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化下的地方传统产业发展
传统产业原主要是指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包括纺织、食品、采掘、小家电等。本书所称的地方传统产业是指工业革命发生之前就存在于地方的、以人工制造加工(而不是机器生产)为主的行业,以传统手工业为其典型代表。以潮州为例,民国期间,在潮安县商会下面设有首饰业、抽纱业、碗业、报业、纸簿业、鞋业、烟丝业、酒业、油业、绸缎业、柴炭业等23个同业公会,这些行业便是潮州的传统产业。
地方传统产业大多依托当地特有资源、原料、劳动力密集等因素而发展起来,往往成为地方性很突出的特色产业。如生产竹器的竹子,制造陶瓷的优质高岭土或陶土,制造玉器的玉石等,当地人民在长期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制作手工业品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高超技术,形成了某种手工业生产传统地区,如以瓷器生产著称的江西景德镇,以手工丝织业、绸缎业闻名的杭州、嘉兴等地区。
近代以来,由于机械化大生产的普及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地方传统产业渐渐消失,机器工业已经在整个社会物质生产中占统治地位。然而由于消费者对高级服装、特种工艺品、首饰、装饰品、纪念品等一些手工业品的特殊要求,这些手工业品生产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仍不能为现代机器工业所取代,因此在世界各地仍保留有不少传统手工业,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一些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业品对吸引旅游者、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仅靠旅游纪念品的销售是很难将传统手工业传承并发展下去,手工业生产也需要与时俱进(当然不是指转机器化生产的那种进步),手工业品需要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才能保持一种生命力。
目前我国手工业跟现代市场结合得比较好的有陶瓷、丝绸、木雕家具、食品等,但真正跟现代市场商业化相结合、操作上具备国际性的品牌在国内却很少,大部分手工业还是以前传统手工业的延展,没能实现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系列产品,没能以现代的商业模式去运营。
张晓平等(2002)指出,在全球化形势下地方生产体系的构建和区域竞争力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的很多地区都呈现明显的经济衰退,而此时在“第三意大利”、丹麦等国的一些地区,却能依靠服装、制鞋、家具等传统行业的发展而保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学者的相关研究表明,这些地区成功的关键在于当地中小企业集聚,以及它们之间具有密集的联系网络,生产方式采用小批量的柔性专业化、亲缘关系和个体网络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集群和区域竞争力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本身,还取决于社会和文化因素,因为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信任、默契、意会性知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企业网络形态会发生演化,地区和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不会永恒不变,如何在全球竞争中构建地方化生产体系,使地方传统优势产业复兴或保持动态的优势是许多传统手工业城市应该思考的问题[11]。
目前,我国许多传统手工业城市都已面临衰落,仅有部分传统手工业名城由于保存了传统的手工技艺、拥有的文物特别丰富,或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能满足旅游者历史、文化或科学交流等文化旅游需求,转而发展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而得以复兴,如瓷都景德镇、盐城自贡等。
潮州的工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潮州手工业生产就相当发达,有陶瓷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等,外销瓷器已卖往印度、波斯等国,工业品已卖往广州、扬州、苏州等地。明代时,潮州的建筑业、陶瓷业、工艺美术等产业,不但生产规模扩大、技术水平提高,而且根据各行业的分布,分别形成专业化的生产区域,潮州城内已有打银街、打铜街、打石街、琢玉街等专业性生产区域。清代时,潮州的陶瓷产品已远销东南亚和非洲、美洲,工艺美术品的制作也日臻完善。民国前期,潮州城区就有绣庄20多家、绣工达2000多人,抽纱商号100多家,女工达7万多人,食品加工坊400多家,烟丝加工作坊近70家;察院衙一带有18家纸雨伞作坊,年产纸雨伞4.5万支;城区内有打银、打铜、打锡、打铁几个五金行业,共有作坊620多家,从业者3000多人;城区南门竹铺头一带以竹艺为生的竹工有3000多人。潮州城外的枫溪有陶户200多家,瓷户100多家,彩馆近20家;彩塘、金石两镇,有纺织作坊57家等[12]。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经历调整、改制、转产、合并等改革后,与国内其他传统手工业城市一样,潮州的地方传统产业也逐渐衰落,但也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新生的,如陶瓷业和刺绣业。
(二)潮州陶瓷业的现代转型
潮州陶瓷产业和陶瓷传统工艺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技艺精湛,风格独特,体系完整,是我国的古瓷都和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笔架山宋窑遗址是研究我国南方陶瓷业生产发展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之一。
笔架山宋窑位于湘桥边,城东笔架山西麓,古遗址北起虎头山、南至印子山,绵延2公里,窑址鳞次栉比,至今笔架山脚一带的群众,仍称该地为“百窑村”。
笔架山窑场始创于唐,极盛于宋,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古代中国陶瓷出口基地之一。产品种类繁多,主要有日用器皿和瓶器、人物、玩具等工艺瓷;其胎质坚密,别具一格;釉色以影青釉为主,兼有青、白、黄、酱褐釉等,釉质晶莹润泽、如银似玉,多数不开片或只是极细的鱼子纹片;饰纹以划花力主,还有雕刻和镂空的。
自1953年起,广东省博物馆及潮州本地文化工作者,配合基建工程多次对宋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先后清理了11窑遗址,其中既有阶级型龙窑,还有斜坡式龙窑。最长的十号窑残长78米,宽约3米,除窑头及火膛被毁外,窑壁、窑尾、隔火墙、阶级隔梁等均保存完好。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瓷器,其中有被列为一级藏品的“麻姑进酒”,还有饰以八字胡的观音佛像。而最宝贵的是在几个释迦摩尼佛像座上刻有“治平”“熙宁”等年号及“水东中窑甲”“匠人周明”等工匠姓名的铭文。
近代以后,潮州陶瓷生产基地已移往枫溪、古巷、凤塘一带,以及饶平的三饶、九村等山区腹地。
经过历史的积淀和发展,潮州已成为全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最快的陶瓷产区之一,拥有工艺瓷、日用瓷、卫生洁具、仿古瓷、圣诞瓷、环保瓷、骨质瓷、电子陶瓷等系列产品。目前,潮州陶瓷的产量、品种、规模、档次、出口量和销售额都名列全国前茅,陶瓷业在国内同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2004年4月,中国轻工联合会和陶瓷工业协会授予潮州“中国瓷都”称号;2007年,国家科技部批准潮州为“国家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2011年,潮州市与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共建首个“中国陶瓷出口基地”,陶瓷产业申获第一批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目前,潮州是全国最大的陶瓷产区。全市每年生产的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和卫浴洁具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25%、30%和50%[13],是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卫生洁具和电子陶瓷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陶瓷出口量最大的地区,2004年潮州陶瓷出口额达5.59亿美元,占广东省陶瓷出口的半壁江山,产品畅销世界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饱受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潮州陶瓷商品出口达8亿美元,增长33.4%;2015年,潮州陶瓷商品出口11.3亿美元(增长2.3%),是江西景德镇市的25倍。
其中,日用陶瓷和卫浴洁具的生产已高度工业化、机械化,但工艺陶瓷却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传统手工技法。潮州陶瓷一向以工艺美术瓷著称,具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的赞誉。在彩绘工艺上也推陈出新,形成了创意高雅、格调清新,线条流畅、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填彩堆金,素淡金碧、各赋其神的潮州风格。2008年,“潮州枫溪瓷烧制技艺”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笔架山宋代“百窑村”,到枫溪陶瓷业的再度崛起,折射出潮州深厚的人文底蕴及陶瓷文化的灿烂光辉。(www.daowen.com)
(三)潮绣的华丽转身
1.潮州抽纱
抽纱是刺绣的一种,又称“花边”。相传抽纱起源于意大利、法国和葡萄牙等国,是在中古世纪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潮州抽纱是传统的潮州刺绣衍生出来的一种工艺,是潮绣工艺与欧洲抽纱相结合的产物,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以其技艺精巧、轻盈淡雅见长,被誉为“南国之花”。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驻汕头德籍领港员的妻子在传教时,发现潮州绣艺具有艺术价值,于是将自己所学的一些抽通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女教徒,制成手巾等抽通刺抽纱品。以后,绣工们把抽通技术与潮州绣艺结合,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这种中西合璧的技艺自成一体而称为潮州抽纱。光绪二十五年(1899),汕头成立彩成抽纱公司。光绪二十九年(1903),潮州陈桥人丁惠龙在潮州城创办发合号,成为潮州的第一家抽纱商铺[14]。在此后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潮州抽纱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潮汕中青年妇女普遍能够掌握的技艺,同时又是城乡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的家庭副业收入。
1955年2月25日,潮州市成立“潮安县、潮州市抽纱公私联营社”。后几经变革,于1983年9月15日随县市合并,成立汕头抽纱进出口子公司潮州市公司。潮州市抽纱公司发展最好的时候有抽纱女工14万多人,经营收入最高的时候达6400多万元人民币[15]。潮州抽纱生产的骨干企业潮州市抽纱公司也因此成为国家经贸委、对外经济贸易部、二轻部定点生产抽纱产品的专业单位。
80年代,潮州是全国抽纱品主产区,并成功革新创造和推广运用了许多抽纱新工种、新针法。因其构图独特、针法细腻、色调淡雅、规格齐全、美观实用,成为广受欢迎的日用品和工艺品,远销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抽纱产品中的精工、高档、技艺要求高、难度大的品种,唯潮州抽纱产区能全程圆满完成。由潮州抽纱女工绣制的《双凤朝牡丹》72×108英寸玻璃纱高档手工绣花台布,1980年荣获慕尼黑第32届国际手工业品博览会金质奖,是中国手工艺品在国际上荣获的第一枚金奖。
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传统的台布、餐套、枕套等产品用途单一,以及代替品的出现,抽纱市场需求不足,开始不景气,潮汕地区抽纱业也日渐没落,从1995年起,潮州市抽纱公司就已经全面停止了抽纱的生产。实际上潮州抽纱业大规模专业生产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就已经全面停产。到21世纪初,潮州抽纱公司除了卖掉库存的抽纱产品之外,生产的抽纱衣饰产品主要销往日本、台湾等地,销量平平。
然而,精明的潮州人却早已尝试在机织服装上运用抽纱工艺点缀衣领、衣袖等部位,使现代化的机织和传统抽纱工艺完美结合,并开始打造自己的女装品牌,进军欧美等高端女装市场,正如依托潮州传统抽纱工艺发展起来的潮州婚纱晚礼服产业,目前正逐步引领欧美“婚纱文化”的新潮流。
2.婚纱晚礼服产业
潮州的婚纱晚礼服产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生产和补偿贸易的“三来一补”业务。
1979年,潮州市潮绣厂首次接受香港文星公司来料加工的钉珠衫第二代产品兔毛衫生产业务,打破过去珠绣生产单渠道靠外贸部门出口的局面,戏服生产订单也源源不断。1984年,潮绣厂开始创新钉珠衫第三代产品真丝雪纺钉珠衫,成为潮州刺绣传统技艺与国外流行的时髦款式揉合一体的新品种,并很快接受美国纽约第七大道加仙力公司订货,产品开始打入世界高级时装市场;钉珠时装的晚礼服、宴会服、长短衫裙、马甲等新花色品种,也成为美国、法国、日本、西德、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高级时装市场的热销货[16]。
20世纪80年代末,潮绣厂便开始尝试着推出自己的品牌“丹凤”,并将“丹凤”牌晚礼服通过小客户带到美国市场,获得了不错的反响。1993年,潮绣厂进行股份制改造,潮绣厂更名为广东名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当时的潮绣厂厂长蔡民强成为名瑞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蔡民强将原潮绣厂的“丹凤”品牌改为“名瑞(FAMORY)”品牌,开始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名瑞”。如今,“名瑞”已经成为中国婚纱晚礼服第一品牌,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同时获得“中国名牌”“中国出口名牌”的婚纱晚礼服品牌;蔡民强则被国际婚纱晚礼服界誉为“现代婚纱晚礼服设计之父”。而名瑞集团已是目前世界上高级晚装、婚纱及饰品最大生产制造商之一,也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蕾丝生产出口基地;年销售2.3亿元以上,创汇近3000万美元,税利4000多万元[17]。
潮州的婚纱晚礼服产业无论其总量、品牌、设计、加工、时尚、技术等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巨大的产业优势,成为国内外最大的婚纱、晚礼服生产集聚地和出口基地。2004年1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服装协会授予潮州“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称号,这在潮州服装行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潮州婚纱晚礼服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几年,在著名的美国全美婚纱年度评比中,潮州的产品均获得综合指数的前三名,引领了欧美婚纱晚礼服消费的新潮流。陈列在美国纽约第五大道和第七大道的进出口商品名牌产品橱中的潮州婚纱晚礼服产品,成为西方多数国家的政府贸易部门介绍给大型服装批发商的女装精品。欧美国家较上档次的婚礼和文艺晚会、宴会等各种社交场合,处处可见产自中国潮州的婚纱晚礼服。
目前,潮州婚纱礼服生产企业超过500家,其中较大规模的企业有60多家,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的有30多家。同时,各种原辅料配套厂家也应运而生,潮州婚纱晚礼服行业形成了日益完善的产业链,已经成为世界婚纱、晚礼服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潮州婚纱、晚礼服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也已奠定了世界最大生产出口基地的地位。目前年产值40多亿元,出口创汇3亿多美元,80%的产品远销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潮州正致力打造婚纱晚礼服商贸中心、设计中心和时尚发布中心,进一步推动全市服装产业做强做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