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索五位一体教学体系,培养新时代国际化创新型地学人才

探索五位一体教学体系,培养新时代国际化创新型地学人才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则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3项基本原则,指出了9条具体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施意见。教育主管部门在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教师的教学自主权、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上已经提出了很多重要举措,发挥了重要的政策导向作用。

探索五位一体教学体系,培养新时代国际化创新型地学人才

1.政府: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重视均衡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具体则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3项基本原则,指出了9条具体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施意见。在组织领导上,则要健全体制机制,细化实施方案,强化督导落实,加强宣传引导。

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一方面,要促进大学成为技术创新的基础、区域创新的核心(Muresan & Gogu,2012);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把丰富的研究与创新资源投入到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扎扎实实建设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教育主管部门在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教师的教学自主权、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上已经提出了很多重要举措,发挥了重要的政策导向作用。认真落实这些举措,就能有效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此外,高校学生的创新多集中在实用新型专利等,而真正的发明专利太少,政府和学校都严重缺乏对基础学科领域创新的支撑和支持。而学生创业所成立的创业公司,并不是拥有创新型新技术的公司,也并不是如ofo小黄车、摩拜单车等提出新生活理念的公司,更谈不上在公司管理上有所创新,多为电脑维修、零售等方面,与社会上的公司同质化明显。在这一点上,需要发挥好政策指挥棒的作用,通过引入第三方客观评估一所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而不只是局限于申请专利数量的多少。

此外,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客观上不同层次、不同地域高校办学质量的差距。研究发现,截至2014年,“985”“211”高校中引进的“千人计划”入选者占总入选者的95%,引进的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占总入选者的92%。而在地域分布上,东部九省引进的“千人计划”入选者占到了总人数的65%,京沪浙苏即占到这65%中的75%,中部八省则占到了总人数的20%,湖北一省占到了总人数的47%(方婷,2014)。而对第六批“青年千人”入选者落地省份的分析显示,京沪苏皖占到了总人数的61.5%,桂、冀、豫、晋均只有1人,蒙、赣、新、宁、青、藏六省(自治区)无人入选(孙伟等,2016)。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对于提升学校整体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作用巨大。然而,分析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千人计划”学者与青年“千人计划”学者均落地在高层次学校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这就导致了高校间发展的不均衡。除了在国家政策层面要扶持或鼓励高层次人才前往普通高校或西部经济较落后地区,还应该允许不同高校针对各自人才培养特点提出自己的举措,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对高校的评价也不要“一刀切”。

2.高校:明确人才定位,优化评价体系,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既是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教育应该是动态发展的,以尊重人性的全面发展和关爱生态环境为核心价值,这是以科学为基础的21世纪教育的最深层的目标(Lederman,2008)。为此,要将学校的优质创新资源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中,实现教育创新,克服应试教育问题的突破口,这也是转向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周向军,2008)。要勇于迎接新时代要求的新任务,做强师资队伍、重塑课程体系、推进国际化办学、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普工作。若想改变现有创新型人才培养不足的局面,首先就必须进行教育层面的体制创新。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需要对自己培养的人才特色有明确定位。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来培养人、怎么来培养人,这3个问题分别对应价值层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内容层面的课程计划和教育教学内容,行为层面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杨文斌,2012)。正如李培根先生所说:“创新体现在不同层面,就像一座金字塔,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发现可看成金字塔顶端;一般的技术工人也可能做出技术创新,那是金字塔的底部。然而,越是基层的创新者,社会需求越是量大面广。”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高校在给予拔尖人才更多机会与资源的同时,也不能放弃对普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孙洪义,2010)。

在明确人才定位的基础上,要求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陈骏,2017)。然而,许多高校目前对人才的考核与评价体系还存在不足,奖学金的评定,“优秀毕业生”“标兵学生”等荣誉称号考评过程中,课程成绩都占有不可撼动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考题的拟定中,应减少单一知识考核内容,多增加创新、应用性的考题,重视无单一标准答案的知识内容,以及反映社会实践能力、志愿服务精神的考察内容。注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的考核机制,破除“高分低能”的积弊。对于实践课程的考核和奖励标准的制定,更要把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这些层面的内容作为评定的主要内容,并重视将学生思想品质、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探索的进取心等综合素质的评定作为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杨文平等,2011)。

健全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不固化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保障创新创业资金支持等一系列方式,都能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支撑,保驾护航。

3.教师:树立正确理念,完善教学手段

无论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是创新思维能力,只要是教学,它的落脚点就应该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上。因此,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高校教师应坚决避免“独角戏”“满堂灌”的做法。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主体之间本身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教育本身也不仅是教育和灌输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去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向主动探索这一方向上靠近(周向军,2008)。作为高校教师,首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去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取向和接受能力,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与感染力。广大教师应大胆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尝试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在对待学生上,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把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国际前沿学术发展带入课堂,广泛开展启发式、谈论式、参与式教学。

财新网执行主编王烁(2018)在《耶鲁精进》一书中,就提供了耶鲁大学“大战略”课程中一堂关于“全球化”讨论课的生动情节。他写道:

“主持这节课的伊丽莎白·布雷德利教授,开场提了3个问题:(www.daowen.com)

——全球化确实是在逆转中吗?

——如果是,是因为全球化这件事本身就难以持续?

——还是说全球化可行,但被谁在什么地方搞砸了?

然后,整堂课就是学生发言。

我看着40多位学生争相举手,一个一个地站起身来,侃侃而谈,言之成理。这个问题是我提的,自然有一些思考,但这些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整合起来,远远超出了我的幅度和深度:他们自如地运用统计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知识,结合自己的观察——几乎每一个人刚刚过去的暑假都在海外某个地方渡过——然后互相驳难。

教授只需要把学生们的发言在黑板上整合成为一个思维导图——是的,学生们用一个小时,初步描画出了研究全球化问题的思想地图。”

这就是创新思维的魅力,这就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总的来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依靠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根本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教育的根本要求(马昌前等,2014)。我们注意到,培养创造力的有利条件包括良好的心境、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民主的师生关系、适时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去“主动寻找问题”并试图批判性地“证伪”,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等。这其实就是在提醒老师创造自由平等的民主课堂,试着去摒弃“照本宣科”的传统做法。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这些做法势必会削弱乃至剥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有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滋生自卑心理或厌烦情绪,形成惰性和依赖性(李勇,2007)。

4.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发掘自身兴趣

《创造力》一书中,作者把个人如何提升创新能力大体分为4个步骤。首先,需要把握好影响创新能力的四大关键能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与多元思维能力,这是创新能力的基石;紧接着,则是突破思维定式,培养创新意识,不从众,不迷信权威,不依赖经验,不完全相信书本;再者,把握好影响创新的五大因素,包括性格、习惯、心态、潜能开发和思维;最后,则是要主动、积极地为创新寻找方法,将创新能力落实到创造新事物当中去,包括细节法、组合法、模仿法和团队合作法。

四大关键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石,也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前提;思维定势是创新能力的思维枷锁,只有打破枷锁,我们才能够放飞思想,逐步形成一种创新意识,并向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发展;性格、习惯等五大因素是决定创新思维能力的内在原因,只有把握好这5种内因,创新能力才能节节攀升;而只有很好地掌握创新方法,学生才能更加自发地提升创新力(莱韦斯克,2009)。

同时,学生应该努力发现并积极培养自己的兴趣。兴趣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乌申斯基认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周向军,2008)在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之前,有必要抱有一种十分热忱的态度去面对新鲜的事物与未知的挑战,这是发展创新的前提。作为当代大学生,没有必要刻意地去找寻某个“创造”的矿井,只需要保持一种热忱与激情勇往直前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在实践中探索,不断寻找机会。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力参与教师组织的讨论课、翻转课堂、创新实践、业余科研,用足野外考察、地质实习的宝贵机会,积极参加著名学者的讲座和论坛,并勤于思考,学会提问,有研究指出,有创造能力的人非常会提问题,会用不同的方式来提问题,看问题的眼光有别于传统的眼光;要拓展知识面,多读“无用”的书,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成为专才之前,先努力成为通才;要争取以导师制的形式加入导师团队,经常参加导师团队的组会,在导师指导下,选一个难易适中的题目,开展科研活动,全面提高阅读文献、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验研究、处理数据、分析讨论、文字表达、演讲展示等多方面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