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科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助力新时代地学人才

中国科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助力新时代地学人才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由于国家和教育界的大力倡导,创新人才培养和校园的创新活动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各大学和有关科技部门都投入了相当数量的科研经费去扶持创新创业项目,积极研究和探索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表了大量论文。可见,对于未来创新思维的发展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还需继续在改革创新中砥砺前行。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中国科学院大胆进行了探索和试验。

中国科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助力新时代地学人才

维持大学在持续创新中的引领地位,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Lasakova et al,2017)。在我国,由于国家和教育界的大力倡导,创新人才培养和校园的创新活动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各大学和有关科技部门都投入了相当数量的科研经费去扶持创新创业项目,积极研究和探索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表了大量论文(孙洪义,2010)。纵观整个高校的研究氛围,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在关注自身研究成果的同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展了深入探索。尽管如此,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当前各高校及研究所对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与国外很多高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概括说来,随着翻转课堂和全英文教学等课堂形式的引进,促进了创新教育氛围的形成。然而,还有很多课程没有形成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的科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学校依靠创新创业大赛、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申请专利、发表学术论文等课外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整体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因为,这些创新实践似乎成了少数学生获得创新学分的奢侈品,却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基本需要(孙洪义,2010)。另外,我们也了解到,在现行高校本科生培养体系中,每个本科生必须要修完一定的创新创业学分才能被准许毕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为了获得学分,把包括KAB(Know About Business,了解企业)在内的许多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创新创业学分的主要来源。然而,很多同学反映,在上课的过程中大量存在请人代课的情况,大大削弱了开设课程的效果。而传统教学中引入的一些新型课堂形式,比如在学生的通识通选课中加入许多创新的元素,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来传递一些创新创业策略等,也仅仅只能在小班教学的课堂当中开展,普及度不够。

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已有不少学者不断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出了多种研究体系和方法,在聚合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尝试,但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这样的研究开展得比较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框架;第二,这些尝试在理论上显得较为薄弱,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因素研究各有侧重,但并不全面,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第三,相关学者对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探索较少,大都限于表面现象,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还有待深入分析;第四,定量研究显得比较薄弱,特别是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杨文斌,2012)。可见,对于未来创新思维的发展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还需继续在改革创新中砥砺前行。(www.daowen.com)

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大胆进行了探索和试验。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始终坚持“科研与教育并举,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的宗旨,落实“科教结合,共同育人”的政策,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与高等学校的互补优势。中国科学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掘科研与教育资源,通过从高校选拔人才参加夏令营,设立“校所共建”菁英班,实施科创计划等一系列方式,初步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培养机制和管理模式。以中科院下辖的8个地球科学类院所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共建的李四光学院为例:学院于2012年建立,但已经通过“走进中科院”交流实践活动、联合培养导师制度等,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从2016届与2017届两届毕业生的去向(表1 -6 -2)可以发现,升学深造与出国的毕业生占比达到80%。其中,不乏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到剑桥大学读博、大三时已发表SCI论文的优秀学生。但总的来说,还需要加大力度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改善创新教育机制。

表1-6-2 李四光学院2016届、2017届毕业生去向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