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充植树习俗与桐油文化

南充植树习俗与桐油文化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国期间,南充机关人员、部队军警、学校师生均参加植树活动。1979年2月23日,全国人大决定3月12日为全国的“植树节”。南充生此树种,促使生出许多与桐油有关的习俗。柳树易活,南充自古有折柳、插柳、戴柳辟邪的习俗。

南充植树习俗与桐油文化

一、山林生产习俗

义务植树 自古以来,南充城乡民众就视植树造林为造福当代、惠泽后世的美德,养成自发植树的习惯,乐于繁种育苗,栽培幼树,保护山林,涵养水土。民国4年(1915),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民国17年(1928)又改清明植树节为3月12日,以纪念孙中山先生。民国期间,南充机关人员、部队军警、学校师生均参加植树活动。从1951年春开始,南充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1979年2月23日,全国人大决定3月12日为全国的“植树节”。第一个植树节,南充地区植树60多万株,抚育幼林7500亩。1980年、1981年,连续两年在植树节开展这项活动。由于南充常年春旱,3月中旬气温渐高,许多树苗已经萌发新芽,移栽已迟,从1982年开始,植树节植树提前在春节前后与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结合进行。1995年,全市达到基本绿化目标,2000年全市实现全面绿化达标。

植油桐树 油桐树是南充的主要树种之一,农村山坡田坎广为生长。油桐树有些是果实成熟后掉在地下,自行生长出来的。同时,山乡农民还在地上打窝,将桐子点在窝中,让其发育,慢慢长成大树。桐树农历三月开花,花谢生叶,叶片有碗口大。夏季,农民在烈日炎炎的田间劳作,歇气时常躲到油桐树下乘凉。由桐子榨成的桐油具有附着力强、耐热、耐酸、耐碱、不导电等特征,大量用作防水、防腐、防锈涂料,也可制作油布、油纸、油漆、油墨肥皂,还可用于呕吐剂、农药等方面。南充生此树种,促使生出许多与桐油有关的习俗。民国以前,南充城乡居民多用桐油点灯照明,还用铜圆蘸桐油刮背治病。农具、家具、门窗、楼板、粮仓等皆用桐油涂抹,防潮防虫,嘉陵江、东河木船船体船具均用桐油浸抹。油桐果实采摘一般在农历九月重阳过后,民国时期由当地的保甲长鸣锣通知采摘,解放后由乡人民政府通知。采摘后堆在一起,让外壳烂掉。剥出桐子,晒干后榨油。民国时期,南充成为四川省桐油重点产区,桐油的出口量占全省出口量的四分之一,东河桐油以品质优良享誉世界。1993年,南充产桐子5068吨,占全省的八分之一。

种植柑橘 南充自古有种植水果的习俗,种植的水果种类有柑橘、梨、桃、李、杏、柿、梅、苹果葡萄樱桃枇杷等,尤以柑橘为盛。蜀汉时期朝廷在阆中设“橘官”。唐武德四年(621),以南充置果州。宋至清代前期,柑橘产量稳中有升。清代中后期,柑橘衰败。民国时期,产果量亦不大。柑橘产地主要分布在南充、蓬安等县,比较集中的果园,多为富户所有,一般农户只在房前屋后种植。民国27年(1938),南充柑橘栽培面积1.1万亩,产量309万公斤。1950年后,南充柑橘生产持续稳定发展。1952年,南充柑橘总数28.7万株,总产量2160吨。1978年,柑橘总数发展到1003万株,其中结果的树150.7万株,总产量11094吨。2003年,全市柑橘总株数达6300万株,总产量26.5万吨,仅次于成都,居全省第二位。传统柑橘种植户都有窖藏柑橘鲜果的习俗。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市大力发展柑橘加工产业,开办企业,生产柑橘罐头果汁,产品附加值大大提高。

插柳 柳树是嘉陵江边和溪沟小河边最常见的风景树,同时能起到固沙防洪的作用。柳树易活,南充自古有折柳、插柳、戴柳辟邪的习俗。人们认为柳可以降鬼,而称之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在 《齐民要术》 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民间亦有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之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阆中、南部、蓬安、南充等县市城郊嘉陵江边都是柳林成荫,钻柳林捕蝉是孩子们一大乐趣。现今嘉陵江沿江县市城郊河堤也是遍植柳树,游人如织。

栽培竹林 南充自古就有栽竹子的习惯,竹的种类以慈竹为主,斑竹等次之。农家山坡田园、屋前屋后多为翠竹掩映,生产生活用具都离不开竹子。晒席、睡席、背篼、箩筐、筛子、簸箕、撮箕、筲箕、蒸笼等都用竹篾编成,凉床、椅子、凳子、扁担也有用竹制成的,还有竹篱笆,南充东观篾席名闻遐迩。民国时期,城镇一些大户深宅后院,现今一些公园的假山、人工岛上,也有竹子的芳踪。“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竹”,诚非妄言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更引起中老年人对童稚时代的美好回忆。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是植竹的最佳季节。有经验的植竹人挖出母竹,留枝3~4盘,用刀平滑去梢,栽进事先挖好的土坑中,覆土踏实,浇足水。出笋期和幼竹生长期及时灌水施肥,助其生长。

祭树神 树神在中国古时候叫“句芒”,被称为专管司木之神,这在“夸父逐日”“扶桑浴日”等神话中,都有树神记载。树神是男性,象征着树伟岸挺拔。川北山区繁茂的树木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和利益,南充古有祭树神的风俗。树是有灵性的,把树木作为精灵,即是树神。

在南充城乡,如果有树龄几百岁的老树,人们把它视为风水神树,于传统节日或家人生病时,在树下摆上贡品酒水,烧钱化纸,予以祭祀,或在老树身上枝头缠挂红布条,对树神表示敬意。一些地方还表现在给果树“喂年饭”。每到年关,农家团年之后,将一些肉切成颗粒,掺和米饭,端到桃树、李树、梨树、广柑树、橙子树等果树旁,选择一至两株树龄较长的作为代表,“喂年饭”让树神过年。农家主人拿一把砍刀,将树干砍几个小口子,把团年饭灌在树口上。一边“喂年饭”,还一边祈求,希望树神来年让这些果树硕果累累,味道鲜美。在果树身上开几处口子,树浆便会溢出来,使果树增强新陈代谢,促使老树焕发青春。一些乡村人们在给核桃树喂年饭时,要边喂边唱“喂颗米,托不起,喂颗饭,结一担”,或唱“核桃结不结,要结。结多少,饭粑坨”。

狩猎习俗 南充属丘陵、山地、河谷地带,动物资源十分丰富,为狩猎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南充人有狩猎习俗。《华阳国志》 载:“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自秦、蜀、巴、汉患之。秦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 ”,时有巴郡夷人,“乃作白竹驽于高楼之上,射虎,中头三节”。又载:“巴郡……山有猛善……投死虎口”,“山地更有人以狩猎为业者”。

南充森林覆盖率比较高,野生动物种类比较多,但大型动物比较少,一般有獐子、野兔、野猪,飞禽比较多,如白鹭、野鸡、野鸭、鹰等。南充无专业猎户,都是以农耕为主,农闲时打猎,作为一种副业,其传统的狩猎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网捕 网捕是一种以逸待劳、守株待兔的方法。网捕的很大,多设在树林中或鸟儿常飞行的山垭口处,猎人按时去查获猎物。(www.daowen.com)

弩 弩既是兵器,也是猎人用的捕猎工具。弩是木制品,有弓箭一样的弦,还有箭,箭头多为铁制品,做有固定的架子,还有瞄准的准星,设有扳机,可大可小,因射程而定,命中率非常高。

弓箭 猎人用弓箭来捕杀动物。弓箭本为两样物件。弓,多为楠竹制成,可弯曲,有很大的张力和韧劲。弦,多用牛筋制成,弹性很强。箭,箭身多为木制品,尾部做有羽尾,起平衡作用,箭头一般都是铁制品,有很大杀伤力。

火药枪 火药枪又叫刷子枪。火药枪枪身是铸铁管,尾部钻有一个眼,枪机设有扳机,还有枪托。枪管中装火药和铁砂子,药皮为炸药,枪机撞击药皮,引爆火药,铁砂子射出枪膛,形成杀伤力,杀死猎物。

二、渔业生产习俗

垂钓 旧时钓竿多以斑竹为主,钓线多为麻绳和丝线,钓钩也没有现成的好钓钩,有的用针烧红后弯成钓,有的用大头针弯成钓,装钓的鱼也就是竹笆笼,人们的钓技也十分落后,诱饵多以蚯蚓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期,市场上出现了玻竿,再后来出现了炭竿。钓法也出现了很大变化。除了旧式老法星漂钓,还出现了台钓,诱饵也出现了商品饵(袋装)。

拦鱼 在一些小溪里用石头围成一个“V”字形,安一鱼虾耙,鱼儿顺流而下,正好落入虾耙中,拦鱼人提起鱼虾耙便获得鱼。鱼虾耙是竹制品,慈竹编制而成,成一个“V”形,上方有一个提手。

罩鱼 旧时,农田中也有很多的鱼,特别是冬水田。农民为了获得鱼,便编有一个罩。罩为竹编制品,圆形,约0.5米高,顶部有一个小孔,手可提。除了罩外,捕鱼人手中还要拿一根斑竹刷刷,在田中轻轻划动,如见浑水,捕鱼人便一罩罩住,将手伸入罩捕捉鱼。

网捕 网捕多为渔船所为。网有大网、小网之分,网有很多的型号和种类,大致分为:拉网、拦网、撒网等。最长的拉网有几百米长,最小的赶网大小仅1至2平方米。黄昏时,人们常在嘉陵江边见到渔舟点点撒网捕鱼。

水獭 水獭又叫“水毛子”,是半水栖兽类,流线型的身体,头部宽而略扁,吻短,下颚有须,眼略突出,耳短小而圆,体背灰褐,胸腹颜色灰褐,喉部、颈下灰白色,毛色还呈季节性变化,夏季稍带红棕色。旧时许多捕鱼人养水獭专门用于捕鱼。

水老鸹 水老鸹又叫鱼鹰,是捕鱼能手。旧时打鱼人常常养起用于捕鱼。在捕鱼时,打鱼人为了防止水老鸹吃鱼,用细绳把水老鸹脖子拴住,捕完鱼后才放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