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间风俗:工匠习俗包括禁言规定和仪式

民间风俗:工匠习俗包括禁言规定和仪式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作时任何人不准开口说话,认为说话就可能出工伤事故,俗规谁先说话,出了事故负全责。这标志着主人修房进入正式的施工阶段,可大量用匠人和杂工。建筑木匠主要任务是建造房屋,木匠为主人建造房屋,总是要按传统习俗,在重要的施工环节举行仪式并说唱一些吉利话,帮助房主趋吉避凶,其中建房上梁的仪式最为隆重。泥水匠 又称为泥瓦匠或砖匠。

石匠 石匠分开山石匠、建筑石匠,还有雕刻石匠。石匠采石的场所叫“石科”。石匠“开科”先要烧香烛纸钱敬山神土地,说唱:“神通浩浩,圣德昭昭。先师弟子,来把酒消。开山重要,土府神高。弟子昭告,来把香烧。钱财奉请,把你开销。听我放炮,取下石包。块块成料,安全顺稍。”然后,才能动手开工。工作时任何人不准开口说话,认为说话就可能出工伤事故,俗规谁先说话,出了事故负全责。有的地方则不许大声说话、不许边打石头边摆龙门阵。有些地方还有不许女人进石科的规矩,认为女人去石科,山神会发怒。放炮以后,若有大石似倒非倒,为防有险情发生,就要烧香烛,敬请山神土地保佑。石匠开科敬神后,先揭帽山,根据用料多少来决定场面的大小。开科先用钻子拔槽,然后根据用石料宽窄打眼。先打抬山眼,再打宰山眼。抬山眼加入楔子用大锤使劲打,边打边喊号子:“石哟——嗨!”边打边看石料起线的效果。料全部抬起后,就打宰眼,宰眼是双料,宰下后,再宰单根。石匠造桥先要请当地最有名望的人出面祭拜天地,祭拜前要将石匠工具摆上桌案,供上三牲祭品,祭拜时,石匠要念“万古千年,行人安全”等吉利话。建筑石匠在主家建房过程中,是下石奠基仪式的主角。黄道吉日这天,请来石匠师傅,准时在吉时下石。石匠师傅首先准备好弯尺、墨斗、钻子、扁子等。主家则准备好纸帛、香烛、小钱、铜圆、银圆、银锭或硬币。石匠先选用奠基石一块(条),用弯尺拐好“十”字,并以十字中心点画圆,再用钻子和扁子挖一个圆窝,同时在所定的堂屋中间挖一个土坑,能埋下奠基石即可。石匠将主家准备的小钱或铜圆或银锭或硬币装入奠基石的圆窝内,用黄泥将其封平摸光,并在所挖的土坑旁,点上香烛,又在坑中焚化纸帛,拜请神灵,再将奠基石掀入坑中摆正,用泥填平,鞭炮响起,下石奠基仪式结束。这标志着主人修房进入正式的施工阶段,可大量用匠人和杂工。雕刻石匠干的都是技术活,讲究艺术,雕龙画凤。石雕中也有浮雕和立体雕,还有线雕。雕刻菩萨多为立体雕刻,花鸟鱼虫则多为浮雕。

木匠 木匠大致可分为建筑木匠、家具木匠、雕刻木匠和水木匠四种。建筑木匠主要任务是建造房屋,木匠为主人建造房屋,总是要按传统习俗,在重要的施工环节举行仪式并说唱一些吉利话,帮助房主趋吉避凶,其中建房上梁的仪式最为隆重。主人修房建屋为图人财两旺,除注重按风水意象选好基址外还要选好黄道吉日吉时,做好立排扇、上梁、立门仪式。家具木匠主要是给主人家打家具,一般吃住都在主人家中,工钱主人照付。家具木匠主要打箱、柜、桌、椅、板凳及家具等。雕刻木匠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艺人,干的是细活,有绘画技艺功底,雕工手法,学起来非常费力,学的时间也长,必须具备绘画艺术的才能胜任。水木匠又称造船木匠。嘉陵江沿江阆中、南部、蓬安、南充水上运输需要大量的船,因之便有了造船的木匠。水木匠造船工艺比较复杂,工序主要有搭墩、铺板、铺龙骨、钉板、钻缝、勾缝、油漆等。

铁匠 铁匠打制农具、厨具、用具和武器。铁匠可分为大炉铁匠和小炉铁匠。大炉铁匠主要是打造大件,有固定的场地。小炉铁匠主要打造小农具,一般都是在街边设摊。铁匠奉太上老君为祖师,也有铁匠尊奉尉迟恭祖师的。铁匠收学徒要有荐保人、写投师契约。三年满师摆酒时,先要请同行评定是否可以出师,工资也要请同行评定。

瓦匠 砖瓦制作盛行几千年,直至21世纪初,随着土、石、木结构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转化,由机械代替了手工操作而逐渐消失,瓦工工艺也逐渐变成了瓷砖及工艺瓦。

裁缝 是专门从事裁剪、缝纫进行服饰制作的工人,也叫“缝衣匠”“成衣匠”等。崇奉行业祖师爷为轩辕氏,有些地方以嫘祖黄帝、有巢氏、鲁班为祖师。宋代裁缝的祖师是针神。西周时的 《尚书》 《诗经》 等资料中记载有多种衣名,如玄衣、衮衣、黄裳、绣裳等名目,朝廷设有掌管王宫缝纫之事的缝人。汉代时,服饰制作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经过几千年的进步发展,形成了内容十分广博精彩的服饰文化。裁缝的从业形式为开设店铺和做上门工两种。服饰的制作一般要经过量身、选布、画线、裁剪、锁边、缝纫、订扣、熨烙等工序。民国时期,裁缝多是上门揽活,到人家中缝制衣物,先要做长幅的蚊帐或棉被,做衣服则先做长衫、长袍,以寓“长福长寿”之意。做衣服往往在袖口上接一块布,取意“添福(幅)添寿(袖)”。第一根线要一针缝出头,以寓“顺顺利利”。

剃头匠 理发师俗称剃头匠,清代以后最为常见的是剃头挑子,全部的剃头用具都挑在扁担的两头,走街串巷,剃头刮脸。所谓“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是因为当时剃头的工具挑子用扁担挑着。一头是梯形长方凳,是凉的一头。凳腿间夹置三个抽屉:最上一个是放钱的,钱是从凳面上开的小长方孔里塞进去的,第二、三个抽屉分别放置围布、刀、剪之类工具;另一头是个长圆笼,里面放一小火炉,是热的一头。上面放置一个大沿的黄铜盆,水总保持着一定热度。下边三条腿,其中一条腿向上延伸成旗杆,杆上挂钢刀布和手巾。剃头匠最基本的技术是剃头、梳头编发辫和刮脸。此外,还要掌握一些相关的技术,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发、修整胡须和头、面、颈肩部的按摩。顾客剃一次头,不只是修整一下发型,而是包括上述全套服务,只有这些手艺都掌握才是合格的剃头匠。剃头匠在路口或向阳背风的城墙根儿搭个棚子固定剃头,逐渐演变成理发店。民国时期男人们剪掉了辫子,留起了分头、背头、平头、光头……蓄洋发式的时髦中青年,造就了越来越兴旺的理发店铺。理发业尊吕洞宾为祖师,有的地方则尊崇罗祖。相传,清朝当年的剃头挑子竖旗杆,中间方盒里装过“留头不留发”的圣旨。

泥水匠 又称为泥瓦匠或砖匠。活路分粗细两种,粗活主要有修房造屋、打夯筑墙、上房盖瓦、盖毛草房;细活有打灶、做粉水、泥雕花鸟鱼虫等。

补锅匠 补锅分为冷补与热补。冷补采用的是铆补的方式,将一颗铁钉铆在洞子上即可,热补则需要化铁水铆补在洞上。

补碗匠 常言道“没有金刚钻,莫揽瓷器活”,补碗匠多采用打孔做绊的方法进行修补,也有采用黏结的方法进行修补。

磨刀匠 磨刀匠多走村串户,沿途吆喝“起剪子,磨菜刀”。他们扛一条板凳,凳上安有磨刀石,还有一个小竹筒,筒中装有少许水,蘸水用“起子”(一种打薄刀刃的工具)起刀刃、磨刀。

骟匠 骟匠主要是骟猪、牛、羊、鸡。他们走村串户,手拿一把锋利的小刀和一把长长的铜钩针似的钩钩,边走边敲打,远远地便能听见,人们便知道是骟匠来了。还有就是赶场,定点骟鸡。

银匠 银匠主要是打制银器,主要打造女人首饰及童孩饰。银器据说有试毒的功效,富裕人家一般都喜欢佩戴。银匠还打造一些生活用具,如银筷子、银烟壶等。

铜锡匠 解放前,南充较为富裕的人家都喜欢使用铜制器皿,比如铜制火锅、瓢、盆、水烟杆及酒具、茶具、烛台等。铜匠主要是坐店经营,很少四处招揽生意。锡匠主要是敲制锡茶壶、酒壶、焊补等。

篷匠 南充沿嘉陵江各个码头都造船,造船篷是篷匠的主要营生,船篷按船的大小而制作,最大的可做到5平方米。(www.daowen.com)

篾匠 篾匠主要编制竹制品。主要编制席子、篾篓、背篓、箩筐、斗笠等生活、生产用品。南充现在仍有一定市场,农村的一些老年人,利用空闲时间在家中进行编织。

弹花匠 弹花匠是制棉絮的匠人。首先将棉花弹蓬松,再进行布网,最后熨实。

漆匠 过去富裕人家的家具都是用生漆漆。生漆从漆树上采集,有毒,一些人对生漆有过敏反应,眼睛发红发肿,皮肤也会过敏。漆生漆工艺比较复杂。一是对家具首先要进行清理,用砂纸进行打磨。二是要对家具表面刮一层灰。三是再次打磨。这一次必须将家具打磨平整光滑。四是上漆。上漆的时候,漆匠会支开一些闲杂人等,避免一些人过敏。生漆漆过的家具非常光亮,能照得起人影。现在做生漆的匠人越来越少,几乎绝迹。

皮匠 皮匠是制革和做皮鞋、补皮鞋匠人的总称。阆中市有皮房街,旧有皮房专门硝猪皮、牛皮。今南充仍有不少补皮鞋的小摊。

拜师 民国时期,在南充无论城乡凡从事商贸或各行手工业工匠都是要拜师学艺,在民间又称为“学徒弟”,不管你决定学习哪一门手艺,都必须拜师。也有世代家传,如父传子,祖传孙,也有传给媳妇的。旧时,拜师一般有三道基本程序:

一是选择师傅,一般都会选择在本乡本土颇有名气的能工巧匠为师。师傅一经选定,就要行拜师礼,要给师傅送糖、酒、肉等,有的还要送“红包”,若师傅收下了“礼信”[1],便表示愿意收为徒弟。

二是要举行拜师仪式。徒弟的家人要备办酒席,请师傅、亲朋和乡邻共同出席,有的行业还要有担保人,还需订立契约,鉴证拜师。酒席宴上,徒弟要给师傅行跪拜礼,即磕三个头,口里恭恭敬敬地喊三声“师傅”,作为正式拜师。之后,师傅会给徒弟赠送本行业的主要工具,如木匠就送墨斗、斧头、刨子等,石工送锤、錾子等,然后大家入席庆贺,席间,徒弟要给师傅敬三盅拜师酒。

三是在学徒期间(视工种或本行业的习俗而定,一般有三年的,也有五年的、七年的),一般就跟师学艺。开始时徒弟多干杂活,力气活,帮师傅“打下手”。要在对该行业工艺流程熟悉后,师傅才会让徒弟做一些带技术性的活路。对于一些技术性强的活路,特别是师傅练就的“绝活”,过去的手艺人一般是不会轻易传授的,民间俗语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要经过较长时间师傅对徒弟的人品、悟性等考察,觉得放心后,才会在出师时传授。旧时的学徒,在学徒期间,只由师傅管饭,不给报酬。有的行业徒弟还得给师傅干家务活,煮饭、洗衣、带小孩,这些多在一般商店做学徒的人所为。当然,如遇上师傅较开明,或者揽活多、收入高时,师傅也会打发徒弟一点“欢喜钱”[2],或年终时,给缝制一件新衣。

学徒期满后,徒弟就意味着手艺学成,可以出师单独揽活赚钱了。这时,徒弟要备办“谢师酒”,同时还要给师傅送谢师钱和谢师礼,即:除送烟、酒外,还要给师傅购买衣帽鞋袜。师傅也要给徒弟“打发”礼品,或送上一些吉祥话。过去师徒关系好的,一辈子都有来往。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表明了民间传统的师徒关系情同父子,尊师即尊父。

1949年后,南充经过20世纪50年代初公私合营改造,各行各业都实行计划招收“学徒工”,由单位领导指定一些思想品德好、技术过硬的技术工人担当师傅,一人可带多个学徒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南充民间从事个体手工业的匠人又恢复“拜师学艺”的习俗。

[1] 礼信:礼物的意思。

[2] 欢喜钱:赏钱的意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