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自主学习思想的演变-培养新时代地学人才

自主学习思想的演变-培养新时代地学人才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主学习”并不是一个新生的词汇,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自古便有朴素的自主学习思想。可以说,中国古代典籍中自主学习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相关的论述已经涉及到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原则与要求等内容。他认为老师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从而习得针对某一问题的知识。问答法中虽有老师的参与,但同样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

自主学习思想的演变-培养新时代地学人才

“自主学习”并不是一个新生的词汇,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自古便有朴素的自主学习思想。早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便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论语·雍也》),强调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强调要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同样强调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则将孔子较为原始的自主学习思想做了更具体的表述,认为读书治学仅依靠老师是不够的,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很重要。“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安之……”(《孟子·离娄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章句上》),明确提出学习要“自得”“自求”的主张。《礼记·学记》也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认为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而不是搞满堂灌式的教学;对待学生要严格,但不能抑制其个性的发展;教学在于启发学生,而不是告诉学生结论。可以说,中国古代典籍中自主学习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相关的论述已经涉及到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原则与要求等内容。

到了近代,蔡元培(1868—1940年)、陶行知(1891—1946年)、叶圣陶(1894—1988年)等著名教育家都阐述了自主学习的思想,并积极做出了实践。例如:蔡元培先生主张“展个性、尚自然”的教育观,提倡“自动”“自觉”“自学”的教育方法。他于1901年就任南洋公学校长时便提倡“学生自己读书”,1920年在湖南省教育会讲演时明确希望学生“自动地求学”。陶行知先生则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几位先辈的不懈努力,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结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教育改革。

在国外,自主学习思想最先见于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Socrates),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自己则称为“产婆术”。他说:“我不产生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他认为老师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从而习得针对某一问题的知识。他在教学过程中倡导问答法,要让学生获得某个概念时,不把这个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结论。直到今天,问答法仍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Sandel)开设的政治哲学通选课“公正(Justice)”以“哈佛历史上累计听课学生人数最多的课程”而闻名,便全程通过问答法进行。问答法中虽有老师的参与,但同样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www.daowen.com)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Comenius)认为,在教学中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Rousseau)认为,教育应该用自然的、自由的方法培养自由的人,主张让儿童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经验,自主地学习。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Pestalozzi)认为,儿童都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德国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Diesterweg)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真、善、美的“全人”,想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培养人的主动追求愿望的能力。英国教育家斯宾塞(Spencer)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尽量鼓励儿童个人发展的过程,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吴俊明,20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