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六大对策建议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六大对策建议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存在的问题,下面笔者从不同的层面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关注较少,而反映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能力等的指标则很少。建立自主学习中心是实现Self-access system 的重要方式。今后应在此基础上向自主学习中心转变。但如果只是单纯的网课,那么和传统课堂别无二致,在这一点上,网课无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六大对策建议

大学之道,在于树人。大学的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国际交流合作,核心是培养人才,关键是培养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大学的使命是“育人为本,质量第一,面向未来”。在这个意义上,“学生就是大学”,办学的出发点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陈骏,2015)。针对目前高校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存在的问题,下面笔者从不同的层面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政府:强调教学地位,改革评价体系

制度、政策具有导向功能,十分重要。国家政策、学校制度应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凡是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政策、制度就应该坚持,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政策、制度则应该调整和改革。

现有的评价模式多以科研为指挥棒。例如,评价一所学校,大多以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入选者、“百人计划”入选者的数量,科研经费和获奖的多少,发表论文的数量与层次等作为标准,对教学的评价也侧重于教学设备、实验室条件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关注较少,而反映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能力等的指标则很少。有关学者通过课堂调查发现,课堂平均出勤率为84%,但认真听课率只有45%(刘献君,2012)。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好的教学设备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同样,现在高校在对教师的评价上也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一个教师好不好,更多的是看他的科研能力强不强,取得了什么专利,发表了多少论文,教师要晋升职称也是以科研能力的高低为准绳。长此以往,教学将不再作为教师工作的重心,也不再是学校工作的重心。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把高水平的教学工作纳入到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当中,也纳入到大学的评价体系当中。

即使一所大学的定位是研究型大学,也要把教学放在首要位置。毕竟,“学生就是大学”,大学是为民办学,一所大学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关注度、认可度、美誉度,与自己所培养学生的表现和能力直接相关。

近几年来,国家与学校为了改变以科研能力高低论英雄的评价现状,采取了很多措施,如设立教学成果奖、国家精品课程、评选教学名师等。学校也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让学生给老师打分、评选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等,促使评价体系多元化。应该说,这些举措在提高教学质量、激励教师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并需要不断完善。比如在学生给教师打分过程中,有的教师教学严格,给学生的分数普遍不高,就招来学生给老师打分时的低分报复;而评选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时,存在拉票情况,导致结果有失公允。

接下来,我们仍然要探索有没有可能将教学能力、教学效果进行量化,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去的方法。要优化资源配置,配置专项资金,从软硬件资源上对那些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师进行扶持,赋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接触自然和社会。

2.学校: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利用网络,调整课程设置

既然学习场所与学习外部环境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影响,那么,学校应该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中心。欧洲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大多数院校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中心(Self-Access Centers,简称“SACs”)(李颖,2011),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一种环境,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使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及合适的时间,按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郭丽,2000)。同时,学习者不仅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各种资源,还可以与其他学习者建立良好的互动与交流,深入合作,互相学习。

建立自主学习中心是实现Self-access system 的重要方式。中心必须满足下列3个条件:具备拥有合适资料与资源的基本设施;具有受到良好培训的教师;为学习者提供有关该系统信息的有效渠道(徐锦芬等,200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已经建立了大学生学习支持中心。今后应在此基础上向自主学习中心转变。现在的大学生学习支持中心,平日只开放第一、第二两个自习室,其余自习室需要预约,这就给同学们进入学习支持中心增加了难度。此外,学习支持中心只提供了基本的场所,而没有相应的资料和资源,影响了学习支持的效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图书馆内建有多个研修间,但需要进一步面向学生开放。

互联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海量数据,也推动了我国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教育变革,各高校都基于开放与共享的学习资源,着力打造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利用网络汇集知识。高校中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的使用量也越来越高,网课中的学分可进行认定,这极大地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分配,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但如果只是单纯的网课,那么和传统课堂别无二致,在这一点上,网课无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更加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位官员讲过:“对毕业生最重要的要求是善于应付变化,应该认识到变化将成为生活的规律。今日所教的内容80%~90%都应放在科学方法论、推理方法、收集材料的方法、从事实中归纳总结的方法,以及分析事实和综合事实的能力上,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Andrew D Hamilton)则认为:“中国的学生缺乏自主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缺乏挑战权威的勇气。要鼓励中国的学生成为主动的研究者、挑战者,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者和倾听者。”要改变这种现状,实现在“双一流”建设中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就必须提升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质疑精神(王焰新,2014)。

对比国外一流大学的课程设置发现,国外优秀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尤其重视知识的广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马昌前,2017)。这些名校,普遍重视通识教育,要求成为专才之前,先成为通才(王烁,2018),而不局限于学生所选择的某个专业的课程教学,具有培养目标定位高、课程设置范围广两个特点。所谓通识教育,旨在为学生带来完整的知识结构,养成触类旁通的通用智慧(张国伟等,2011)。

下面以世界一流大学地质学专业为例加以说明。在培养目标上,强调自主思维与多学科交叉,以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为目标(表1 -3 -5)。而在课程设置上,则以打牢地学和数理化基础,大幅度拓展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特征(表1 -3 -6)。拓展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拓展知识的广度,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背后的质疑精神,认识事物背后的发展规律,从而通过学习迁移策略,达到“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论远”(刘安淮南子·说山训》)的效果。同样的,耶鲁大学也是以最重视本科教育著称,而本科教育的风格是通识教育(王烁,2018)。

互联网带来了海量的知识,也对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4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网民占比达到97.5%,网民中学生规模最大,占比25.4%。

戴建波(2016)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天使用2 个小时以上手机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95%,他认为教室、自习室和图书馆是使用手机最多的场合的占到了62.6%,而使用手机学习或查资料的只有54.56%。也就是说,有半数学生在本该学习的地方玩手机,又有半数同学在用手机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调查还发现,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自主学习几乎没有积极影响,而对课堂学习的消极影响很大(表1 -3 -7)。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原因主要是授课内容缺乏吸引力、授课方式过于古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外部因素。同时,在课堂上存在主动使用手机的情况,主要是搜索授课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或者利用手机媒体拍照,但是过于依赖手机搜索的答案会导致学生放弃对问题的自主思考,课后也并没有对所记录的学习信息进行整理复习等。

表1-3-5 部分国外一流大学地质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据马昌前,2017)(www.daowen.com)

表1-3-6 部分国外一流大学地质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据马昌前,2017)

表1-3-7 手机媒体使用对大学生自主学习影响的描述统计(据戴建波,2016)

注:干扰很大=1,干扰很小=2,没有影响=3,促进较小=4,促进较大=5。

如何看待互联网时代手机对于传统学习的影响是一个新的命题。措施不外有二,一是禁止,二是疏导。我们可以通过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媒体,改进授课方式,让课堂成为万物互联的一部分,让双向的互联网课堂取代传统的单向填鸭式课堂,这是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比如,利用手机GPS定位进行课堂签到,可以有效提高签到效率,节省课堂时间;课上利用手机发布课堂问题,既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同时在后台进行的数据分析也可以帮助老师快速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后,老师还可以通过手机社交媒体与学生互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等。

3.教师:改变教育理念,创新授课方式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一要教师自身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一位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囿于课本上的死知识,最多只能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而不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二要教师引进新的教学内容,采用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例如,利用翻转课堂、讨论课的设置、探究式教学、科研与教学的融合等,提高教学效果。换言之,一门课,枯燥还是有趣,是否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是否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授课方式以及评价与考核体系。

通过改变授课方式与考核方式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而在于“学”。以学生为中心,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转变,实现“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教学目的”向“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学习、学习效果”的转变,实现从“课堂、教师、教材”3个老中心向“学生、学习、学习过程”3个新中心的转变(刘献君,2012)。只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才能够让学生自由生长,发现自己的兴趣点与动机,自主发现与构建知识结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目的决定方法,要想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就必须创新授课方式。现有的授课方式把教师放在中心位置,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教授的知识,显然是无法满足培养面向未来的自主创新人才的需求。创新授课方式主要有问答法、翻转课堂、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PBL”)等。

翻转课堂最简单的解释是: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将课上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通过观看视频、查阅资料等方式转移到课下,而将课下复习、写作业、答疑的工作转移到课上(马昌前等,2014)。虽然翻转课堂的本质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然而实际上,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观看视频,那么和传统课堂在本质上就是一样的,甚至在效果上不如传统课堂。那么翻转课堂的本质是什么?英特尔(Intel)全球教育总监布莱恩·冈萨雷斯(Brain Gonzalez)认为:“翻转课堂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交流。”翻转课堂的本质是变“教”为“学”,让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翻转课堂模式下的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模式,提升学生对元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制定自己的学习策略,自主评估学习进度,自由管理时间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对学科的理解。

在构建翻转课堂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理工科领域内,PBL 教学法是很好的方式。PBL 教学法指学生以某个具体的项目或者问题为导向,利用学习资源,自主围绕这一主题实施一系列的调研,从而获取有效信息,自主构建知识网络,最后在课堂上或者通过论文的形式实现交流与反思。PBL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而教师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充当促进者与引导者。要实行PBL教学法,首先需要教师圈定一定范围或者规定关键词,然后允许自主选题进行课堂展示或者撰写课程报告等。PBL 教学法不仅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了可能,其本身更是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该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与实施过程中的诸多环节都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密切相关(肖立等,2017)。

为保证创新授课方式的效果,必须使用多元评价模式,传统教学中常用的只关注最终学习成果、强调甄别与选拔的评价模式不再适用。要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起点和核心,收集学习证据、安排教学内容,使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融合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从而及时反馈,促进教学(张萍等,2017)。如果只是创新授课方式而不能改革考核方式,仍然是通过期中、期末考试考察大量知识点来评价学生,那么学生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必然会对这些创新的授课方式投入不高甚至认为这些创新授课方式是在浪费时间,仍然会将大量时间投入到对知识点的记忆中,采取简单重复的具体认知策略而不是元认知策略。因此,想要创新授课方式,就要将这些创新授课方式与平时表现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当中去。当然,我们讲要改革考核方式不是不要考试,考试同样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只是绝不能把考试、分数当成学习的目的,因为当一种评价指标本身成为目的便不再是好的评价指标。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既要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自由发挥,又要发挥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教师不能在课本的知识内“圈养”学生,而是要带领学生走到知识的青青大草原上,做知识的“牧羊人”;甚至,在一定情况下,要允许学生自由奔跑,老师要去做知识的“放羊人”。

4.学生:提升自控能力,调整学习策略,培养学习习惯

在心理学中,自我控制被认为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一项重要功能,在自我心理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李婧贤等,2017)。动机只是影响个人的行动意向或目标的确立,无法保证行动意向的贯彻,这就需要自我控制来保护目标与意向。大学阶段,在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行为的坚持、种种干扰的排除等方面,不同于初、高中阶段会受到来自家长、教师的严格监督与控制,而是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因此,想要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与自我管理。要想在自主学习中自主控制时间,按时且有效地完成目标,并进行自我判断与自我评价,从而实现目标,就必须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与自我管理。

牛新春(2017)在实证研究中发现(表3 -3),大部分同学使用频率最高的学习策略是重复,通过对新内容的反复阅读以及在复习备考时的重复记忆来掌握知识,而对精细加工与组织型的学习策略使用较少,对监视、调节、努力的元认知策略使用更少,这就导致了效率的低下与时间的浪费。调查发现,学习成绩处于前30%的同学在精细加工、组织型和元认知的学习策略使用频率上高于中间40%的同学,显著高于后30%的同学,可以说元认知学习策略的使用有益于提高学习成绩。因此,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要强化元认知策略,减少重复性具体认知策略的使用,从而帮助自己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曾东霞(2011)基于“惯习与场域”的自主学习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发现,习惯对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影响。那么,在自己学习过程中,就要注意学习习惯的养成,养成喜欢向老师提问、独立完成作业、经常翻阅期刊等习惯。

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而是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意更多地采用元认知的学习策略,努力提高自控力,从而逐渐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