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培养新时代国际化创新型地学人才:探索五位一体教学体系

培养新时代国际化创新型地学人才:探索五位一体教学体系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是中国地质大学的大学精神的内涵。2004年,学校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确定为校训。

培养新时代国际化创新型地学人才:探索五位一体教学体系

1.大学精神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并在变化的实践中拓展和发展着自身的思想体系。“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历史发展中积淀的特殊文化价值观或理想、信念;大学精神在大学运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定向和牵引功能;大学精神发展的高度从根本上决定着大学发展的水平”(杨兴林,2014)。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办学实践的历史沉淀和思想折射,体现着一所大学的历史传统,反映着一所大学的精神风貌。大学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和实践的,广大师生的办学实践和教育实践活动是大学精神形成的“源头活水”,实践活动为大学精神的最终凝练和形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素材,离开了办学实践和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精神就成为无水之泉、无根之木。大学精神不仅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同样也是时代的精神、社会的精神、知识的精神、国民的精神,也是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表征。中国的大学精神深深烙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流淌着中华文化的历史血脉,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晶(刘佳,2017)。

2.“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是地大精神的内涵

从理论维度上来看,地大精神不仅内在包含了大学精神普遍意义上的理论要素,同时也包含着地质高等教育的特殊性理论要素。一方面,地大精神与现代大学的一般精神具有一致性。与其他任何一所大学一样,地大精神包含着对学术自由的追求、独立精神的渴望人文精神的关注、科学精神的崇拜、创新精神的弘扬和批判精神的推崇。另一方面,地大精神是大学精神的一般价值和意义在高等地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映射”,地大精神具有其内在的特殊性,即地大精神以关照“人地关系”为其鲜明特色,将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永续发展作为最高宗旨;地大精神以“为祖国寻找丰富的矿藏”为神圣使命,将学校的建设发展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地大精神以“艰苦奋斗”为其核心意涵,是中国地质人“三光荣”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刘佳,2017)。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是中国地质大学的大学精神的内涵。在6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主动顺应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要求,聚焦国际地质科学最前沿,抢抓学校建设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无论迁址还是更名,地大人始终坚守着为祖国寻找矿藏、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崇高使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地学人才和行业精英,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建校初期,学校汇集众多名校地球科学领域优秀师资力量,克服办学资源短缺、办学场地不足、办学条件简陋等实际困难,用一年时间在北京学院路建设起5万多平方米的校舍,师生共同采集教学标本,共同参加野外实习,共同寻找矿产资源,为我国工业化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体现出地大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价值追求、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坚韧的意志品质。1962年,学校将校训确定为“刻苦钻研、实事求是、艰苦朴素、严肃活泼”。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学校受时局的影响被迫离京南迁,开始了漫长的“流动办学”,广大师生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抵制政治运动的干扰和破坏,艰苦支撑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1986年,学校将校训确定为“艰苦奋斗、严格谦逊、团结活泼、求实进取”。1987年,学校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以此为标志学校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校确定了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制订了学校发展建设的中长期战略规划,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2004年,学校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确定为校训。

3.必须融入“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大学精神(www.daowen.com)

中国地质大学在6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以“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为核心的地大精神,它成为全体地大人共同的精神支柱和思想财富,引领一代又一代地大人为实现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地大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地质大学60多年的办学历史、文化传统、育人理念、发展目标等领域的映射,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3个层面的价值原则和要求(刘佳,2017)。

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上,强烈的国家情怀和历史使命是地大精神的灵魂。“为祖国寻找丰富的矿藏”是地大人的神圣使命。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北京地质学院的创建是中国工业化建设需要的产物,学校创建伊始就把“为祖国寻找丰富的矿藏”作为学校办学的使命和重任。60多年来,学校无论是在北京办学还是离京南迁,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无论地矿行业处在低迷徘徊阶段还是快速发展阶段,广大地大人都怀揣着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奔走于戈壁大漠,行走在山涧河畔,为祖国地矿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学校历代领导集体始终关注国家建设发展需要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坚持继承学校老一辈师生“为祖国多找矿藏,把自己百炼成钢”的地质精神和地矿行业的“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始终将培养高水平地学人才、促进国家地质事业发展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郝翔等,2009)

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上,科学严谨的学风和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地大精神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地质大学的教育实践和治理实践中也有所体现。一是倡导学术自由,追求学术卓越,敢于挑战权威,勇攀学术高峰。张本仁院士说:“挑战意味着对传统见解的突破,对已有知识的超越;挑战也意味着不断追求思想的解放,不固守已有的结论,不盲从别人的见解,不迷信‘经典’和权威;挑战同时意味着敢想、敢干,敢于实践,敢于提出新的问题,敢于发表新的见解,敢于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追求新的境界。”二是倡导平等和公正,充分尊重地大人主人翁地位,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营造民主、宽松、平等、开放的办学治校氛围。三是倡导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以法治思维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制定和颁布《中国地质大学章程》,加强法制教育和法制宣传,“通过依法治校、教授治学、民主办学,在地大形成学术自由、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公平公正的学术氛围,这是学术发展的文化基础,是学术大师成长的摇篮”(储祖旺,2005)。

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是地大精神在个人层面上的集中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也是地大精神在地大人个人层面的集中体现。对地大人而言,爱国敬业是辩证统一的,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情怀,而敬业是一种具体的行动,也是对爱国情怀的最好诠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原校长殷鸿福院士扎根荒山野岭数十年,最终找到了令中国人引以为豪的“金钉子”。“他在从事科学研究中,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远,都要亲自到野外考察。从踏上地质之路起,他到过世界屋脊、茫茫戈壁、云贵高原、西南边陲、秦岭山区、海南之滨,在野外他住过帐篷,也住过条件极差的小客栈,他吃过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苦,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这一切都是为了收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陈华文等,2015)。殷鸿福院士以他的实际行动描绘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大印象”,也在崇山峻岭之间播撒下地大人“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之花(陈华文等,20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