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高职课程内容处理:技能与基础平衡点

中高职课程内容处理:技能与基础平衡点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内容有组织、能序化、成系统、不封闭,是中高职课程衔接“即插即用”的基本保证,也是课程衔接的主体。无论何种课程其内容的安排:一是要有组织,任何丰富多元的生产实践案例,都要按一定的组织原则重构才能转化为教育教学案例。四是不封闭,课程内容不封闭是对课程开发的最基本要求,是课程开发的底线。课程评价主体的随意与虚无,亦使中高职内容的衔接无客观评价尺度。

中高职课程内容处理:技能与基础平衡点

课程内容有组织、能序化、成系统、不封闭,是中高职课程衔接“即插即用”的基本保证,也是课程衔接的主体。教学内容取材于生产实践,生产实践素材经教学化处理可转化为课程内容,包括即时更新的教材、课程学习活动、课程学习经验3个方面。无论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当前的课程体系结构都由3个部分搭建而成,处于最低端是通识教育和文化素养课程,居其上的是专业平台课程或职业基础课程,最高端是专业方向课程。中职的方向课程指向专业岗位技能,高职的方向课程则以产业链上技术技能培养为主。无论何种课程其内容的安排:一是要有组织,任何丰富多元的生产实践案例,都要按一定的组织原则重构才能转化为教育教学案例。二是能序化,只有经过序化的素材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要求,按人的认知规律和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遵循由简单到繁杂、由单一到多元、由具象到抽象的编排逻辑,才能形成最终课程开发的文本而不是任务操作流程或操作手册。三是成系统,只有结构才能传递动能,只有系统才能发挥功能作用。单个任务的完成可能会培养受教育者的单项技能,但只有各单项技能形成教育合力,才会突显对社会性人才培养的促进和支撑作用,即中高职课程目标围绕教育目标,系统化构建知识技能,让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形成教育合力。四是不封闭,课程内容不封闭是对课程开发的最基本要求,是课程开发的底线。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与高速融合,使外显的、单一的传统技能与多元化社会对人的“跨职业、跨岗位”的综合能力要求相去甚远。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的兴起,也让固守传统课程内容的教师逐渐失去市场。这就要求课程内容按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重构,而不是简单地依工序按约定的工作步骤使用规定的工具完成指派的工作,应与实践相接,重点突出任务的迁延性与可拓展性。

中高职课程衔接主体多元,内容缺乏必要的沟通。课程衔接缺乏统一组织管理,中职教育一般划归各省市中学管理范畴,高职教育划归高等教育管理,未由国家制定统一的课程分段标准,也没有因此标准形成系统化的配套教材,各教学单位存在因需施教、因师施教、因熟施教的可能。近几年来,有关政府部门采取委托研究的方式调研有关中高职业院校,理论上的课程体系论证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实践贯彻过程则相对落后。课程评价主体的随意与虚无,亦使中高职内容的衔接无客观评价尺度。教学内容的开发是长期的、无期限的,不存在“结题”。区域经济的多元与更新让教学内容不可能穷尽生产实践的所有,实事求是、探求规律是教学内容不可推卸的职责,让有限的教学内容反映无限的客观实践是教育者的责任。把现实复杂的生产任务简化为单一的学习任务的“化学”融合、把抽象的原理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表现出来、把多维的立体用多重一维平面加以耦合,授学生以“渔”,让中高职教学内容无缝衔接,是一名教育者的基本的工作。现阶段中职教育存在单纯技能化的操作向度,高职教育存在技能虚无的工艺向度,中高职教学内容衔接在由技能取向向技术取向转换的过程中,内容的取舍与序化要借助企业中既懂生产又懂工艺的高级工艺师或高级技师。教育不是培训,系统性是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要呼应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呼应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要呼应教育教学目标。中职岗位技能可能比较注重工具的精熟性操作与技能精准考核,而高职技术性岗位更注重人与社会系统的双向多元交流。在中高职教学内容系统化构建过程中,中职教育要摒弃科学主义行为主义统驭殖民一切的简单思维,辅之以人文主义的人本思维;高职教育要寓技术于技能之中,走由技能管用向技术致用的经世之途。(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