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挥资深教师研究特长
总的来说,承担野外教学实习的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学水平高低不一。尽管他们知识面广、积极性高,但年轻教师的从教经验不足、对专业融会贯通的程度尚浅(肖军等,2007);个别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尚不足以满足野外丰富多彩的地质现象的理解与传授的教学要求(王家生等,2009)。因此,在提高青年教师地质教学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发挥教师在自己研究方面的专长。比如,马昌前老师的研究方向是岩浆岩,他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帮助同学们扩充实习路线中岩浆岩的相关知识;乔胜英老师的研究方向是表生环境地球化学,她就可以补充与土壤、水文有关的内容。同时,可在实习站内邀请专家教授作报告,发挥教师们的研究特长。在2017年的北戴河实习过程中,杨香华教授做了“沉积作用与水槽实验”的讲座,郑建平教授做了有关华北克拉通的讲座,谢树成教授做了“将今论古与北戴河认识实习”的讲座,极大地促进了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
2.推行问题教学法
由于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但学生人数又较多,北戴河野外地质实习教学往往还难以完全脱离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每到一个地质实习点,每遇到一个地质现象,主要是教师把同学们叫在一起,解说地质现象,学生围过来跟着看,被动作记录(王冠民等,2008)。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我们的实习,在这方面有很大改进。建议要多采用“教师提问题—学生观察—学生给出认识—讨论—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这样就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克服师生交流的局限性,从而改变班集体内“1/3认真,1/3较认真,1/3打酱油”的局面。总之,采用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载体,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刘金铃等,2016)。
3.根据专业特点优化现有路线(www.daowen.com)
北戴河实习作为全校大一新生学完公共基础课“普通地质学”后的野外感性认识,应该打破长期以来不分专业性质、统一教学内容的模式,按照不同专业特点重新规划、设置教学内容。比如地质类专业学生在大一下学期时学习了“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学”等课程,而环境学院的学生则学习了“环境科学导论”等课程。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北戴河实习路线分为三部分:适合所有专业的野外路线,适合地质专业的野外路线与适合地理、资源、环境、工程等地质相关专业的教学路线(曹秀华等,2015)。在教学路线和教学内容、深度上有所区分,比如地质专业的实习路线可以侧重于构造、岩矿、古生物等内容,地理专业的实习路线可以侧重于地貌,环境专业的实习路线可以侧重于环境的污染与治理等。在老师的分配上,根据教学路线与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可以更好地为接下来的学习服务。
4.在北戴河实习之前开展课间实习
在北戴河实习作为首次野外实习之前,学生需要一个接触和适应的过程。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间实习,使学生对所学普通地质学知识能有较好的感性认识的同时,还能提前接触并掌握北戴河实习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如罗盘的使用、地质锤采集手标本的方法等。在现在“普通地质学”的课程设置中,已经安排了南望山课间实习,利用周末或学生空闲时间,教师带领学生沿山路观察不同时代地层的岩性,学习沉积岩的“层理”、地层的产状、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地层变形后的褶皱和断层等基本知识;认识砾岩、砂岩、粉砂岩、页岩和硅质岩等常见碎屑岩和硅质岩类型,体会不同碎屑岩形成的古沉积环境等,从而形成具体感性的认识。此外,我所在班级还开展了长江天兴洲河流地貌的认识实习(图6),即咸宁隐水洞岩溶地貌认识实习,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学习了地质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