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尤其是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科技发展共同追求的目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将人才作为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其人才资助计划贯穿所有正式和非正式的科学、工程、数学教育系统,充分体现科研、教育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特点,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资助体系。基金会不仅重视高端学术人才,也关注青年学生的培养。美国休斯顿大学地质学系的王国权博士,就连续多年在NSF 的资助下,带领本科生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展联合培养和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取得了双赢的效果。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也非常热衷对优秀青年人才的资助和支持。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则强调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基地发展与人才培养的结合。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核心是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的创新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考察中国科学院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主要问题是水平和结构,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人才政策需要完善,教育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改革,以更好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会长钟秉林教授在2017年9月《光明日报》组织的“教育沙龙”发言中指出,纵观国外一流大学,不论是学科专业特色突出的学院,还是综合实力突出的大学,不论是世界知名的私立大学,还是有国际影响力的公立大学,不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无一不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甚至校友会和基金会的工作重点也放在本科毕业生这个群体上。因此,结合我校人才培养实际,深入分析适应新时代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要素,对于完善本科生的培养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意义十分重大。
本书中,我们提出,高校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应以培养具有“一德四能”特质的优秀人才作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即塑造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气质之“德”,培养以“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国际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为特征之“能”。以此为依据,探索和实践了以“互动式实验教学、递进式野外实践、团队化课题培养、国际化联合培养、双语化课堂教学”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图1 -1 -1)。本书的第三篇,初步描述了我们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图1-1-1 “一德四能”特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
家国情怀或爱国情怀就是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祖国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要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继承中华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美德,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国际视野就是运用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和全球眼光,关注社会和世界的现状与发展变化,具备追求人类和谐共处、共同进步的思想,校订人生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只有兼具爱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人,才能心系国家,胸怀天下,成为社会之栋梁、民族之未来。在新时代,就是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以努力将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断奋斗作为家国情怀的本质载体,将胸怀天下的全球视野作为家国情怀的外延拓展,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赋予家国情怀新的内涵,以勇于奉献、恪尽职守展示家国情怀的责任担当。培养新时代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必须坚持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统一,两者共同辩证统一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实践之中。
2.艰苦朴素与求真务实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作为中国地质大学的校训,不仅是我校校友、曾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对我校办学理念与价值追求、内在精神和治学传统的总结,也是地大人半个多世纪以来文化积淀和思想传承的真实写照。1952年,原北京地质学院在北京市海淀区建校时,那里一片荒凉。袁复礼、冯景兰等第一代地大人将从欧美学习到的先进地质理论和研究方法,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地质系的教学经验和方法相结合,使北京地质学院的教学工作自始就有了较高的起点,从而使学校能在20世纪50年代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1970—1975年,北京地质学院迁出北京,师生四处漂泊,在办学条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武汉重新建立了一所新的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后改名中国地质大学),在池际尚院士[1]带领下,励精图治,排除万难,逐步建立了当时国内领先的岩石学科。因此,艰苦朴素就是要坚持朴实无华、艰苦奋斗的作风;求真务实就是求科学之真,务勇攀高峰、探索地球系统科学奥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实。
2017年7月5日—6日,温家宝同志到他读大学时的实习基地——中国地质大学周口店实习基地,为参加地质实习的学生作地质讲座。在讲座中,他饱含深情,对母校的校训作了深入解读:“‘艰苦’,就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勇攀科学和人生的高峰,奋力达到光辉的顶点。‘朴素’,就是要保持朴实无华的本色,言行诚实、生活简朴,不虚假,不奢侈,不浮夸,永葆真情,永做真人。‘求真’,就是要坚定追求真理的信念,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努力探索和实践,揭示自然的奥秘、社会的法则和人生的真谛。‘务实’,就是要发扬务实前行的作风,不图虚名、不骛虚声,唯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功夫,永远向前看、向前做、向前行。”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岩石学是地质学最重要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没有详尽的野外地质调查,缺少全球岩石的比较分析,就无法了解岩石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缺乏毫米级甚至纳米级尺度的微观观察,就无法提取岩石形成的重要信息,而没有全球视野,没有地球系统科学的观念,就难以理解小区域内的地质现象和成矿过程,也就很难为勘查资源、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贡献。重要的岩石类型和矿产资源往往产出于崇山峻岭、高山峡谷之中,或深埋于上千米的地下深处,认识地球、服务社会,也需要地质工作者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因此,具备国际视野,才能理解自然之美,把握认识地球奥秘的钥匙,唯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不畏困难,取得认识自然、服务社会的业绩。温家宝同志在考察母校期间与学生交流时说:“我把母校对我的培养概括为三句话,母校给了我地质学知识,母校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母校给了我接触群众的机会。”显然,突出地质学的学科特色,强化实践教育,有益于培养具有“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优秀特质的高水平人才。在“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鼓舞下,地大孕育出了一批又一批不怕吃苦、勇攀高峰的学子,他们抛撒青春与汗水,挑战艰难与险阻,追逐知识与梦想,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www.daowen.com)
3.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海量数据的应用已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更新,传统的被动式学习和课堂教学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教育领域,大量微课程、MOOC和翻转课堂的兴起促使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发生重大改变,这就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终生学习的队伍,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因此,自主学习意识的激发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有效进行团队合作的保障,是迅速适应国际交流的重要能力,也是有效实施创新活动的前提。
团队合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加速和强化了全球范围内的专业化和社会分工。分工细化要求个人掌握更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意味着这些不同知识、技能之间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创新创业往往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所能实现或完成的,它需要团队合作,才可能实现1+1>2的效果,才能保证创新创业的成功。现代科学学科门类多、学科知识更新快,仅凭一个人的知识和经历,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取得有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已经越来越难了,而大多数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几乎都涉及到多个学科分支领域,需要众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相互合作,需要参与者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视野。据统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技成果增长很快,1901—1925年占全部获奖者的41%,1926—1950年增加到65%,1951—1972年增加到79%。为此,就要建立一些强大的研究基地才能催生重大的科技创新。美国国家实验室就是面向美国的国家战略需求、为实现重大的科技创新而建立的,主要围绕美国国家使命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和战略性的科研工作,是抢占国际前沿制高点的主力军,具有规模大、设备新、手段全、领域宽、创新强的特点,这些实验室往往由政府提供支持,指定研究方向,配套大科学装置群,使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心无旁骛地从事科学研究,催生重大科学发现和颠覆性创新成果,是重大科研成果的主要诞生地。其中,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占地81hm2,有76座科研大楼等建筑群,涵盖了高能物理、地球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现有3 304名雇员,2015年的财政预算超过8亿美元。真正令人感叹的是,它在科学界几乎相当于“卓越”的同义词,获得诺贝尔奖的相关科学家有13位,有90多位科学家和工程师分别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医学院院士,有13位科学家获得美国科学领域的最高终身成就奖——国家科学勋章。因此,团队合作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一种必然,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成为个人在信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素质。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有力促进团队合作走向成功。
4.国际交流与创新思维
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国际交流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交际策略3个方面的内容。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各国经济文化联系日趋紧密,全方位的跨国深入交流与团队合作成为常态。培养一大批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协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发挥主观能动性,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并创造出有价值的新方法、新理论和新产品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青年的立世之本、求存之道。真格天使投资基金合伙创始人徐小平认为,创业者应有持久的激情、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脚踏实地的态度,同时应具备3种能力,即学习的能力、做事的能力和影响他人的能力。可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实践是关键,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是根本。只有把课堂教学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尤其是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加以运用和检验,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得以提高。传统教学中重知识的记忆、模仿和反复练习,而忽视对知识的再发现,忽视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显然,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胜任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实现由就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而加强实践教学、探究式教学和研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强化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学风,就能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关键支撑。
树人之道,立德为先。“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一德”是激发“四能”的驱动力,是一流创新型人才的精神内核,犹如车之动力。培养的人才,如果不能心系国家、追求真理,不能以服务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具有再高的才能也会迷失方向,缺乏持久的动力。“四能”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犹如车之四轮,决定了其发展潜力。缺少核心的能力,事业的发展与贡献都将沦为一句空话。可见,“一德四能”五大方面,对于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缺一不可。我们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营造国际化氛围,通过研究性教学、探究式实践来实现。为此,我们在教学改革和实践中,面向“一德四能”的人才培养要求,探索出了以“互动式实验教学、递进式野外实践、团队化课题培养、国际化联合培养、双语化课堂教学”为代表的“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时,为有效实施这些教学方法,我们在多年努力的基础上,创建了以“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实践基地、国际高水平名师”为依托的“五位一体”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图1 -1 -2)。本书的第二篇,详细介绍了本团队在完善人才培养的硬件条件,构建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方面做出的努力。正是依托“五位一体”教学体系,着力改善人才培养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才真正使处于核心地位的人才培养有了扎实稳固的基础。多年的实践表明,该模式教学实践效果显著,培养出一批国际视野宽广、创新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同行专家的认可,在教育界和国内外地学界影响广泛。
图1-1-2 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和育人平台
[1]有关池际尚院士的生平详见第二篇第一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