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岗位职业能力测评反思:新工科课程开发实践

岗位职业能力测评反思:新工科课程开发实践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技能化取向的能力本位转向为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本位,高等职业教育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指向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并依靠个体性的工作过程知识。而专业知识与技能仅成为对工作进行规划和反思的手段及基础性证据,传统的笔试及现场实操无法满足岗位职业能力测评的要求。

岗位职业能力测评反思:新工科课程开发实践

在今天,社会的职业尺度愈加宽泛,层出不穷的新职业开始对每一个社会个体提出挑战。新职业主义的关注点从从业人员岗位技能转向不断发展变化的职业能力,强调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个语境下,职业能力测评应当如何提供新能量,为个人和社会的现实生活服务?从技能化取向的能力本位转向为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本位,高等职业教育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指向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并依靠个体性的工作过程知识。而工作过程知识只能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建构,从这个意义上看,针对跨职业、跨岗位的职业岗位工作能力评价的研究成为当代一种学术范式转换,其中包括理论、方法和整体精神面貌的变革。

职业能力测评是国际职业教育研究和革新实践中的一个重点,然而建立在朴素的主观感知和经验总结基础上的我国的实践,由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解释力有限。受西方行为主义影响,我国对职业能力的理解与运用,如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采用了类似英国的NVQs(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美国DACUM(课程开发)中的定义,但同时又有很多职业教育机构引进了德国建立在情境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基础上的职业行动能力和设计导向职业教育的概念[3]。对职业能力的不同认识,演绎出了不同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教学和评价方案,职业教育机构建立了不同的工作策略与措施。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主要偏重专业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高职教育过分侧重于专业、技术培训,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已经充分意识到,教育不仅需将重心放在职业领域,更需要延伸到生活和精神层面。出于惯性思维,对职业能力的测评简单地以技能本位为反映,以可观察、可测量、可判断的数据和事实来呈现。其实并不是说仅仅将精力花在精确性与事实特征上,就能得到科学的结论,片面追求精确性反而会导致人们忽略现实生活的流变复杂,忽略职业生涯的外在冲击。

由于将一切问题奠定在中立科学性之上,职业能力测评表面上去除了人的“内在复杂性”,也去除了人的“主体性”。但恰如远见卓识者所看到的那样,技能训练或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展开自我心灵训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最终得出的结论对错是次要的,关键在于人们是否切切实实地磨炼了自己的理解力和科学探索能力。当然,这里的“科学”与中立的、实证的现代科学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其确切的所指是“合于事”“合于道”,而非“合于我”“合于名”。不完全是为了技能娴熟,其更高目的是营造工匠氛围,促进个人良好的技能—社会实践,并由个人上升到共同体层面的大同存异。岗位能力测评很大程度上带有“面对事实本身”的性质:不仅要重视知识习得与技能获得,还必须有职业认同感与职业承诺和礼法维度的深思熟虑。在这种深思熟虑中,追求立场的绝对中立当然有其可取的一面,但任何中立都是在人的主导下的中立,有其积极可发扬的一面,也有其消极可质疑的一面。对创造典范的礼法效应的中立,对我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并负有直接的责任的中立的职业能力测评观应予以支持鼓励。不难想象,这种中立导向会让追求荣誉与人生卓越的青年学生受到鼓励并投身其中。如今,学界对能力的解读见仁见智,我们当然可以从中体会到各式各样的意图。现在的问题不是哪一方更能够吸引青年学生,而是哪一方能更加贴合现实职业世界的真实内容。那么岗位职业能力应当如何“进入”青年学生”,成为一种未来向度的精神动力,也就成为一个问题。我们当然可以从中体会到各式各样的意图,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哪一方更能够吸引青年学生,而是哪一方的确更加贴合现实职业世界的真实内容。那么“岗位职业能力”应当如何进入“青年学生”,成为一种未来向度的精神动力,也就成为一个问题。(www.daowen.com)

随着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兴起,劳动者的价值及智能开发日益受到重视,这种新职业主义观主张:岗位职业能力的开发不是训练人的机械技能,而是为个体未来的工作生活做准备;岗位职业能力开发不是针对单一的、外显的具体工作的培训,而是跨岗位、跨领域的“工作过程”教育,其任务是在个体及其未来的工作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岗位职业能力开发的核心是让学习者获得他们未来职业世界中所需要的、重要的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17]。除了测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岗位职业能力测评还能对职业认同感的发展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职业承诺进行评价。而专业知识与技能仅成为对工作进行规划和反思的手段及基础性证据,传统的笔试及现场实操无法满足岗位职业能力测评的要求。这不是说不应该重视基础技能的训练和单一岗位下封闭性任务的工作,而是要让能力的训练落实在真正宝贵的向度,即为处于发展中的个人和社会创制新的典范与法则。在这个意义上,青年学生的职业能力的选择绝不能仅仅是机械的操作者及以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为主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还应当是“我意愿”“我创建”“我奉献”的大国工匠。

随着产教融合链日益延伸到当下的教学实践,迫使我们追问:开发或选择什么样的能力模型来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评价和诊断?什么样的能力模型能在“培养目标”“能力测试题目开发”“利用测试结果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三者间建立有机联系?具备什么样的岗位职业能力能让学习者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进行整体化的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从而最终实现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