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学校教育方面,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回顾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小学时期的应试教育,是典型的对个人学习能力的考察。大学时期的学分制教育增设了实验课程和实习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在实验过程中仍多以个人实验为主,较少需要小组合作的实验。总的来说,还是偏重个人学习能力,并没有专门的必修课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主要集中在课余的体育活动、社团工作,以及需要以团队形式参加的竞赛、辩论及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虽然这些活动确实能够有效弥补课堂在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方面的不足,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持久性和科学的引导,培养效果有限。主要是因为这些活动而组建的团队大多在活动结束之后就被解散,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氛围。同时,课外活动大多是自愿参加的,参与面不够广,难以达到对每个学生进行有效培养的目的(刘念等,2007)。
其次,社会竞争风气方面。当今社会竞争愈加激烈,使得大家更注重个人得失,难免会滋生恶性竞争的风气。例如,一些学生为取得良好成绩选择作弊这种丧失道德的手段。更有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为防止其他同学的赶超,故意隐藏复习资料,不共享学习信息等。这都是不良竞争风气带给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最后,家庭引导方面。现今社会,家长从小十分重视自己孩子的智力开发与各种技能的培养,而对如何与人相处等非智力因素却关心甚少。这可以从家长问孩子最多的问题是成绩,而很少关心孩子在校与同学、室友等的相处情况来论证。另外,性别差异和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团队合作能力也存在影响。孙永正等(2015)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的调查结果表明(表1 -4 -1),女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普遍高于男生,独生子女的团队意识普遍更强,但面对冲突的处理能力就相对较弱。这与当今社会的普遍认知无明显出入。(www.daowen.com)
表1-4-1 不同类别大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分差异(据孙永正等,2015)
以上3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明显,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乏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观念不强、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竞争心态的狭隘、思想观念的陈旧和团队意识的淡薄,导致学生不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交往和思想沟通(李晓云,2012)。整体上看,我国教育中团队合作氛围不浓厚,高校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阻力较大。尽管如此,我们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决心是坚定的。近几年,教育部、高校和教师都结合我国的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采取了一定措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物岩石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就探索了面向本科生的“团队化课题培养”新形式,要求学生组织团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团队中,学生团队要围绕所制定的学习目标和业余科研课题进行文献调研、问题研讨,定期向教师团队展示并进行讨论,接受教师团队的帮助和指导。学生普遍反映,这种形式,有压力、有动力、有活力、高效率(赖绍聪等,2011)。
与国内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相比,国外的探索起步早且成效显著。世界上公认的以团队精神著称的国家是日本,日本与中国有着截然不同的培养理念。日本学生从进入学堂起,教师就会教授其协作式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合作价值观,利用一切教学课程和团体活动告诉学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日本学生只是把竞争看作自己尽最大努力去争取成功的机会,而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情。他们具有“下围棋”式的大局意识,懂得舍去几个棋子,从而抵消了竞争的负面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