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6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著名岩石学家梅森教授就来我校访问,开启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深度合作。他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对中国地质教育欣欣向荣的发展面貌十分赞赏。从1999年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正式聘请梅森博士来校担任地质学教授,为地质学国家理科基地班和工科基地班用英语讲授专业课“变质岩石学”(2004年前)和“变质地质学”(2004年后)(图2 -5 -1)。之所以选择地质学国家理科基地班和工科基地班高年级本科生为授课对象,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基地班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基于基地班学生素质较高,求知欲也更为强烈。基地班的学生通过两年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较好地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普遍通过了英语4级甚至6级考试,更适应采用英语教材、用英语或双语授课的方式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
“变质地质学”课程总学时为50,主要包括讲课(26学时)、室内实验(16学时)和野外教学(1天,8学时)3个教学环节,分别与理论教学、室内鉴定分析和野外调查等地质工作最基本的3个工作程序相对应。讲课采用英语教材、英语授课方式,对一些难点或重点内容,采用多媒体标注少量汉语词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每次课后都要求用英语完成作业;室内实验利用团队现成的实验材料在岩石实验室进行,仍以英语为教学语言,每次实验结束后提交英文实验报告;野外教学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辅之以汉语的方式授课,在本团队建立的大别造山带变质岩野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要求提交英文野外记录和实习报告。课程结束要求学生用英语进行闭卷笔试。考核成绩为平时成绩(占50%,包括:实验报告和野外报告40%,作业10%)和考试成绩(占50%)之和。
图2-5-1 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梅森教授在为本科生上实习课
为了满足该课程的教学需要,2007年,由桑隆康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与梅森教授合作,合著Metamorphic Geology(变质地质学)英文教材,开辟了中外专家合作撰写教材的新范式,避免了直接引进英文原版教材(特别是对有地域性的地质、资源、环境、地理类专业英文教材)会出现的在教学素材、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适用性问题,更好地反映了中国地质的特色。该教材出版后,受到广泛欢迎。变质地质学开拓者和奠基人、美国国立纽约Albany大学荣誉教授都城秋穗还专门写信对该教材的出版表示祝贺。2008年,桑隆康教授又主编出版了双语教学工具书《汉英英汉地球物质科学术语》,有效地促进了地学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该课程在提高大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双语教材建设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广泛重视。早在1999年,英国Geology Today 杂志15卷5期就对该课程进行了专题报道,也得到了教育部地质学国家理科基地专家组张国伟院士、周新民教授等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对地质学类专业双语教学起到了示范作用。我校2000级地质学理科基地班学生,现在德国汉诺威大学自然科学学院矿物学系工作的张超博士对“变质地质学”课程至今记忆犹新,他来信写道:“两位教授每年都带学生到大别山南部一处榴辉岩实习点现场教学。我记得去实习的时候是深秋,山里已有明显的寒意,当时老师和学生们的热情都很高,交流和讨论非常热烈。这样的互动交流,包括课堂互动,都是在其他课程中很少见到的。这不仅很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对于学科研究的兴趣。例如我就深受影响,渐渐喜欢上岩石学研究。”由于梅森博士对我校岩石学教学的贡献,他被中国政府授予了“友谊奖”。
从2010年起,我们又聘请了世界著名岩石学家、美籍加拿大教授罗宾逊博士来校任教(图2 -5 -2(a))。他先后为地质学国家理科基地班和李四光学院地球科学菁英班的学生开设“火成岩岩石学”全英文授课课程,还为地质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高级岩石学”“地质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专业素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罗宾逊教授的教学薄片都是他几十年的教学研究生涯中积累的珍贵材料,包括地幔岩、不同类型蛇绿岩、岛弧火山岩、洋岛玄武岩和大洋中脊玄武岩等,都是我校的教学材料中所缺乏的。罗宾逊教授对中国和中国地质大学有很深的感情。他治学严谨,敬业,每学期无论多么繁忙,都要在武汉改完试卷和学生作业才回国。此外,还长期义务为学生和年轻教师修改论文并帮助他们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促进了我校岩石学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www.daowen.com)
2016年,我们引进了著名地质学家、加拿大岩石学教授多士道博士来校讲授“火成岩岩石学”课程(图2 -5 -2(b)),对充实我校的全英文授课课程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该课程聚焦于火成岩形成过程和基本原理方面,特别是集中在地质学过程和我们调查地质作用的程序方面,以便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球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在各种环境中是如何产生各种各样的火成岩的问题。课程要求学生们不仅要理解不同环境下的地质作用过程,还培养了学生评估和理解这些作用过程所必需的技能。课程在介绍研究火成体系所需的理论和化学概念之后,还试图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常见的火成岩组合中,建立成因模型。课程还在内容的简洁性、广度和深度上保持平衡,以改善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图2-5-2 罗宾逊教授和多士道教授在为本科生上实习课
此外,我们还不定期地邀请国际知名学者讲授短期培训课程(图2 -5 -3)。2016年9月,邀请到国际著名矿物岩石学家、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韦登贝克博士为我校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开办为期四天半的短期课程培训,讲授“二次离子探针技术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介绍”,同时与我校师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图2 -5 -4)。2017年3月,又邀请了国际著名矿物学、先进电子显微镜专家、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沃斯博士为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短期课程,讲授“矿物显微结构及其中包裹体的岩石学意义”。
图2-5-3 国际知名学者讲授短期培训课程海报
图2-5-4 韦登贝克教授(右四)短期培训课程期间与我校师生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