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间手工业作坊的生产习俗

民间手工业作坊的生产习俗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些米作坊前店后坊,既加工,又出售,产销一条龙。大米加工工序,先由櫑子櫑糠壳,由风车进行分离,生产出糙米,再进行碾子加工,生产出熟米。染坊 就是民间染蓝色土布的手工作坊。除了作坊酿酒以外,农家还有用甑缽烤丁缸酒的习俗。粉作坊 就是将豌豆制成淀粉和粉条的手工作坊。

盐业习俗 南充从汉代开始生产井盐,主要产地在阆中和南部县,在长期的盐业生产中也形成了一系列的习俗,主要习俗有:

敬盐神 盐主每年春节、农历二月二十二日(朝三会)向土地神、灶神、神庙敬盐,希望神灵、先祖保佑来年盐业生意红红火火。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1963年停止井盐生产。

盐井 放大眼前要请有名的风水先生算命,看命中有没有吃盐饭的命。如夫妻二人的八字中有盐饭吃,风水先生就在其住地山前山后勘查打井盐的位置。即便他指定的盐井位置在石包、河流、水田、山嘴上,你都得请人去打井。下竹这天仍然要由风水先生指定时日,既要黄道吉日又要这天是属水的才行,缺一不可。下竹这天还不准女人和背背篼的人上井口,迷信的说法是怕漏水。

灶民行贿陋俗 一些竹筒小眼,产量低,耗燃料多,成本高,且在民国时期灶民多为缉私队敲诈对象。缉私队一来,灶民家就得用好酒、好菜、鸦片烟等招待,走时还要送上一二十元银洋的路费,稍有怠慢他们就要把运盐簿(执照)拿走,灶户就无法再生产盐了。为了取回运盐簿,就得花更多钱去行贿,渐渐成了一种陋习。

米作坊 过去南充农家吃米,都是一家一户,櫑子櫑,风车吹,碾子碾,将稻谷加工成米,自给自足。米作坊则专门为场镇人口加工大米,具有一定的规模。有的米作坊櫑子多达几十台,风车近十台,碾子也有数十台。有的米作坊同时还加工面粉挂面。亦有专门的磨坊加工面粉。一些米作坊前店后坊,既加工,又出售,产销一条龙。大米加工工序,先由櫑子櫑糠壳,由风车进行分离,生产出糙米,再进行碾子加工,生产出熟米。谷子加工成米,按糙米、中米、上米的等级,分别为黄谷百斤加工糙米75斤、中米70斤、上米65斤。

染坊 就是民间染蓝色土布的手工作坊。染蓝布的染料叫蓼蓝,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将蓼蓝的叶子或茎摘割下来5至6天后,将泡熟的茎叶打捞起来,加上适量的石灰,用竹竿反复搅拌(俗称“打篮子”),让其沉淀后,将面上的水放出,取出沉淀在下面的蓝靛,作染坊浆料。染坊将蓝靛投入染缸,即可染布。染布时,按用户的需要可染一水蓝、毛蓝、双蓝和青布。染后,将染好的布取出在高架上晾干,再将布裹在木制滚筒上,工匠脚踏凹形石滚反复滚压平展。有的用户要将麻布染上花纹做蚊帐,或将棉布染上花纹做被单。其方法是:先将漏雕成花草不浸水的纸壳一节一节地盖在要染的布上,再用豆浆和石膏粉调兑的粉浆刮在纸壳上,石膏透过漏花的孔沾在布上,起着覆盖作用。布投入染缸中,覆盖了的地方,染料就浸不进去,着不上色。染好的布晒干后,用手将覆盖的石膏粉搓掉就现出了白色的花纹,即可用来做蚊帐或被单。随着即染技术的进步,这种用蓝靛染布的方法已被淘汰。(www.daowen.com)

酒作坊 农村煮酒的原料,主要是高粱、小麦大麦、稻谷、玉米等。使用的工具是铁锅加上两个木甑。其酿造过程主要是先将谷物泡涨(时间大约1天)、煮熟,再用木甑蒸到开花为止。蒸后摊在竹席上散热,冷到摄氏二十七八度即加上粬粉,和均匀后即装入桶内,桶顶盖上竹笆,涂上稀泥,密封发酵3至5天(冬天时间长,伏天时间短),即可用酿酒的木甑进行蒸馏(俗称烤酒)。木甑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底部是铁锅,蒸馏时锅内加清水,水上放木枋和竹笆,竹笆上堆放发过酵的酒糟。上层木甑的底部也安放一口铁锅,沿铁锅边沿开一条小槽和一个小孔。烤酒时,上甑口对口地盖在下甑的口面上,上甑内加冷水。烤酒时在底部的灶内烧火加热,让酒糟中的水蒸气上升到上甑的锅内,经冷却即变成液体从小孔中流出,就成了人们饮用的白酒。除了作坊酿酒以外,农家还有用甑缽烤丁缸酒的习俗。酒作坊都信奉杜康

糖作坊 在一家一户小农经济时代,一些比较殷实的农家,在河边沙滩地或土质瘦薄地栽植甘蔗,到了冬天,把砍下的甘蔗运到当地的糖坊熬制成水糖(又称红糖)。糖作坊的设备主要是榨甘蔗汁的糖碾和熬糖用的糖灶。糖碾是用两节粗大的硬木制成4尺左右长的碾滚。在两个碾滚上部的相同部位安装上对应的硬质木齿轮,然后用上面的顶盘和下面的底盘将两个碾滚竖立固定下来,并在其中一个碾滚上端的长轴上打个眼斗上1丈多长的木杆,以便让牛拉着木杆转动两个木滚。木滚转动时,1人向两个木滚之间的木制的狮子口内均匀地塞进甘蔗,利用木轮的齿轮转动产生的压力将甘蔗的汁水挤压出来接到木桶里,倒在熬糖的铁锅内进行熬制。熬糖的灶安有3口锅,从一边烧火送热。第一口锅熬毛水,打泡子、去杂质后舀到第二口锅继续熬,第三口锅是看火色,当熬到可出糖时,即将糖浆舀进用草纸垫好底面和四周的竹筐里,冷却后即成为可供食用或销售的红糖。农村除用甘蔗熬糖以外,农民还有用红苕熬苕麻糖的习俗。随着制糖工业的发展和红糖市场供应的饱和,今天农村已经没有农民专门种甘蔗熬糖了。

油作坊 农民种植油菜榨菜油食用,收下桐子榨桐油点灯或出售。民间的油坊就是为榨菜油和桐油开设的。榨油的工具是油榨,其主要工序是先炒籽,接着用安装有两个包裹着铁皮的碾轮碾碎,再就是蒸籽后就踩枯。踩枯的方法是将一样大小5个铁圈重叠起来,再在圈内垫一层稻草,然后将蒸好的油籽倒在垫有稻草的铁圈内用脚踩紧成油饼,踩时将稻草压在油饼的顶上,把油饼封起来。油饼踩好后,取下3个铁圈以留出松软部分,挤压时让其收缩,剩下两个铁圈用以固定油饼。油饼踩好后就一个一个地放进用硬质大圆木挖空制成的油榨框内,加上楔子,由3人拿着顶部安装有铁帽的撞杆打在楔子上,将油挤压出来就成了桐油或菜油。随着机器榨油技术的推广,用木榨榨油的方法渐被淘汰。

粉作坊 就是将豌豆制成淀粉和粉条的手工作坊。其制作工艺流程是先将豌豆用清水泡胀(时间1天),再用石磨磨成浆,用包帕布过滤在木桶里,使之沉淀。浮在上面的水叫黄浆水可以喂猪,沉在底下的是芡粉。芡粉又有两层,上层是黄粉,下层是白粉。白粉取出晒干就可将其制成粉条。制粉条叫“出粉”,由4个人连续操作:1人添坨,1人掌瓢,1人捞粉,1人晒粉。其过程是:先将干粉和湿粉和在一起,调和成可以流动的糨糊状物体,添坨的人将调兑好的芡粉添进掌瓢人掌握的底部有孔的铜制漏瓢中,掌瓢人用手背打击湿粉,使之成线状不断地从孔里流向开水锅中,煮熟后由捞粉人捞起剪断递给晒粉人晾在竹竿上,干后收回包装即可食用或出售。今天农村仍在采用上述推芡粉制条粉的方法,有的地方已经实现机械化。

造纸坊 是指民间用手工制造草纸(又称火纸)的作坊。南充造纸的原料取自于嫩慈竹。造纸者到民间收购可作原料的慈竹“料子”,当料子收齐后便将其整齐地放入水池中,加入石灰,压上石条,用水泡烂,其后,用石碾将它碾成浆状,再将其放入舀纸的石缸中反复搅拌,将粗的纸筋捞起来,剩下的就是可以制纸的纸浆。纸浆搅匀后,制纸工匠将用细竹丝制成的竹帘放在长方形的木架上,用双手拿木架在盛满纸浆的缸中从下往上舀纸浆,使纸浆均匀地敷在竹帘上,再将帘子提起来,让水渗透下去,沉积在面上的就是一层纸浆形成的纸。工匠又将帘子提起来倒贴在放在侧边的纸叠上,让纸与纸重叠,再将帘子提起来放入木架中进行下一次操作,如此不断地在纸浆中舀,不断地将舀出的纸往纸叠上叠,周而复始。当纸叠叠到规定的高度时,用木杵将水压干后,就每5张一叠地揭起来晾在竹竿上晒干,再打捆出售。今天农村仍有手工作坊用这种方法造草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