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新工科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务的分析

职业教育新工科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务的分析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现代学徒制应着重在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与对口的企业基于工学结合、师徒结对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试点。但中职学校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大多集中应用层面基于课题的需求,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应急措施。把现代学徒制试点从一种单纯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升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不仅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操作示范,也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提升与机制创新。

职业教育新工科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务的分析

广泛存在于个体和微型经济体的民间学徒是学徒的最初形态,它的基本表现形式为师徒以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以师傅的言传身教、口授心传为传艺形式。以行业或企业内技工学校为依托,以半工半读为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学徒制走过了从1949年到1978年近30年的摸索时间。这类学校的共同特点是单口径招生、体制类就业,以血脉关系为承依,不参与市场的分工与竞争。数以千万计的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体制内的员工,他们的单项技能针对性强、基础文化素质较低,能胜任计划经济体制下规定的单一岗位的工作。但要适应职业流动性日趋频繁的市场经济条件,这类员工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明显赶不上时代需要。上述两种学徒制形式,师傅可以教会学徒一些简单的技能,但无法获得程序更为复杂、时间更为持久、结构更为繁杂、组织更为严密、分工更为具体的技术技能。现代学徒制应运而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现代社会职业变动日趋频繁、岗位能力日趋泛化,显性的、单一的“硬”技能从市场上消退的周期越来越快,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把依靠时间积累而成就的经验抛弃的周期越来越快。因此,技术技能水平的提升,不仅需要精湛的操作技能,也需要精深的专业理论。以血脉关系为承依的企业学徒制培养人才的短时、单一、迅速,让位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学徒制所能提供的内容丰富、手段多样、方法科学的学校职业教育

现代学徒制首先外显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获得通用性的知识和技能,在企业获得专业性的知识、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但社会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现代学徒制不是教育主管部门主观设计出来的,而是职业院校、企业及各种社会力量此消彼长综合构建成的。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内,理论上能满足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有3类,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应用型本科。其中,应用型本科现在只停留在概念性阶段,各地原有本科和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院校的行动“雷声大、雨点小”,主要原因是主办院校没有招生的压力;此外,人才培养的滞后效应也让主办方没有转型的动力。不少被教育主管部门纳入应用型本科的学校,在实行招生方式多元化的同时,如中本衔接试点、高本衔接试点等,以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生硬地切割中职、高职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水土不服、升学意愿急剧降低。应用型本科院校现阶段进行转型试点的首要任务是基于学情分析、改革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而不是指令中职或高职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规格,以升学为“集结号”勒令对口职业学校的改变人才培养方案。但从国内外技术技能人才创新性和发展性来看,对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成功与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应也不能缺位,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人才观的重新建构[6]。目前,现代学徒制应着重在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与对口的企业基于工学结合、师徒结对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试点。但中职学校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大多集中应用层面基于课题的需求,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应急措施。把现代学徒制试点从一种单纯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升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不仅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操作示范,也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提升与机制创新。(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