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改为:课程内容,推进变质地质学双语教学

改为:课程内容,推进变质地质学双语教学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围绕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地学人才这一目标,“变质地质学”双语课程重新制定教学目标,优化调整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成绩评定。本课程选取梅森教授和桑隆康教授编著的中国地质大学“十一五”规则教材Metamorphic Geology 作为“变质地质学”双语课程教材。

改为:课程内容,推进变质地质学双语教学

2010年始,借原国家精品课程“变质地质学”向国家资源共享精品(双语)课程转型的契机,我们将该课程的授课性质从准全英文授课转为双语授课,由陈能松教授负责开发建设,并继续聘请梅森教授组织高水平的中外专家团队负责课程教学(图3 -4 -1)。与此同时,围绕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地学人才这一目标,“变质地质学”双语课程重新制定教学目标,优化调整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成绩评定。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选择优质原著英文教材,确定先进教学内容

图3-4-1 变质地质学中外专家教学团队在进行教学研讨

(从左至右分别为:刘嵘副教授、梅森教授、陈能松教授)

优秀的英文教材是高质量完成双语课程教学的基础条件之一。本课程选取梅森教授和桑隆康教授编著的中国地质大学十一五”规则教材Metamorphic Geology 作为“变质地质学”双语课程教材。该书有3个突出特色。第一,专业词汇相对少,难易程度适中,文字叙述规范。第二,与国外原版教材不同,该教材不仅介绍了国际上著名经典变质地质体,同时融合了闻名世界的中国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第三,在写作上,与我国教材以知识体系为主线的编写方式不同,该书以突出案例的叙述和分析为特征,这类编排更适于已具备了普通变质岩石学理论知识的高年级学生。针对该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偏于岩石学基本概念和岩石类型介绍而变质作用过程理论知识阐述不足的问题,我们进一步充实了与板块构造演化特征相关联的变质作用过程(P-T -t轨迹),构筑双语课程“变质地质学”的先进教学内容,包括以板块俯冲为特征的区域变质作用,如洋壳俯冲产生的低温高压区域变质作用和大陆深俯冲产生的超高压中-高温区域变质作用,以及以陆-陆碰撞为特征的高-中-低压低温-高温区域变质作用。

2.坚持以学生为本,构筑探究式课堂

在理论课上,我们首先系统讲解洋壳俯冲、大陆深俯冲、陆-陆碰撞3类地质过程特征的差异和由这些差异所导致的温度压力条件随时间参数的演化路径(P-T -t轨迹)。接着将这些轨迹叠加在划分变质相的P-T 图解上,递进式地启发学生思考和领会代表性岩石的矿物组合序列(世代)及其可能的变质反应形式如何随着变质作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记录这些变化的非平衡结构和/或变质变形关系的显微构造。在实验课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来自世界各地经典标本的自主观察,识别出矿物生长序列(世代)及其可能的变质反应形式和温度压力条件,进而推断与变质作用相关的地质过程。到此,学生终于体验到“见微而知著”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出研究岩石的兴趣与冲动,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之门。(www.daowen.com)

3.完善双语考核机制,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我们改变以往取多次作业、报告分数的平均值作为平时成绩的简单做法,侧重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用英文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活跃程度、完成的实验报告和课下作业的质量、英文写作水平等方面。对于逐步进步的、逐渐退步的和波动不定者,分别取其平时成绩的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作为其最终平时成绩。对于期末成绩,我们首先按照每个学生完成课程考核报告的综合表现打一个初步分,然后按照学生在一周内根据老师对报告点评中提及的改进部分做出相应修改的质量,给出最终期末分。此外,还设立“创新奖励分”,着重考查学生在理论教学课堂、实验课和野外实习中用英文或中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难度和深度,以及解释疑难问题的思路。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敢于分析问题,能努力不断改正错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逐次实验报告的撰写实践,最终能够用英文撰写一份合格的实验报告(图3 -4 -2)和课后作业(图3 -4 -3),并能较流利地作一个英文课程考核报告(图3 -4 -4)。

图3-4-2 “Metamorphic Geology”实验报告节选(011141班,苏钰祺)

图3-4-3 “Tectonics”课后作业节选(010131班,徐珍)

图3-4-4 “Metamorphic Geology”课程考核报告节选(010141班,蒋昌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