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职业教育新工科课程开发的理论实务及问题

职业教育新工科课程开发的理论实务及问题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二维职业能力观涉及工作过程控制的职业能力,即限制各种替代方案的职业能力。简言之,二维职业能力观既考察行为者在关键议题上的决策与实施行为,也研究他们实施行为所采取的情感与态度。由于COMET能力模型和测评模型引入了设计导向职业教育思想、行动导向教学原则、发展性任务和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理论及工作过程知识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因此在国际职业教育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二维职业能力观未重视这样的情形。

职业教育新工科课程开发的理论实务及问题

二维职业能力观对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进行了有保留的批评,它不仅研究行动者在关键选题上的决策与实施行为,而且研究他们采取的不决策与不作为行为;不仅考察那些纳入考评过程中的选题,而且考察那些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的潜在选题;不仅分析行动者任务实施中可以观察到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等的公开冲突,而且分析行动者自身内在的心理冲突。实际上,二维职业能力观涉及工作过程控制的职业能力,即限制各种替代方案的职业能力。简言之,二维职业能力观既考察行为者在关键议题上的决策与实施行为,也研究他们实施行为所采取的情感与态度。典型的如源于德国的COMET能力测评。

2008年,起源于德国的国际能力测评COMET能力模型开始研究大规模能力诊断技术。由于COMET能力模型和测评模型引入了设计导向职业教育思想、行动导向教学原则、发展性任务和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理论及工作过程知识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因此在国际职业教育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设计导向的教育目标,即“本着对社会和生态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工作世界的能力”。作为职业教育重要载体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体现了技术的可能性与经济、社会、生态利益及价值观之间的协同关系,也体现了工作人员和各工作单位的价值观。“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把学生视为技术设计的潜在参与者,而不仅仅视为未来的劳动者。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整工作过程体现了明确的建构主义的思想。行动导向的学习意味着学生是主动的,可从多种可能的行动方式中选择自己的方式,也是不断优化和自我负责的,能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省,学习不再是一个外部控制的“黑箱”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自我控制的过程。学生在行动前可对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出预测并通过有计划地行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影响行动的后果。学生经由不同的工作任务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可以实现职业成长,这种职业成长也体现为职业认同感和职业道德

基于COMET能力模型的职业能力测评方案按以下步骤操作:一是遵循职业发展的逻辑规律设计学习任务,针对“初学者”的反映定向和概括性知识的简单任务,比较单一;针对“提高者”的反映关联性知识和具体与功能性知识的综合性任务;针对“专家”的反映系统化知识。二是每一任务的完成都依赖完整的行动模式,即行动者自主、主动获取与工作任务相关的信息,完成任务的分析、计划、实施、评估、展示与记录。三是学习任务与工作情境呈现正相关关系。行动者可依主客观条件对学习内容进行细化和区分,以促进学习过程更加具象化、个性化,充分反映个体的职业能力。(www.daowen.com)

尽管二维职业能力观揭示了职业能力存在另一张不同的面孔,承认能力是精神构建的产物,职业能力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诸多环境作用的产物,然而它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行为主义方法的约束。二维职业能力观依赖可以观察到的公开的或隐蔽的技能行为来判断职业认同感的高下,依赖于通过行动者完成任务的状况(从单一任务到系统性任务)来判断他们之间是否存在隐蔽或不情愿的冲突,但是它忽视了至关重要的状况,即人的存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人一旦意识到自我意识与自信心遭到侵蚀、扭曲或贬抑,不能表达甚至没有意识到其真正的利益所在时,行动者并不会始终如一地处于顺从境地,他们依然可能认识到其真正利益且在适当的时机下实施反抗。最有效和最隐蔽的职业能力在二维职业能力观下被屏蔽掉,即处于支配地位的行动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预先防止各种不良情绪产生,使人们根本无从观察到所谓隐蔽的冲突。但二维职业能力观未重视这样的情形。

这种职业行动能力是对工作经验反思的基础性证据,并以此作为对工作世界进行目标设计的能力观,即二维职业能力观。二维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界西方中心论的产物。但恰如从古至今的远见卓识者看到的那样,技能训练或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展开自我心灵训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次要的,关键在于人们是否切切实实地磨炼了理解力和科学探索能力——当然,这里的“科学”与中立的、实证的现代科学,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其确切的所指是“合于事”“合于道”,而非“合于我”“合于名”。不完全是为了技能娴熟,其更高目的是营造工匠氛围,促进个人良好的技能—社会实践,并由个人上升到共同体层面的大同存异。岗位能力测评很大程度上带有“面对事实本身”的性质:不仅要重视知识习得与技能获得,还必须有职业认同感与职业承诺和礼法维度的深思熟虑。在这种深思熟虑中,追求立场的绝对中立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彻底的中立不会创造“典范”的礼法效应,进而对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似乎不再负有直接的责任。不难想象,这种导向会让追求荣誉与人生卓越的青年学生垂头丧气。如今,学界种种披着能力外衣进行教学输出的旗号层出不穷,我们当然可以从中体会到各式各样的意图,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哪一方更能够吸引青年学生,而是哪一方的确更加贴合现实职业世界的真实内容。那么“岗位职业能力”应当如何进入“青年学生”,成为一种未来向度的精神动力,也就成为一个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