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街区是一种活态的城市遗产,是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重要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服务场所,是构成一座城市魅力与活力的核心部分地区,因此常常成为城市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吸引力,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也都把旅游开发作为城市历史街区的一种主要的振兴手段。
差异性产生价值。在城市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中,历史街区的地方性正是吸引外来游客、甚至是外来投资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全国各地的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中,挖掘地方文化,进行地方性的重构甚至是地方性的“再生产”就成为主要工作。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或旅游商业投资,地方政府致力于保护文物古迹、维护地方性景观、恢复地方性景观、新建地方性建筑;同时,也对地方民间文化的复兴表示出异常的热心。“在开发地方文化产品,恢复重建民间习俗、节庆等方面,地方政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想像力;最为明显的是,表现在政府行为上,出现了国家对民间仪式的征用”[46]。借助政府的力量,社区往往可以把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办得非常庞大和夸张,以形成一种强势的宣传效果,也可以使游客在其中感受了历史街区特殊的文化氛围,从而获得虚幻的文化体验的满足。
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居民也并非只是被动地被国家利用。在实践中,“地方文化人士往往期待被国家力量征召,因为地方的文化仪式、节庆活动等被国家、政府征召对地方居民来说,是意味着获得某种承认、认可和合法性。所以,地方居民的态度大多是积极的、配合的。与此同时,地方性民间社会也会利用国家政策、政府需要和市场的需要,随时准备恢复和强化自己的地方性文化特质”[47]。因此,借助旅游开发,地方社会也完成了自己的文化复兴。这种情况,在潮州古城的旅游开发中也得到印证,如青龙古庙的庙会和“营老爷”。
因此,旅游开发有助于促进城市历史街区的地方性重构,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的一致选择,纵观目前我国各地的历史城市保护案例,几乎所有规划都有旅游发展的指向性。
(二)旅游开发与城市历史街区的“去地方化”
早在1976年,瑞尔夫就认为,现代的观光业是导致“无地方性”的主要原因,因为它鼓励了地方的“迪斯尼化、博物馆化和未来化”[48]。(www.daowen.com)
在我国城市历史街区的旅游发展热潮中,也同样出现了不少问题,常常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形成矛盾,导致城市历史街区的“去地方化”。因此,不少研究都指向旅游开发会导致地方文化的弱化、地方性的消失,造成“去地方化”现象的出现。
孙九霞(2012)通过对丽江三个不同社区的实践调查发现:在非旅游社区中,“去地方化”的发生来自于现代化的推动,主要是村民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所促成的;在核心旅游区中,旅游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过度商业化和大量原住居民的外迁,使社区族群文化出现断裂式的“去地方化”;在边缘旅游区中,平缓的旅游发展,带给社区族群文化更多的是一种保护与维持的“再地方化”力量[49]。因此,旅游开发对社区地方性的影响是复杂而具体的。
实际上,导致城市历史街区“地方性”丧失的情况,基本上与现代社会的商业化直接相关。
在城市历史街区的开发中,地方政府各种追求地方特色的策略与安排都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而服务的,通过对地方的“个性化塑造”,来强化地方给予外界的印象,最终达到“出售地方”,获取象征资本的目的[50]。其在本质上都是受到商业利益驱动的。
作为“家园”的城市历史街区,在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开发中,陷入了权力、商业等因素的操控中,作为“家园遗产”的地方性知识变成了被出售的传统。在这种“遗产旅游”中,“当旅游者负载着现代性消费文化的价值取向,前往遗产目的地时,必然会与遗产中暗含着特定族群存续与发展的传统产生各种对峙与背离;当消费文化所伴随的是‘享乐、体验、感觉、自私’等特点时,对于被消费的文化本身而言就是一种灾难”[51]。
城市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中的过度商业化往往是“去地方化”的主要原因,商业化的逻辑在于全球性的消费主义文化,当作为消费者的游客将历史街区当作消费对象的商品时,历史街区的地方性就已经面临消失的危险了。
因此,旅游业并不是导致城市历史街区“去地方化”的罪魁祸首。城市历史街区地方性的破坏主要来源于“对文化的过度商业消费”导向,而种现象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公益性的地方文化保护、利用的制度和措施应该是一种良性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