲背绊钩钩,说是敲了要发生口角。忌坐车头,认为坐了不吉利,只能坐车杠。农村人民公社化后,外出推车挣钱者基本上消失,但用以推人的仍不时可见。
黄包车 即人力二轮车,铁制,车轮为钢圈加幅条,从国外引进。1920年,南充城内已有黄包车,但能通行的路线有限。其后,随着道路条件的改善,黄包车逐渐增多。黄包车装有滚珠轴承,车轮是铁质充气胶轮胎(或硬皮胎),速度较快。但因成本高,收费也比鸡公车高,坐车的多为有钱的官吏、富商、绅士及其家属等,一般平民坐者很少。1931年前后,黄包车每辆约值10石黄谷,多数拉车的是租赁车子挣钱,自有自拉者很少。有的上层人物为外出方便,自购包车备用,雇有专人拉车,称“车夫”,俗称“私包车”,随时候用。其车较一般人力车装饰华丽,车前扶手处左右各有玻璃风灯,备夜行用。落脚的隔板上安有踩铃备用。
自行车 该类车于20世纪30年代南充已出现了自行车,人称为“洋马儿”。1960年后,上海生产的“永久”“凤凰”牌自行车,天津生产的“飞鸽”销入南充,民间自行车逐渐增多,且为家庭财产的主要象征之一。70年代后期,自行车日益普及。当时的自行车,主要有三型:一是加重车,主要行销于农村、山丘地区;二是男式轻便车26或28型,三是女式轻便24或22型。后二者主要是城镇上班族用。至80年代后期,深圳等地生产的山地车涌进南充,颇受城里的青年人喜爱,许多人争先恐后地“换代”。其时,城镇中的成年人,几乎人人都有自行车,一个三口之家中有3辆自行车是常见之事。在农村,平坝地区几乎家家都有自行车。自行车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南充人的出行习惯。自行车能驮载一定物品,加重车甚至可驮载两百多斤,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过去那种肩挑背䭾的传统运输方式。
摩托车 该类车于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在南充。摩托车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种,后来又出现了电动摩托车。轻型摩托车动力小,适用于城市。重型摩托车,动力大,适用于乡村。最早的重庆建设牌摩托车,人们又叫“猪儿摩托”,单缸,油耗低,经济实惠,适合人们代步,后来才有了“五羊”“银钢”等品牌的摩托车。电动车出现比较晚,顾名思义动力靠电力,是一种绿色能源车,小巧灵活,是城市上班族的主要代步工具。
老年车 一种小型的机动三轮车。由于其车小、三轮、不易翻车,便于老年人使用,常见一些六七十岁的老年人,载着妻子四处游玩。
三、行旅禁忌
旧时交通不便,在外困难诸多,最怕碰上不测的灾祸。因此民间素来有慎出行的习惯。外出旅行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是选择一个出行吉日,尤当注意的是逢“七”的日子不可启程,宁可延期,逢“八”的日子不可归家。十三日忌出远门,因为“十三”与“失散”谐音。正月十三与以后的每月递前二日为杨公忌或杨忌,百事禁忌的情况下,迷信的人不出门。忌黑道口出门,每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都不能出远门,更不能在外住宿。
假如已经选定了一个启程的吉日,但临行时忽然发生了不良的兆头,如小孩跌了跤大哭不止,失手打碎茶杯之类,则至少须延期一日,不然认为这是很不吉利的。
旧时农历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十二月二十三等日子,都忌讳出门离家。
出门在外吃饭也有许多禁忌,如不要先喝汤,不要端着碗喝汤,不要泼了汤,不要失落了筷子,不要打破了碗。又“出门千里,不吃枸杞”。枸杞为补肾强壮药。这条禁忌谚语含蓄地告诫男子出门要注意控制自己,忌拈花惹草。落店时不要铺着被子睡觉,不然会沉迷不醒。不要起床的时候站在床上,而且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站在或坐在人家的门槛上。
在山路上行走时,若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不能答应,也不能回头看,风俗以为这可能是鬼魅在试探。人名为人体的一部分,若答应了,灵魂便为鬼魅所逮,人将遭遇不测。行路时还忌讳遇上殡葬的,俗以为不吉利,行人如果遇此便会将衣帽脱下扑打数次,以为破解,谓之“散晦气”。在山里旅行者最忌遇见瘴气,抽叶子烟是一个避瘴气的法子,还有其他强烈气味的东西也可避瘴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