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家育人:探索五位一体新时代国际化地学人才

中国家育人:探索五位一体新时代国际化地学人才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罗杰·梅森,1941年5月4日生于英国伦敦,1966年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在英国伦敦大学讲授“变质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学”等课程。图2-5-5罗杰·梅森教授他是世界知名的岩石学家、变质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他们夫妇已在中国连续过了几个春节,被人们称为“不愿回家”的英国博士。梅森教授的治学态度和人品在中国地质大学有口皆碑。

罗杰·梅森(Roger Mason),1941年5月4日生于英国伦敦,1966年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在英国伦敦大学讲授“变质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学”等课程。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教授,矿物岩石学国家级教学团队成员,英国伦敦教育顾问(图2 -5 -5)。

图2-5-5 罗杰·梅森(Roger Mason)教授

他是世界知名的岩石学家、变质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早在1957年,还是中学生的他就在当时认为不可能有化石的前寒武纪古老地层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软躯体化石动物群——伊迪卡拉动物群中的重要分子——强尼虫(Charnia)。这是该化石在欧洲的首次发现。后来,该化石以他的姓命名种名,叫作梅森强尼虫(Charnia mason)。这一发现说明前寒武系中确实存在生物,解决了此前100年里达尔文进化论的难题。2007年4月,英国莱斯特博物馆还专门为此召开了强尼虫发现50周年纪念会,并邀请梅森教授出席。2011年,BBC专门采访梅森教授并制作了关于梅森强尼虫发现历史及其科学意义的短片。除了科学研究和新发现有巨大影响外,他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也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1978年,出版《变质岩岩石学》教材之后,该书被译成多种语言并出版。例如,1981年被译成俄文在苏联世界出版社出版。1990出版的《变质岩岩石学》(第二版)被英、美、中、俄众多岩石学教材广泛引用。

梅森教授早在1986年第一次来到我校(当时的武汉地质学院)讲授“变质岩石学”时,就爱上了中国、中国地质、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国学生,甚至爱上了中国的语言文化,与我校结下了不解之缘。回国后,他不遗余力地宣传中国文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随后在英国亲自组织了几个旅游团到中国参观访问。还多次撰文在英国Geology Today 杂志上详细介绍我校和我校地质学理科基地班教学的情况(Roger Mason,1989;Ge & Roger Mason,1999)。1999年秋,他欣然应邀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国家理科基地班和工科基地班讲授双语课程“变质岩石学”和“变质地质学”,一干就是近20年。2007年,他的夫人马伦女士也作为外教来到我校,干脆就把家也搬来了。他们夫妇已在中国连续过了几个春节,被人们称为“不愿回家”的英国博士。尽管梅森博士的汉语并不流利,但却被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深深吸引。每逢新年来临之际,都会花费不少精力去翻译一首中国诗词,例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牧的《山行》、曹操的《短歌行》、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并制作成中英文对照版,打印成精美的明信片,寄给在世界各地的朋友,数十年来从未间断。

梅森教授的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了我校“岩石学”“变质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2007年积极参与建设的“岩石学”课程被评选为“国家精品课程”,2008年8月主讲的“变质地质学”课程通过专家鉴定,被评选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他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将学科前沿研究进展纳入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在1999年最初的讲课中就包括P-T -t轨迹、缓冲平衡、超高压变质等前沿内容。2001年根据变质地质学研究进展,增加了超高温变质内容。2006年针对我国实施的“嫦娥计划”,又补充了地外变质作用章节。在10年之中4次编写或更新教材(1999,2000,2006,2007)。2007年10月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的他与桑隆康合著的中国地质大学“十一五规划教材Metamorphic Geology,于200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年3月28日,国际著名变质地质学家、变质地质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都城秋穗还专门写信祝贺该教材的出版。该教材全面介绍了变质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弥补了我国在变质地质学领域学科和课程建设的不足,经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会议鉴定,认为这项成果为普通高校理工类双语教学开辟了中外专家合作编写教材的新思路,具有明显的先进性、科学性、国际性、适用性特点和中国特色。该教材特色鲜明、成果突出,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实践价值,是一部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地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教材。

他非常重视实践教学,除室内实验课外,还将野外教学纳入课程教学中,与我们一起建立了变质岩野外教学基地,并亲自参与野外教学实习(图2 -5 -6)。正是受此启发,本团队在周边建立了多个岩石学野外教学基地,提出了岩石学教学的新模式。率先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地球科学学院起到了表率作用。1999—2000年,已应用胶片投影和幻灯机教学,2001年以后率先应用多媒体教学,对我校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采取的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并重的学生成绩评定方法,改变了以往“一试定终生”的弊病,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学生“平时不用功、临考搞突击”的弊病,已在矿物岩石学系得到推广。2013年春天,梅森将他一辈子在全世界采集的338块岩石标本无偿捐赠给了中国地质大学,以丰富学校逸夫博物馆的馆藏,增强科普宣传的实力。其实,这并非梅森教授第一次给地大捐献标本,2011年,他曾将中学时发现的梅森强尼虫化石标本模型捐给了学校逸夫博物馆。(www.daowen.com)

梅森教授的治学态度和人品在中国地质大学有口皆碑。一开始在学校承担教学工作的月薪仅2 000元人民币左右,到2010年,月薪也不过4 000多元人民币。但他从不计较薪酬,相反却尽力帮助学生和教员,每次回英国,都要自费购买教材、收集教学资料赠送给团队和同事。为了让学生读到更多的英文原版读物,他曾个人出资给4个班的学生每人订一份英国报刊,尽自己所能帮助师生了解国外的政治、文化和风土人情,纠正学生中错误的崇洋观念,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地学前沿信息,树立科学的地质事业观,提高国际交流能力,鼓励他们学好地质,为中国和世界作贡献。他还抽出时间,义务为年轻老师和学生修改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在伦敦的家成了地大人到英国访问的“中转站”,只要知道消息,梅森夫妇都会到机场迎接,并热情款待。有两个地大赴英留学生曾长期免费住在他家。2016年8月,本团队佘振兵老师访问伦敦大学学院时,梅森教授夫妇亲自前往机场迎接,并提前准备好了供其临时使用的手机、手机卡和公交卡,并为他在访问期间提供免费住宿,在周末时带他领略英国文化和风土人情。在佘振兵教授离开英国时,梅森夫妇又坚持要送他去机场。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梅森教授成为伦敦奥运会形象大使之一,热情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的运动员和游客,为身在异乡的中国人排忧解难、雪中送炭。他的工作产生了广泛影响,时任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亲自写信给梅森教授,表彰其作为伦敦奥运会形象大使所做出的杰出贡献。2007年,他当顾问指导的我校地质学理科基地班010031班被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

图2-5-6 梅森教授(前排右四)和佘振兵教授(前排右七)指导本科生岩石学课间野外(南望山)实习

目前,梅森教授正与本团队陈能松教授、周汉文教授和佘振兵教授合作,在指导学生开展周口店热接触变质作用、三峡地区前寒武纪生命演化方面继续付出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他们的合作研究成果已经在Gondwana Research 和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等期刊上发表。

由于在我校双语教学和加强中英交流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梅森教授于1999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编钟奖”,2000年获湖北省公安厅授予的“在华永久居留资格”,2001年获我国政府颁发的长期在华工作并有重大贡献的外籍专家的最高级别荣誉奖——中国政府“友谊奖”(图2 -5 -7)。对此,《长江日报》《中国矿业报》分别以“将中国当作第二故乡 梅森教授获友谊奖”“我是半个中国人”为题报道了梅森博士的事迹。

“虽然我是英国人,但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中国地质大学就是我的家,我还要为两国人民的友谊多做工作。”梅森教授这句获奖感言,表达了他与中国及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图2-5-7 左图为梅森教授及其夫人马伦女士在“友谊奖”授奖现场,右图为他获得的“友谊奖”奖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