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后,我选择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本科阶段“矽卡岩团队”的学习与研究,让自己对矿物学、矿物地球化学产生强烈兴趣。研究生期间,我开展了岩石学和矿床学两方面的科研工作。在岩石学方面,我对胶东西北部地区的郭家岭花岗闪长岩和其内部暗色闪长质包体中的榍石开展细致的矿物与地球化学分析,包括榍石的矿物显微、电子背散射结构,以及微区年代学和环带剖面的主微量地球化学。矿床学方面,则以胶东蓬莱地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床为对象,开展细致的金属硫化物的微区地球化学分析(如电子探针主微量、SIMS原位S同位素等)以及主矿期的流体包裹体测试,用以探讨金沉淀的物理化学条件。所有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都得益于本科阶段的团队学习与探究。在中科院学习的两三年里,也对本科阶段的“矽卡岩团队”学习进行了反思,在肯定其积极意义后,也发现了它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题不宜过大,应从小处着手。反观“与铁矿相关的矽卡岩矿床的结构样式和岩石 流体相互作用”,这个课题所牵涉的知识面很广,容易让人陷入研究困境。团队里,经常会冒出很多新点子,但最终都因为种种原因而被放弃,尽管这些新的点子是我们讨论的成果,也是创新的体现。但是,很多想法有时并不成熟,经不起仔细地推敲。这些“分散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会妨碍我们精力的集中。比如,在团队讨论中,我们曾关注过很多小问题,如富碱的中酸性岩浆产出的构造环境、成矿过程中流体对铁的萃取和运移、熔体-流体不混溶对矽卡岩矿化的作用、膏岩层中F、Cl等卤素在矽卡岩成矿的地质意义等。对于这些小问题,我们最终只能浅尝辄止,未能开展细致的研究工作。相反,对科研问题的精准定位,则会给研究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榍石、金属硫化物,这些都是具体的矿物种,针对这些矿物开展细致的微区形态、地化成分的分析工作目标更明确,实验更容易开展,也能更高效地取得相关科研成果。
(2)早点行动起来,第一组实验数据的获得往往是激发科研热情的源动力。研究生期间,在榍石的研究过程中,获得了一致的岩体和包体中榍石U-Pb年龄,但在岩体和包体中观察到了截然不同的榍石环带(前者为振荡环带,后者为核幔边环带),呈现剧烈的LREEs、HFSEs、Al、Fe、F等元素变化。为了解释元素变化的原因,我近乎疯狂地阅读大量有关榍石的论文,发现榍石中的元素分配受岩浆的温度、压力、氧(水)逸度、熔体组分等地质因素的影响。最终,我判定榍石的环带与剧烈元素变化归因于岩浆混合作用:岩浆的混合导致长英质与闪长质岩浆各自发生相应的温度、熔体组分变化,进而导致榍石形成不同的环带和元素变化。接着,我顺藤摸瓜,找到了越来越多宏观的证据证明岩浆混合成因。这一过程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科研的乐趣:见微知著,通过矿物微区的显微结构特征和地化组分,追溯原因,找到最合理的数据解释模型,最后论证、验证自己的模型,那是一种无比喜悦的成就感。(www.daowen.com)
回想起本科阶段的学习,虽然有很多想法,但都未能逐个地、快速地投入实验和验证——这在某种意义上会严重打击学生科研的积极性。我认为,获得自己的实验数据(有意义的数据),是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的源动力——它将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据解释之中(作图解、查论文、咨询师长,或开展对比试验),尤其当找到问题的答案时,那种喜悦之情是无法形容的。这种收获,会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个阶段的科研工作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