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区域地质背景:新发现古生代岩浆弧和中生代侵入体

区域地质背景:新发现古生代岩浆弧和中生代侵入体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区内,发育白垩纪放射状花岗斑岩岩墙群。新的资料表明,该区有古生代的岩浆弧存在。采自大同岩体内的一煌斑岩样品,给出了94.1Ma 的K-Ar角闪石年龄。而该地块以南,则为三叠纪的前陆逆冲带。张榜花岗质侵入体位于宿松杂岩带东南部,侵位位于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和变质表壳岩中,1∶20×104蕲春幅地质图中分别称之为大别群和红安群。在该地块东南部,出露了大面积的中生代侵入体。

区域地质背景:新发现古生代岩浆弧和中生代侵入体

大别山榴辉岩中发现的柯石英包裹体,确定了大别-苏鲁造山带为世界上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根据含柯石英榴辉岩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发现,扬子陆块于中三叠世俯冲到华北陆块之下发生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除了花岗岩和镁铁质 超镁铁质侵入岩之外,大别山主体由不同原岩性质、不同变质程度的各类变质岩组成,多数学者认同将大别山从北到南划分为以断层围限的4个构造单元[图1(a)](张超等,2008)。

图1 大别山(a)及张榜岩体(b)地质略图(据张超等,2008)

大别山构造分区:NHY.北淮阳复理石带;NDC.北大别杂岩带;HPC.高压-超高压变质带;SSC.宿松变质杂岩带.岩体名称下方的数字为LA -ICP-MS锆石U-Pb年龄;1.太古界(变质基底);2.元古界(变质表壳岩);3.前寒武纪花岗岩;4.中生代花岗岩;5.第四系;6.采样点

(1)北淮阳地块(NHY):指金寨-舒城断裂以南、晓天-磨子潭断裂以北、豫西断裂以东、郯庐断裂以西,长约400km,宽20~40km,近东西向的狭长地带,其基底为浅变质(以绿片岩相为主)、构造变形强烈的庐镇关群正片麻岩和佛子岭群变质碎屑岩,上覆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碎屑岩夹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建造。佛子岭群属于古生宙弧后盆地内的沉积岩系。中生代以前的岩石被侏罗纪沉积岩和火山岩所覆盖,并为侏罗纪—白垩纪花岗岩类所侵入。在区内,发育白垩纪放射状花岗斑岩岩墙群。在该地块东端,还出露了白垩纪的霞石正长岩体。新的资料表明,该区有古生代的岩浆弧存在。

(2)新县地块(NDC)由太古宙—元古宙变质杂岩和中—新元古代变质沉积岩及变质火山岩组成,有柯石英榴辉岩产出。除了有侏罗纪—白垩纪的大花岗岩体产出外,还有大约10余条放射状的花岗斑岩墙汇聚于灵山岩体南缘,它们的宽度从数米到20余米,延长约30km 以上。取自岩墙中的钾长石给出了95Ma和92Ma的全岩K-Ar年龄。(www.daowen.com)

(3)大别山地块(HPC)包括前寒武纪大别杂岩(主要为元古宙)、个别的新元古代花岗岩体和大量的中生代侵入岩体、一系列北—北东向微正长岩和煌斑岩脉切过变质岩、在早—中白垩世以前的岩体。采自大同岩体内的一煌斑岩样品,给出了94.1Ma 的K-Ar角闪石年龄。该地块东部,出露著名的含柯石英和金刚石的榴辉岩带。而西部的罗田穹窿区,则主要由深熔岩、混合岩和花岗岩组成,含麻粒岩捕虏体,而榴辉岩罕见。

(4)南淮阳地块(SSC)习惯上称为“宿松群”,位于南大别碰撞杂岩带以南,南侧和东侧分别以黄陂-广济断裂和郯庐断裂为界,主要由中—新元古代变沉积 火山岩和震旦大理岩组成。绿帘石蓝片岩广泛出露。在该地块东南部,出露了大面积的中生代侵入体。而该地块以南,则为三叠纪的前陆逆冲带。张榜花岗质侵入体位于宿松杂岩带东南部,侵位位于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和变质表壳岩中,1∶20×104蕲春幅地质图中分别称之为大别群和红安群。岩体大致呈北西-南东向的纺锤形,中部被大河穿过并覆盖第四系,岩体出露面积约75km2[图1(b)]。主要由中—新元古代变沉积-火山岩和震旦纪大理岩组成。绿帘石蓝片岩广泛出露。在该地块东南部,出露了大面积的中生代侵入体。而该地块以南,则为三叠纪的前陆逆冲带(马昌前等,1999)。

此次大别山野外实习我们主要看了3种岩体:蕲春的乱泥滩岩体(131Ma),以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为主;浠水的绿杨岩体(129Ma),以花岗闪长岩为主;罗田天堂寨岩体(123Ma),以斜长角山混合岩以及花岗岩岩脉为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