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索五位一体教学体系 培养新时代地学人才

探索五位一体教学体系 培养新时代地学人才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地质大学老一辈的矿物岩石学家,为我国的矿物岩石学学科体系和教学团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传承的崇高师德和优良学风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爱生如子,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辛勤耕耘,是科教双馨的师德楷模,深受广大师生员工的爱戴和尊敬。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池先生的高尚师德和优良学风与本团队倡导的“爱国情怀、国际视野;艰苦朴素、求真务实”育人理念高度契合。

探索五位一体教学体系 培养新时代地学人才

矿物岩石学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前身可以追索到20世纪50年代初我校岩石教研室和矿物教研室的教学团队,该团队走过了曲折而辉煌的历程,经历了从单科独进到汇聚融合的演变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国地质大学老一辈的矿物岩石学家,为我国的矿物岩石学学科体系和教学团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传承的崇高师德和优良学风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当中,池际尚院士是杰出的代表(图2 -1 -1)。

图2-1-1 池际尚教授(一排中间)给青年教师和学生讲授费氏台的使用方法(1964)

1.池际尚院士(1917年6月25日—1994年1月1日)

她是我国现代岩石学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是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北京地质学院建校的元老之一。学校迁汉后,她又担任武汉地质学院常务副院长。她爱生如子,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辛勤耕耘,是科教双馨的师德楷模,深受广大师生员工的爱戴和尊敬。1994年3月31日,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中华全国妇女委员会(简称“全国妇联”)和地质矿产部四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科技界、教育界、妇女界、地矿行业和其他各界的知识分子开展向池际尚教授学习的活动。2005年,我国第21个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致信母校,表达了对恩师池际尚院士的崇敬和怀念之情。2005年9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接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时说:“教授、院士要上课堂给学生讲基础课。大家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知道著名老师给我们讲的每一堂课在我们心目中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我的‘晶体光学’就是池际尚教授讲的,她不是仅仅讲一堂课,而是整整给我们讲了半年。至今,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她的音容笑貌,她讲的是那么清楚、那么深刻,甚至费氏台的操作她都自己进行。我希望各个高等学校都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池先生自幼勤奋好学,中小学期间全面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抗战爆发,她“投笔从戎”,参加了“战地服务团”,后到西南联合大学改学地质学。她不畏艰苦,成绩出众,获中国地质学会设立的首届“马以思女士纪念奖金”。1946年被推荐赴美国深造,以出色的研究获得博士学位,因为论文具有开拓性,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著名岩石学教授特涅尔(Turner)选为科研助手,共同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的研究论文。正当学术生涯如日中天的时候,池际尚获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深受爱国情怀感召的她毅然放弃美国的优越科研和生活条件,于1950年与华罗庚等学者同船回到了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但生机勃勃的祖国。池先生对当时极力挽留她的特涅尔教授说:“我出来留学,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太弱太穷了,我们想把她建设富强。现在新中国成立了,我应该回去,祖国需要我。”祖国在她心中是至高无上的,她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为国服务(莫宣学,2012)。

1950年池际尚博士回国后,被清华大学地质系聘为副教授,讲授“费德洛夫法”和“岩石学”课程。她把在国外学习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内容,深受师生欢迎。1951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池际尚参加筹建了北京地质学院,她担任地质矿产勘查专修科首任主任,在短期内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急需的地质人才。国家找寻石油和煤田需要人才,她又调任可燃性地质矿产及勘探系副主任。后调任岩石教研室主任和地质测量及找矿系副主任。为了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她甘当助手,既挑行政管理重担,又亲自编写、刻印了《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等多部教材,开设多门急需的专业课程,带学生到野外实习,完成国家交给的生产任务,领导培养了一批批岩石矿物学专业、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地层古生物专业和地球化学探矿专业的优秀人才。她的学生遍布全国,桃李满天下。“文化大革命”中,她身处逆境,仍忍辱负重,参加教改小分队,主办“七二一”大学,帮助地方培养地质干部,忘我之举,感天动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池际尚教授作为武汉地质学院常务副院长,全面主持学校的行政领导工作,挑起了组织、领导全校教学科研的重担,使学校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她主持申请世界银行贷款,购置电子探针等先进仪器,筹建了武汉地质学院测试中心;她采取各种措施,恢复和重建师资队伍,选派一批批教师出国深造;她瞄准地球科学的国际前沿,主持多项重点研究课题;她坚持承担教学任务,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她为国际合作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中外科学家的交流与合作,例如,与王鸿祯等院士申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北京建立高级地质人才培训中心”援助项目,聘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著名教授维利(Wyllie)来中国授课。从校领导岗位退下来后,虽年已古稀,她仍潜心进行教学和研究,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呕心沥血,为寻找金伯利岩和金刚石原生矿床、为解决北方磷矿的难题,亲自带领师生出野外深入考察。她无私奉献的精神,彪炳史册。

池先生始终把国家的需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只要是国家和人民需要的事情,不论是不是自己的专业方向,会不会影响自己的业务发展,她都会毫不犹豫地承担下来,高标准地做好。她的学术造诣高深,高瞻远瞩,在地学发展的各个关键时刻总能敏锐地看准国际地学发展的趋势和前沿,以超越常人的国际视野领导学科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她的主要精力没有放在著书立说,而是放在发现和培养人才,“使每一个层次都后继有人”上。她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像慈母一样深切关心后辈和学生成长,处处替他们着想。她重视野外地质工作,重视第一手资料,凡是关键的地质现象,她都尽可能地亲自去看,关键性的数据,她都要亲自校验。她说:“我们的测试数据要经得起任何人的检查,我们的研究成果要至少经得起20年的考验。”她对待文章署名非常严格,凡是没有直接做过主要贡献的文章她绝不署名(莫宣学,2012)。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池先生的高尚师德和优良学风与本团队倡导的“爱国情怀、国际视野;艰苦朴素、求真务实”育人理念高度契合。她不仅创建了学校的岩石学学科,还传下了重教学、重实践、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优秀品德,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017年6月25日,中国地质大学南、北两地的矿物学岩石学团队,共同在北京举办了“纪念池际尚院士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缅怀和传承池际尚院士的伟大精神(图2 -1 -2)。

图2-1-2 “纪念池际尚院士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期间合影(2017年6月25日)。从左至右:刘勇胜教授、吴国忠教授、路凤香教授、陈珍珍教授、叶大年院士、邱家骧教授、周珣若教授、游振东教授、王仁民教授、马昌前教授

传承老一代地质人的光荣传统,中国地质大学培养和成长了一大批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己任的优秀教师,其中以莫宣学院士为代表。在上初中时,莫宣学就读到池际尚博士谢绝美国导师挽留、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报道,深受其影响,从此坚定了报效祖国、投身地学研究的信念。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莫宣学院士一直与岩石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不仅在岩石学科研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还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岩石学人才(图2 -1 -3)。矿物岩石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就是在老一代地质教育家的精神激励下发展起来的。本团队汇集了一批对待教学工作兢兢业业、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的优秀教师。

图2-1-3 莫宣学院士(中)亲临武汉指导岩石学团队教员

2.矿物岩石学教学团队带头人——马昌前教授

矿物岩石学教学团队带头人马昌前教授是团队建设的组织者、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和教书育人的领头人。他自1982年元月大学毕业后,除去在国外留学和访学的时间外,始终坚守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每年都为本科生上课,承担了本科生的“矿物岩石学”“岩浆岩岩石学”“化学岩石学”“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学”等课程的室内教学,并多次到野外带领本科生开展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每年都到艰苦的青藏高原秦岭山脉等地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野外实习和实践教学,近10年来,年均室内教学学时数超过90学时。他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座右铭,每年都把授课课程当新课准备,不断探索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长期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全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教学效果受到同行广泛肯定和学生认可,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近5年来,每年都为全校4 000多名本科生新生开设“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入学教育讲座,并参加全国性的本科教学交流和课程报告会,开展面向全国的示范教学,交流教学心得。

早在1992初,马昌前教授就组织10余位教员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青年专项重点研究课题“从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角度探讨高等地质教育智能结构优化的方向”的研究任务,提出了改进人才培养方法,将课程学习与研究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模式。该项研究成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地质科学——21 世纪地学人才智能结构及优化》于1999年荣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4年底,他协助殷鸿福院士,组建地球科学学院,担任常务副院长,直接主抓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亲自建立地质学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即地质学基地班),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试验田。他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提出了建立“地球物质学、地球动力学、地球表层学”的建议,被学校采用,成为后来建立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教学体系建设的依据。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6年以后,他又在桑隆康教授的帮助下,担任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的主编,亲自组织团队建设,牵头构建了以“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际高水平名师”为基础的“五位一体”教学支撑体系,合作探索出了以“互动式实验教学、递进式野外实践、团队化课题培养、双语课堂教学、国际化联合培养”为代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马昌前教授于1999年3月在芬兰奥博大学(Åbo Akademi University)获得地质学和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创新的学术思想,尤其在岩浆动力学领域和花岗岩地质学研究中获得了创新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近200篇,成果受到广泛引用,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力。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他积极推动教育国际合作,倡导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担任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地球物理教育卓越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调查局花岗岩成岩与成矿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期间,他大力引进人才,尤其是引进了多位国际著名的岩石学家来校任教,促进学校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大力推动本科生的国际化联合培养。他先后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1997,排名第一)、一等奖1项(2017,排名第一),教育部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排名第一),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2007,排名第二;2014,排名第一),地质矿产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1996,2014,均排名第一)等多项奖励。2003年被评为湖北省“三育人标兵”,2011年被评为中国地质大学第二届师德师风道德模范,2014年入选“湖北名师”。

3.国内外知名岩石学家——郑建平教授

郑建平教授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岩石学家,是教学与科研协调推进的典型代表。他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并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但他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地耕耘在工作岗位上,尽心竭力、无怨无悔,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高校教师的职责。他有严谨勤奋的治学作风、国际化的视野、高深的学术造诣、强烈的创新意识、敏锐的洞察力、忘我的工作态度、对科学事业始终如一的热情追求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作风,将为人、为师、为学高度统一。郑建平教授是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是《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地球化学》《岩石学报》《岩石学矿物杂志》等多个刊物编委,负责多个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在科学研究方面不断取得创新成果,3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郑建平教授始终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教书匠”,尽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的任务繁重,他却一直坚持站在本科生教学的讲台上,积极承担了大量不同专业的“岩石学”“火成岩成因”“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和“高级岩石学”等课程的授课和实习任务。他严谨认真、以身作则,将教学中心放在学生的思维培养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提高注意力和观察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好课堂教学;大胆探索、以研带学,坚持把学术带进教学体系,为本科学生上课的同时增加学科前沿知识和研究现状,扩展学生的科学视野;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对基础好的学生的教授严松得当,对基础弱的学生,发挥其优点,耐心引导。郑建平教授已先后培养出30名研究生,有近一半毕业博士生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有的已经成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重要骨干。

4.知名变质地质学家——陈能松教授

陈能松教授是知名的变质地质学家。他忠于党、国家与人民的教育事业,学风正派、治学严谨,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为地球科学学院的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班、资源学院的工科基地班和李四光学院“地球科学菁英班”的本科生授课。他潜心探索基于专业基本要求上的创新型人才与创业人才的分类培养教学方式和国际化教育与实际知识技能提高的教学实践。他是“变质地质学(Metamorphic Geology)”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组织者与建设者,同时也是“岩石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变质岩岩石学”部分的主讲教师之一。他在变质作用过程与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研究方面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是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变质岩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六届至第九届)。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个、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和博士学科点基金项目3项,从事变质作用过程与构造演化的理论探索,还参与主持中国地质地调局青藏高原地区1∶25万区域调查2个项目、赣东北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1个项目,以及参与地质矿产部的重大攻关项目和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多项,为国家的国土资源调查与矿产资源寻找以及基层地质工作者的技能培养与提高做出了贡献,足迹遍布我国的秦岭、大别、东昆仑和祁连造山带,以及华北和扬子克拉通。他先后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93,排名第五)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排名第三)、中国地质调查局成果二等奖(2013,排名第四)等科技奖项。

陈能松教授长期以来既注重培养学生尊重书本知识的风尚,同时培养他们敢于批判性汲取前人知识的学习精神。他本人在担任地学院周口店实习教学团队学术指导期间,践行温家宝老校友为母校提出的“艰苦朴素、求真务实”八字校训,基于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更正前人一些错误的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备课风格,一切从真从实。陈能松教授以严格要求学生而被众多学生所知晓,但也以爱护学生、不计名利指导学生而得到学生认可,教学效果深受学生肯定。在教学中,他总是从细处入手,不仅将自己的和别人的尤其是国内外知名学者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来,更重视学生对过往实习和课程学习获得的知识的衔接与融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他深知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基础相对弱薄,但又具有对掌握高等知识的热切渴望。他关注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并在课程学习中给以更多的帮助和指导,深受许多少数民族学生的爱戴。他用爱和努力成功指导了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骨干硕士研究生和苏丹伊斯兰教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并帮助他们顺利获得学位,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发展步伐和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做出了应有贡献。例如蒙古族硕士研究生巴金在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工作两年就因成绩优异而提升为项目负责人,苏丹伊斯兰教留学生哈桑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在科尔多瓦大学(University of Kordufan)任教。

5.知名岩石学家、行星地质学家——肖龙教授(www.daowen.com)

肖龙教授是知名岩石学家、行星地质学家,长期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室内外教学,参与编写教材《岩石学》,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他视野开阔,富于创新精神。他针对我国行星科学基础薄弱和人才匮乏的情况,不畏困难,主动将岩石学研究和教学领域拓展到地球之外,开设了“比较行星岩石学”课程,主编出版了第一部《行星地质学》教材,创立了行星地质学学科,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行星地质学人才。为了推动中国行星科学界青年人才的培养,提高其国际合作交流的水平和能力,2016年由他牵头与日本和韩国行星科学家联合发起了每年一次的“东亚行星科学与探测暑期学校”活动。肖龙教授十分重视科普工作,主编和参与编写了多部科普教材,领导和组织以行星科学为主题的大、中、小学生科普活动。他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突出,被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被评为“中国地质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和“研究生的良师益友”。他还大力帮助澳门科技大学开展行星科学学科建设,其成果获得澳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

6.廖群安教授

廖群安教授长期以来一直在矿物岩石学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教学上兢兢业业,勇于奉献,治学严谨,既注重课堂教学质量,也注重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长期站在本科教学第一线,主讲了“岩石学”“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岩石薄片分析”等课程。他很早就注重到教学平台的建设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岩石学CAI”课件建设、“岩石学和晶体光学”题库建设、“岩石学标本资源库”等教学研究项目;以主要作者参与了《岩石学》(面向21世纪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岩石学》(第二版)、《岩石学实习指导书》的编写工作,在岩石显微镜实验室、教学标本和薄片资源的建设上做大量工作;注重野外教学实践,多次参加北戴河实习基地、周口店实习基地、秭归实习基地的野外教学,曾作为副队长为周口店实习基地陈列馆、教学路线和教材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秭归实习基地的建设中,完善了岩浆岩的教学路线的建设,参与了实习教材的编写工作;协助主管老师完成了黄石、大冶等地的岩石学课间实习路线的建设。2010年以来,4次获得“湖北省优秀硕士生论文指导老师奖”,多次被学院、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在近年来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方案中,悉心与学生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人在院级论文报告会获得第一,并得到校本科生兴趣基金资助,被推荐至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在科研上主要擅长于岩浆岩岩石学尤其是火山岩方面的研究,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70余篇,获中国地调局地质调查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排名第二)。

7.朱云海教授

朱云海教授专攻岩浆岩岩石学,主要从事造山带蛇绿岩、岩浆岩方面的研究。长期坚守在本科生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讲授“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岩石学”“矿物岩石学”等课程,作为“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课程负责人,主持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和审定,并与曾广策教授等合作编写了《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第二版)、《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学》(第三版)系列教材。在担任矿物岩石学系主任期间,投入大量精力开展实验室建设,先后完成了3个显微镜教学实验室的设备更新和现代化改造,特别是主持完成了两个数字显微互动教学实验室建设,为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提供了基本保障和前提条件,显著提高了实验课教学效果。朱云海教授积极投身到北戴河实习基地、周口店实习基地、秭归实习基地的野外教学以及教学资源开发中,多次在秭归实习基地对武警黄金部队的业务骨干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填图技术培训,深受学员欢迎。他主持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地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4项、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3项,先后获中国地质调查局成果一等奖(2013,排名第二)、中国地质调查局成果二等奖(2014,排名第一)、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0,排名第八)等科技奖项。

8.周汉文教授

周汉文教授专攻变质岩岩石学,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地质与变质地质、造山带演化领域的研究。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得博士学位后,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台湾大学开展了两站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回到学校,2001年至今先后担任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和教育部长江三峡中心副主任,并承担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但是他明确教书育人是本职工作,在教学岗位上全身心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中,为本科生讲授“变质岩岩石学”“岩石学”“矿物岩石学”“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学”等课程,亦投入到北戴河实习基地、周口店实习基地、秭归实习基地的野外教学及野外教学资源的调查整理工作中。为方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他除了每年指导大量的本科生外,还担任了基地班的班主任,获评“招生宣传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学务指导教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先进个人”、“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先进个人”、“郝诒纯地质教学奖”、中国地质大学“三育人标兵”、“中国地质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中国地质大学教学优秀奖、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9.赵军红教授

赵军红教授是一位有影响力的青年岩石学家。他在担任系主任期间,积极做好团队规划、人才引进和实验室建设等工作。曾多次赴周口店和北戴河开展本科生野外教学实习,为本科生讲授“岩石学”和“矿物岩石学”等课程,每年指导多名本科生的暑期生产实习和毕业生论文。目前主要从事华南新元古代的研究工作,指导8名研究生,发表国际SCI论文60多篇,是国际刊物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的编委,获得了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和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多次主持学校和学院的创新科研团队,为青年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培养做出了贡献。通过协助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为岩矿系的标本和实验室建设、课程规范,以及竞赛积累了成功经验。赵军红教授指导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多人以优异的成绩被推荐到香港大学等名校继续深造,受到导师的广泛好评。

10.张宁教授

张宁教授长期从事沉积岩及生物地层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国家精品课程“岩石学”的主讲人之一,此外还讲授“沉积岩研究方法”“高级岩石学”“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学”“矿物岩石学”等课程。张教授热爱教学工作,用心讲授每一门课程,为增强本科生“沉积岩研究方法”的实习课内容与实践动手能力,她充分挖掘校园内及周边的地层和岩石的资源来拓展实践课的内容。她积极投身到北戴河实习基地、周口店实习基地、秭归实习基地的野外教学实习中,积极承担岩石矿物的教学资源收集与开发任务。她每年指导多名本科生开展暑期生产实习,指导学生完成毕业生论文,发表教学论文2篇。曾多次为中国武警黄金部队的业务骨干提供指导,担任野外地质调查和填图技术培训的教员,深受学员欢迎。目前,主要从事微体古生物及地层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3项,发表国际SCI论文20多篇,已指导研究生11名。注重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参与的油气项目“南堡凹陷大油田发现的勘探理论与技术”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术创新特等奖(2009)、“柴达木盆地形成演化机制及油气邻域预测”获青海油田科技创新三等奖(2000),已指导本科生多名,并在该研究方向上培养了8名研究生。

11.王伟教授

王伟教授是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自2014年加入教学团队以来,积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任务,包括“晶体光学与光性矿物学”“周口店野外实践教学”和“高级岩石学”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他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将基础教学和最新科研动态结合起来,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在此期间,王伟教授共指导10名本科生完成大学生科研立项和本科论文设计,其中本科生刘康的论文成为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的候选论文。同时,王伟教授指导4名硕士生和3名博士生,其中包括两名国际留学生。为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并拓展国际视野,王伟教教积极推荐学生与国外著名教授开展合作研究。例如博士生卢桂梅通过赴国外访问交流的方式,已与国际著名火成岩石学家Richard Ernst教授建立了富有成效的实质性合作关系。

在孜孜不倦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王伟教授在科学研究上也是精益求精。他以沉积盆地动力学为研究方向,长期坚持从事扬子陆块元古宙沉积盆地的研究,以此重建扬子陆块在前寒武纪超大陆中的古地理位置。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国际SCI论文18篇,包括一篇高被引论文(top1%)。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外国专家局“一带一路”引智计划。2013年获香港大学实验室奖学金入选国际沉积学家协会(IAS)研究生培养计划,2015年被评为湖北省“楚天学子”,2016年被评为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人才,2018年获澳大利亚奋进奖学金。与此同时,王伟教授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以此拓展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例如王伟教授与印度学者有关印度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及其与华南陆块在前寒武纪超大陆重建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并被印度发行量最大的报纸Dainik Bhaskar 选为国际合作的典范进行报道。

12.王国庆副教授

王国庆副教授是青年教师中潜心人才培养的优秀教师代表。王老师不仅长期担任“岩石学”“晶体光学”“矿物岩石学”等室内岩石学相关课程的主讲教师,同时也承担了大量的野外教学任务。2014—2015年任秭归野外教学团队副队长,2016年至今担任周口店野外教学团队队长,全面负责周口店实习基地的野外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在教材建设方面,全程参与“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岩石学》(第二版)的编撰工作,全面负责本书第三篇“沉积岩”的编写工作。在室内教学改革方面,针对岩石学相关课程实践性强、室内实习课程比例高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抓“基本概念、理论和技能”的思路,以岩相学为基础,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课外阅读与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野外实践教学方面,依托周口店野外教学实践基地,负责搭建起了“岩石学”野外教学实验室,配备完善的野外采样设备、室内薄片磨制设备和显微镜室。尝试在野外实践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将野外露头观察与室内薄片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学生通过采样、磨片、镜下观察,深化了对野外岩石学相关地质现象的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王国庆老师坚持“教学相长”的理念,不断努力提升自身执教能力。2013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六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2014年,代表学校参加湖北省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得二等奖。同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朱训青年教师教育奖励基金”。

13.佘振兵教授

佘振兵教授在本科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作为矿物岩石学教学团队的一员,佘老师不仅长期主讲本科生“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岩石学”等课程,积极承担北戴河、周口店和秭归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还作为主要成员承担矿物岩石学国家教学团队、“岩石学”国家精品课程、“变质地质学”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双语示范课程建设的大量工作,并承担了大量实验室建设任务,组织团队教员赴各地采集岩石标本,制作岩石薄片,保障教学需求。他潜心教学,每一堂课的课前都用心备课,优选教学材料,完善课件,优化教学方法,从不懈怠。在授课中,注重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关爱每一位同学,受到学生欢迎。在人才培养方面,佘老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来设定研究方向和培养计划,为学生创造学术交流和深造的机会。他所指导的学生,很多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2010级基地班的李凯月同学在大二就开始在佘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华南新元古代磷块岩的研究,先后获得校科技论文报告会特等奖、全国学术会议优秀学生论文奖,并被免试推荐到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3级本科生谭楚嫣,在佘老师指导下先后获得校级科技论文报告会一等奖、学术海报大赛一等奖,最后以优异的成绩保送到中山大学读研。2010级硕士研究生徐文景也曾获全国学术会议优秀学生论文奖,最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2级硕士研究生张彦涛性格有些内向,但佘老师致力于培养其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鼓励她大胆交流,最终她能在国际会议上用英文与同行交流研究成果。由于在教学方面的成绩突出,佘教授在2008—2010年连续3年获得学生科技论文报告会“优秀指导老师”称号,2012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朱训青年教师教育奖励基金”,2013年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2015年获“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2016年获第五届“研究生的良师益友”称号。

14.桑隆康教授

已故的桑隆康教授是矿物岩石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及规划教材建设的倡导人和引领者。他是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也是知名变质地质学家。长期以来,他不为名不为利,对待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兢兢业业,始终坚守在本科生教学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第一线。生前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工作热情投入岩石学团队和课程建设,先后主持了“岩石学”和“变质地质学”两门国家精品课程和“变质地质学”国家双语示范课程建设,还主编了《岩石学实验指导书》《汉英英汉地球物质科学术语》,并与梅森教授合作完成《变质地质学》教材及配套实习指导书的编写工作,与马昌前教授合作主编了《岩石学》(第二版)教材。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取得的教学成果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殊荣。

名师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先后在国内和校内媒体上被广泛报道,在团队成员中产生了积极反响。名师即榜样,他们的精神和形象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和激励着整个团队,在他们的带领和示范下,团队成员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尽职尽责的意识得到明显加强,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被杜绝,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显著提高,造就了作风优良、爱岗敬业的国家级教学团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