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矽卡岩团队:积极推动新时代国际化地学人才的培养

矽卡岩团队:积极推动新时代国际化地学人才的培养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团队的学习对团队成员具有很好的监督与激励作用,能够促进组内成员认真工作及学习。在建立“矽卡岩团队”的初期,我们5人在马老师的建议下开展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文献阅读交流。我们也很快地把握住国际上对矽卡岩的关注焦点,同时对比世界上矽卡岩型铁矿的不同成因类型与典型矿床特征。团队里每位成员都会对某一地质现象说出自己的看法。

矽卡岩团队:积极推动新时代国际化地学人才的培养

团队的学习对团队成员具有很好的监督与激励作用,能够促进组内成员认真工作及学习。在建立“矽卡岩团队”的初期,我们5人在马老师的建议下开展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文献阅读交流。组内成员每周阅读1篇以上有关矽卡岩型铁矿的国际论文,总结、归纳论文要点,并在周末分享给其他成员,进行相关讨论。英语论文中大量出现的专业术语和复杂学术句型,使得初期的文献阅读极为耗时,常常是一周都难以将一篇论文“吃透”,加之当时即将来临的GRE 考试,使得自己在论文阅读上分配的时间偏少,极大地影响论文阅读效果。让我备受激励的是,团队里其他成员都十分认真地做笔记(专业词汇、论文观点等),在“交流会”上很好地呈现出该篇论文的研究背景、技术手段、主要结论等。在这种良好的学术氛围下,我也逐渐将时间分配给文献阅读:查阅所有不懂的单词,建立word文档将论文的核心技术方案、关键学术观点、成因模式图解有机整合。很快,我便能掌握一篇文章的框架结构,对论文已经解决的、尚有争议的问题亦明了于心。在“交流会”上,我可以很明确地说出论文的优点与不足之处。这种相互激励使得团队的学习氛围越来越好。由于专业术语与理论知识的积累、阅读量的扩大、阅读速度的逐步提高,我能够在两三天“吃透”一篇论文。这种团队的文献阅读的学习方式,帮助我们很快地克服了早先对英语学术论文的恐惧,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也很快地把握住国际上对矽卡岩的关注焦点(岩体的成矿专属性、成矿的大地构造环境等),同时对比世界上矽卡岩型铁矿的不同成因类型与典型矿床特征。

好的想法常常在团队成员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应运而生,这些想法能激发我们的科研热情。在一次团队交流中,我们试图探讨大冶矽卡岩型铁矿中大量磁铁矿的沉淀条件。团队组长尹烁灵机一动:“磁铁矿沉淀处在‘干矽卡岩’阶段与‘湿矽卡岩’阶段之间,石榴石和绿帘石分别是这两阶段的特征矿物,如果能在石榴石的边部找到增生绿帘石,那么磁铁矿沉淀的物化条件(温度、氧逸度,流体组分等)就记录在这种矿物环带之间了。”这的确是一个很棒的想法!这次交流帮助我们认识到后期野外考察重点关注的一种矿物环带结构。在另一次讨论成矿流体来源示踪的方法中,大家都交流了传统的C-O-H-S等同位素示踪法,当时我突然回忆起当下正在兴起的非传统同位素:Fe同位素!如果对不同矽卡岩阶段的典型矿物(石榴石、透辉石、绿帘石、阳起石、金云母、磁铁矿等)开展铁同位素研究,就能够直接探讨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Fe的分配问题。另一方面,矽卡岩的岩相学观察表明:无论是早期的侵入体,还是蚀变阶段的“干矽卡岩”“湿矽卡岩”,以及晚期的石英硫化物,磁铁矿是一个贯穿矿物——那么,如果对不同阶段的磁铁矿展开细致的矿相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对比这些磁铁矿的差异特征,就可以找到磁铁矿大量沉淀的理想条件了!基于此,我把毕业论文定位在了铁同位素和磁铁矿的矿物地球化学上,并为此积极筹备样品、预约实验。

在这种团队交流的过程中,成员都积极思考,将文献中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机整合,汲取前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将之运用到我们项目之中。而且内部的交流使得我们的思维不停地被拓宽,不时就会冒出很好的想法。有时候,就是因为这“灵光一闪”的想法而让我们对接下来的科研工作充满期待与热情。(www.daowen.com)

团队的野外考察能充分地发挥成员间的协作能力,也很好地锻炼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科研兴趣点。大三暑期,2012年6月底至7月初,以及9月中上旬,在没有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我们团队开展了两次自主的、独立的毕业生产实习。团队尽可能地发挥其最大效率路线设计、产状测量、现象观察、野簿记录、样品采集,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因为考察的地质路线是团队协商自主设计,所以会发现很多新的地质现象(未知的岩石和矿物,复杂的岩体、蚀变岩、矿脉等的穿切关系,复杂的地质构造等)。对此,我们会将这些新的地质现象记录在野簿之中,画素描、拍照,同时对其可能的成因展开讨论。团队里每位成员都会对某一地质现象说出自己的看法。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每个人都可开动脑筋,独立去思考——很多时候,在一个小的岩性观察点,我们会待上一两个小时。印象最深的是金山店矿区的考察:为了弄透该区福山村门口山中极好的矽卡岩剖面(二长花岗岩岩体→矽卡岩→灰岩),我们单独花了一天时间对此剖面进行系统的观察、描述、测量与采样。因为对剖面的解释大家意见不统一,所以团队成员将各自的理解记录在野簿上。这次野外考察让团队内成员各自找到了感兴趣的点,为之后的室内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毕业论文设计做好了铺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