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潮州菜:兼容而开放与全球化下地方性实践的结合

潮州菜:兼容而开放与全球化下地方性实践的结合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潮州菜是指形成于旧时潮州府管辖范围内的地方风味菜肴。目前一般将潮州菜归入四大菜系或八大菜系的粤菜之中,与广府菜和客家菜共同构成了粤菜。正是得益于香港高档潮州菜的传播,潮州菜在当代已经跃居全国各种菜系榜首,成为名甲天下、誉满全球的名贵菜。黄挺教授指出,将菜肴和佐料分开,是潮州菜的创制,其造就了潮州菜的清淡特色。

潮州菜:兼容而开放与全球化下地方性实践的结合

潮州菜是指形成于旧时潮州府管辖范围内的地方风味菜肴。目前一般将潮州菜归入四大菜系或八大菜系粤菜之中,与广府菜和客家菜共同构成了粤菜。

(一)潮州菜的形成与发展

潮州菜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明代又进一步推陈出新,进入鼎盛时期;到了近现代,潮州菜享誉海内外,是中外烹饪界的一朵奇葩,在中国乃至世界烹饪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宋元以后,大量移民进入潮汕地区。从明代后期开始,大量潮汕人开始南北经商,甚至移居海外。人口的大流动,带来了文化的大交融。潮汕人的饮食,一方面吸收了许多外来的风味与烹调形式,出现一种强烈的趋同倾向;另一方面,则仍然保留着鱼鲜、喜清淡的传统习惯。因此,黄挺(1997)指出,“在宋元以后,潮汕地区的饮食风格在与中国饮食文化趋同的情况下,日益显示出自己鲜明的特色”[134]

从史料上看,则有“宋代苏东坡在写给潮州乡贤吴复古的《煨芋帖》中谈到了潮州烤芋;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提到了粤东的冬瓜燕窝;张心泰在《粤游小记》描述了潮州的蔗虫食俗;民初徐坷在《清稗类钞》中提到了粤东的鱼翅[135]

潮汕饮食特色的形成,与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正是宋元以后,潮州经济有了很快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活的富裕和城镇的繁华,万历年间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讲,潮州“闾阎殷富,士女繁华,裘马管弦,不减上国”。这时的潮州出现了奢靡逾礼的社会风尚,“在饮食方面,逢喜庆,甚至治丧事必设筵席宴客,成为习俗,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地主士绅,也会以闲情逸致追求美食,不厌精细。在这样的社会生活风气中,家常菜提高、发展,经社会化而成为酒家饭店里的名菜,并出现较高水平的厨师”[136]

(二)潮菜与潮商

潮州菜之最终能在中国饮食文化系统中独树一帜,与各大帮系菜肴比肩,为外地食家所认可和喜欢,黄挺(1997)认为应在清代乾隆嘉庆以后,且潮州商人在其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当时海禁渐宽,海上贸易活动活跃,以会馆为核心,潮州商人成为一个著名的商帮。潮州菜随着潮州商人走南闯北,在商业都市里,在本帮商人的扶持下,与其他行帮菜馆角力;面对本籍和外地众多的食家,潮菜厨师势必在保持本帮菜自家特色的同时,努力吸收他家所长,配置得宜,调和众口。而潮州菜因其坚持清淡的烹饪风格,又能提供各种味道的调料让食家自己选择,因而得到越来越多的食家的喜爱。

潮汕当地著名的美食家张新民先生(2012)把现代潮州菜分为三大流派:

(1)潮汕本土传统潮州菜:传承久远、根深叶茂,以正宗著称。20世纪80年代末,潮菜大师朱彪初编辑出版了堪称潮州菜经典之作的《潮州菜谱》,荟萃了潮州菜的传统名肴,汇集了正宗传统潮州菜的烹饪技术和决窍,对传播潮州菜文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南洋流派潮州菜: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海外潮人较集中的地方,“其特点是能将很传统的潮汕口味与南洋的异国风味糅合在一起”[137]。蔡澜先生曾说,“华侨们死脑筋,一成不变,传统潮菜,却让他们留了下来”。

(3)香港潮州菜:又叫港式潮州菜,“最大的特点是专走高档路线,在用料上常能采购到世界各地最高档的物产;在烹调技术上融合了中西各种技法,注重形状、色彩和营养;在经营上则采用品牌连锁经营方式”[138]。可以说,20多年来,我国内地劲吹的高档潮州菜风,其策源地其实在香港,其开山鼻祖正是香港潮州菜。正是得益于香港高档潮州菜的传播,潮州菜在当代已经跃居全国各种菜系榜首,成为名甲天下、誉满全球的名贵菜。

潮州菜在海外的发展,也是潮州商人在海外的发展史。光绪年间,广西人潘乃光在《海外竹枝词》中说:“买醉相邀上酒楼,唐人不与老番侔。开厅点菜须庖宰,半是潮州半广州”[139]

正是得益于众多高档潮菜餐厅和酒楼在国内外的经营和传播,如今潮州菜已经成为潮州元素中知名度最高的一种,许多外地人一提起潮州,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潮州菜,潮州饮食文化也因此成为潮州旅游的主要吸引力之一,而潮州菜也成为最具开放性的潮汕文化元素。

(三)潮州菜的特点

1.用料广泛,注重海鲜

用料广泛是粤菜的主要特点,潮州菜的用料也具有同样的特点,只是与广府菜相比,更偏重鱼鲜,配以禽畜,野味并不常用。

受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潮汕地区的物产构成以水产品和蔬菜瓜果为主。水产资源(有200多种)和蔬菜品种(每月上市20多种)的丰富,使潮汕人长期以来利用这些资源作为食品,形成本地饮食习俗的鲜明特点。

潮州菜以选料广博、品种繁多而闻名,以海鲜为美味,这一特点也许很早以前就形成了。潮汕人除了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物产之外,还通过早期潮州海商的活动,引进了海外不少作物(如红薯南瓜番茄等)在家乡种植食用。

潮州菜在用料方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粗料做细菜,潮州筵席上的厚菇芥菜猪肉苦瓜煲、金瓜芋泥、金玉满堂等,都是用普通的蔬菜(芥菜、苦瓜、红薯、芋头、南瓜、冬瓜等)为主料做成的[140]。潮州名菜中的“护国菜”,其主要原料就是番薯(即红薯)叶子。由此也可见潮汕人的精细和务实。

2.崇尚本味,巧用调料

潮汕地区位于亚热带,夏天长而湿热,饮食清淡,本是人体生理的需要,此后逐渐形成潮州菜的一个显著特点,并因此与历代美食家的观点不谋而合,亦顺应了当代饮食“节盐利生”的潮流[141]

因此,许多饮食专家都认为潮州菜的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其清淡鲜美,保持原汁原味,适合现代口味,潮州菜在现代的流行,也正源于此特点。

因为崇尚食材的本味,烹饪时少加或不加调味料,潮州菜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比较清淡的。为了弥补这种缺陷,除了用浓香型菜肴和甜点配搭之外,主要靠各式调料来调和口味。用酱碟佐料来对菜肴进行辅助调味,使一菜一味或多味,这是潮州菜特有的烹制后调味的饮食方法,甚至可以根据上不上酱碟来判断所吃的是不是正宗的潮州菜。

潮州菜注重佐食调料,调料酱碟的品种和使用的讲究,所用调料花式品种之多,往往出乎外地食客的意料。黄挺教授(1997)指出,将菜肴和佐料分开,是潮州菜的创制,其造就了潮州菜的清淡特色。因为有了花色繁多的配料,所以潮州菜的烹饪可以不避清淡[142]

3.清淡鲜美,讲究养生

清淡,是古今不少美食家所追求的饮食基调。清淡鲜美,也正是潮州菜的基调,尤其是与广府菜相比,潮州菜更加清淡鲜美。

潮汕地处亚热带,“地气卑湿,瘴疠易生,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人们为了趋利避害,在饮食方面积累了很多保健养生的经验,如春夏喜吃苦刺心、苦瓜,秋冬享用火锅等”[143]

潮汕人把白粥称为“糜”,是遵从古时的叫法。古人食糜,一是出于节俭,二是出于养生。潮汕人喜欢食糜,也多出于养生的考虑。潮汕地区气候炎热而潮湿,容易因流汗过多而唇焦口燥、食欲不振,而糜正好能够生津养胃,充饥解渴,不仅适口,也有很好的养生作用。现代的潮州宴席上,结束的时候,一般都要给每位食客上一小碗潮州糜,配以本地的杂咸(常常是潮州酸咸菜),以调和肠胃内各种食物,正是潮汕人食糜传统的一种延续。

4.搭配小吃

风味小吃,全国各地都有,但在筵席中间搭配小吃,则是潮州菜的主要特点。

潮州菜筵席中,在12道菜中,要配一咸一甜两道小吃,一般是中间上咸点心,最后上甜品。小吃配搭上席,起了调和口味的作用,也形成了潮州菜菜单编排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编排就如戏剧中的过场和尾声,既可改换口味,又能协调节奏、增强食欲、调节气氛。又像潮州大锣鼓一般,在演奏中插入一段细乐,使乐章张弛有序,为下段的高潮做出必要的铺垫。而最后的甜品,则意味着宴会即将在甜甜蜜蜜的氛围中圆满结束,巧妙地表达了主人良好的祝愿”[144]。因此,小吃同样是体现潮州菜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菜宴席上最有特色的小吃是薯芋制品。潮汕人自古就用芋做为粮食,明清以后,番薯(即红薯)也成为潮汕人的主粮。时间久了,就有一些很精巧的吃法,如羔烧番薯、返沙芋;因其巧而成为小吃,再上了筵席,是属于粗料细做的一种。

(四)源于祭神的潮州小吃——“粿”

在众多的潮州小吃中,粿是最特殊的一大门类。从原料来源看,都是由米粉等加工制成的,与外地的“糕”相似。但从民俗意义看则大不相同,潮汕人概念中的“粿”,都来源于祭祀活动的供品,而后才演变成各式各样的潮汕小吃。因此,“粿”就是用粮食粉类制成,适合人神共享的食物。

潮汕俗语有“时节做时粿”的说法,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祭拜不同的神明做不同的粿品。一般春节元宵要做鼠曲粿、甜粿、发粿、红桃粿,清明节要做朴枳粿,端午节要做栀粿(或咸水粿)和粽子,七月盂兰节要做白桃粿,八月中秋要做月饼和炖糕(云片糕),冬至节要做冬节汤圆等。

有些粿品需要使用粿印模压出粿形和花纹,有些则仅用手工捏出造型。即使将这些都学会了,能够做出端正漂亮的各种粿品,还要注意不要被人说成是“会做雅粿”,因为这句俗语的潜台词是只做表面文章或作秀。

当粿作为供品用于酬神的时候,遵循的原则是“神喜欢什么就拜什么”,用什么粿和拜什么神被假设为人神之间沟通的途径或存在的默契。现代人做事情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已经变成“我喜欢什么就拜什么”[145]

在传统的潮汕家庭中,一般妇女都能掌握这类做粿的工艺,以前每逢过年过节时,家家户户的妇女小孩就围坐在一起做粿。现在很多家庭都不自己做粿了,但是时年八节时还是要用各种粿来祭拜老爷,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专门做粿的店铺。

潮州小吃中最常见的红桃粿(又称红粿桃),就出现在2014年除夕下午的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春节特别节目《一年又一年》中,是一段由潮州电视台摄制的“潮州人的年夜饭——潮州红粿桃”三分钟电视短片。红桃粿既好看又美味,既是小吃也可以当正餐,很多潮汕小孩都很喜欢,在潮州各地的小吃店随时都可以购买到,已经不是旧时候的祭拜粿品,而演变成为地道的潮州小吃(如图4-31)。

图4-31 佳节忙做粿

图片来源:汕头市“供电杯”幸福故事照片征集活动参赛作品,作者不详。

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原来潮汕地区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做粿的风俗已逐渐淡薄,代之而起的是一些粿品专卖店,粿品已经变成商品,但作为拜神祭祖的供品,其功能仍然不变。一些制作精美、清香可口的粿品,如鼠曲粿、红桃粿,则走向市场,成为地方特色的传统小吃。

(五)古城内的潮州菜

由于近20年来潮州市中心区的西移,原古城内一些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家都逐渐迁出;同时,为了保护古城格局和建筑等,原古城内的行政部门、企业和大多数事业单位等都搬往新城区,因此,除了商铺外,潮州古城内的居民老年人比例较高,事业单位主要是中小学和医院。

所以,在潮州古城内基本找不到规模较大的潮州菜酒楼或饭店,主要的饮食场所是小吃店、小吃摊和一些规模不大的“大排档”。这些大排档规模不大但数量很多,遍布整个古城,主要满足古城内及周边居民的饮食消费,多经营比较家常的潮州菜,一些只经营夜宵(许多潮州人都有吃夜宵的习惯),夜宵以潮州糜为主食,菜式中也有不少海鲜,但一般都是比较常见和便宜的海鲜。规模较大的、档次较高的潮州菜酒楼或饭店大多分布在新城区。

潮州古城内虽然没有特别高档的潮州菜馆,却有一些别具特色的潮州私房菜馆,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南门十巷中的兴宁巷内的“茹雅居”。这里原是民国时期潮州城内最著名的百货铺号“吴祥记”家的宅院。“茹雅居”便位于这老宅子内,老板姓赖,是以前府城内专门上门帮人家“做桌”(即上门帮顾客承办筵席)的老厨师,租用了老宅子的部分房间,用以经营私房菜。房间不多,只有6间,每次最多只能同时办十桌酒席;员工也少,老板连同伙计只有三人,所以客人一般都需要提前预约。“茹雅居”经营的是精致的潮州家常菜,尤其擅长传统的潮州家庭宴会菜式,以“家庭宴会式”为特色;没有菜单,酒水自带,客人一般不点菜,只需给出消费预算,老板会根据预算替客人搭配张罗,不过一般人均消费在80—100元。赖老板租用老宅后,并没有对房屋格局及主要装饰进行改动,因此仍保留了部分原“吴祥记”的繁荣旧影,如宽阔明亮的厅堂,高高的屋顶、大大的木制门扇、雕花的附件、西洋的玻璃花窗等,客人在就餐之前还可以随意欣赏这处曾经繁华的老厝建筑风韵。(www.daowen.com)

随着近年来潮州旅游业的发展,潮州古城也吸引了不少自助游客,一些背包客在无意中发现了“茹雅居”,并且很喜欢那里的潮州菜和就餐环境,便在网上进行了推介,现在“茹雅居”在网上已小有名气,常常有外地的游客慕名前来就餐,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浙江卫视的美食节目、羊城晚报等多家媒体也报道过这家私房菜馆。

(六)潮州工夫茶

饮茶品茶,是我国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而潮州工夫茶,则是我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潮州工夫茶,又称潮汕工夫茶,是流传于潮汕地区一带的以乌龙茶为主要用茶,以精致配套的泡茶器具,遵照独特讲究程式的一种茶叶冲泡和品饮方式。

在潮汕饮食文化中,工夫茶甚至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齐名。许多外地人,就是在潮州菜桌上见识了潮州工夫茶的,现在的潮州菜宴席上,在客人入座后、宴席中间和结束之前,都要上四五道茶,已经成为潮州菜的一大特色。

1.潮州工夫茶的形成与发展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刻于潮州金山顶的摩崖石刻,留有原知州王汉的《和金城山诗》残句“茶灶香龛平”,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有关潮州茶事的最早记载[146]

陈香白先生(1999)认为,潮州地区的饮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是宋政和七年(1117年)进士,他在《和徐璋送举人韵》诗中有句,“燕阑欢伯呼酪奴,莺族凤吹光寒儒”[147]。“酪奴”便是茶的别称,说的就是酒宴之后进茶助兴。

明代时,潮州地区饮茶已渐渐形成风尚,在明代的戏文当中,就有许多情节都写到当时潮州民间的茶事,如《荔镜记》中第22出《梳妆意懒》有句:“安排扫厝点茶汤”;《闺房寻女》中有句“不见益春点茶汤”。万历《金花女》中《借银往京》一出中有句:“讨茶来食”[148]

清代时,潮州工夫茶的烹茶方式已经形成。《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中称,“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

“工夫茶”一词,最早见于清代俞蛟的《潮嘉风月记·工夫茶》:“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文中记录了烹法之源、烹茶器具、烹茶程序,烹茶诗文、茶种茶价等内容,与今天的流行程式已几近一致,可见至迟在乾隆年间,潮汕地区的工夫茶冲泡方法已形成规范[149]

潮州工夫茶的品饮程式定型后,到晚清时,潮州工夫茶俗已渐成习尚。民国时期的潮州工夫茶,在潮汕地区的饮用范围继续扩大。当时,除了较富有的商人、仕族、文人等大户人家以工夫茶接待客人和自我消遣之外,还有三种情况也是“尚工夫茶”的,“一是教书先生等读书人,以茶遣兴,故潮州俗语有‘坐书斋,哈(喝)烧(热)茶’之说;二是手工艺人,以茶解乏;三是乡镇中之闲人,聚众喝茶消闲”[150]

1957年,潮籍学者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全面详尽地介绍了潮州工夫茶。油印本《潮州茶经·工夫茶》中有自序,概说。茶之本质,取水,掌火,茶具,冲法,饮法等,记述细致,眉目清晰,已概括了潮州工夫茶最基本的特色(如图4-32)。

新中国成立后,普通民众饮用工夫茶的风气在潮汕地区不断推广,蔚然成风,家家户户几乎每天都在喝工夫茶。

2.潮州工夫茶的特点

潮州工夫茶的特点,尽在其“工夫”二字。“工夫”一词在潮州话中有本领、本事、时间的含义,更有精致、讲究、用心、周到的意思。潮州工夫茶从茶具、冲泡到品饮都十分讲究“工夫”,也因“工夫”而赋予了工夫茶的文化内涵。

图4-32 潮汕人喝工夫茶老照片

图片来源:韩志光1958年摄于陆丰县碣石,照片被广东美术馆收藏;本图转拍自张新民《潮汕味道》第46页。

翁辉东在《潮州茶经》中讲,“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志之烹制法”。

(1)茶具精致小巧

传统的工夫茶具,讲究“一式多件”,最复杂的十八件套包括:茶壶、盖瓯、茶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水钵、龙缸、红泥火炉、砂铫(茶锅仔)、羽扇、铜筷、锡罐、茶巾、竹筷、茶桌、茶担。

茶具还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要精细、小巧,质量好,如茶壶要选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且以孟臣、铁画轩、秋圃、小山、袁熙生等名家制作的最为珍贵[151]。一套工夫茶具就是一套工艺品,体现了潮州茶文化中高品位的价值取向。

不过,如今潮州人对工夫茶具已经没有那么考究了,不像过去一定要用优质木炭或者榄核炭和泥炉来烧水,已大多用电热壶煮水冲泡;茶具也多用潮州枫溪产的陶瓷茶具(如图4-33)。

图4-33 潮州古城街头上最普通的工夫茶具

(2)烹制方法考究

工夫茶之工夫,尽在茶之烹法。

潮州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谓“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也有人把烹制工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152]。翁辉东在《潮州茶经》中把工夫茶的烹法归纳为:治器、纳茶、候汤、冲点、刮沫、淋罐、烫杯、洒茶八个步骤。

在《潮汕工夫茶》冲泡标准中,把工夫茶的冲泡流程归纳为以下十八个步骤:鉴赏香茗;孟臣淋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熏洗仙颜;若琛出浴;玉液回壶;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敬奉香茗;品茗审韵;高冲低筛;若琛复浴;重斟妙香;再识醇韵;三斟流霞。

品潮州工夫茶时,也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不能大口大杯地喝,而是要小杯小口地品味;加上冲泡的繁复过程,工夫茶因此而成为“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了。

正是长期的儒学熏陶形成的文化教育积淀,使潮州府城人好文而不好武,内向而不外露,中庸而不极端,随众而不喜立异,表现在生活习性上就是“和、爱、精、洁、思”的工夫茶文化与“清、淡、甘、和”的潮州菜文化。

3.潮州工夫茶的社会功能

潮汕人酷爱饮茶,人均消费茶叶量在1600克以上,居全国各省地区市之首[153]。潮汕人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都要喝上几轮,饭后空闲、工作之余,人们便围坐在一起,细细品味工夫茶。

潮汕人把茶叶称为“茶米”,茶与米不可分,茶犹米,可见潮汕人对茶的情有独钟,饮茶已成为潮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如今在潮汕地区,送给亲友或长辈的最好礼物仍是“茶米”,也是潮汕人最喜欢收到的礼品。

翁辉东《潮州茶经》中说,“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起,无论嘉会盛宴,闲处寂居,商店工场,下至街边路侧,豆棚瓜下,每于百忙当中,抑或闲情逸致,无不惜此泥炉砂铫,举杯提壶,长饮短酌,以度此快乐人生”。可见潮州工夫茶中,“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要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154],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功能。

以茶敬客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要特征。潮州工夫茶俗中,冲泡工夫茶时洒茶既毕,要让客人中老者、尊者先端茶,以示尊老敬贤。茶泡好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要先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工夫茶一般主客四人用三个杯子,每一泡中总会有一个人轮空,此时正是体现潮汕人礼让精神的时候。一般第一个端茶之人须就近取茶,以示礼貌修养。客人喝了第一杯茶之后,要让在座的人每人喝过一杯,才喝第二杯。

在一这点上,徐霞辉(2007)认为这正是“潮州工夫茶继承古代工夫茶‘和、敬、乐’的品茶精神。客来敬茶,以茶示礼、增进友谊、互爱同乐,是茶德的基础”[155]

由于地域关系,潮汕地区较早地与外来(海洋)文化进行交流,潮人飘洋过海或出外谋生、经商的人多,而富有家乡特色的“潮州工夫茶”便成为家乡情结随之流传至海内外各地,在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仍然保持着喝工夫茶这个习惯,成为一个族群的符号或印记,不会喝工夫茶的潮汕人,会被认为不是正宗的潮汕人,于是“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如图4-34)。

图4-34 潮州古城里喝工夫茶的老人

潮汕人经营的商铺,“一般都备有工夫茶待客,用以广结人缘。潮商经常与客人一起边喝茶边洽谈生意,在工夫茶细品慢啜的过程中,既显示对客人的尊重,又在不知不觉中对潮州工夫茶起到传播推广的作用。很多南来北往之客,就因此而见识了工夫茶”[156]

在潮州,喝工夫茶讲的是悠闲、是人情,是不紧不慢的生活态度,家里茶米不断,说明生活好,有空闲;经常有人来家里来喝茶,说明这家人缘好,人缘好自然就万事兴;经常有人到店铺里来喝茶,说明这店人气旺,人气旺自然就生意兴隆。

在潮州古城中,随处可见正在喝工夫茶的人。古城内商铺中,也都有工夫茶具,生意冷清时,自斟自饮,或相邻店家聚在一起食茶谈天;一有客人上门,不管买与不买,店家都会热情地招呼其“食杯茶,慢慢看”,这也是潮汕人讲究的“生意不成人情在”。

由于潮州人喜欢喝茶,家家户户都有茶具,都是在自己家里或店里喝茶,既实惠又方便,自饮和招呼客人都行,所以在潮州城里反而不容易找到专门的茶馆,只有卖茶具和茶叶的店铺。外地游客来到潮州,常常觉得奇怪,好像只有在吃潮州菜的时候才见到著名的潮州工夫茶。其实不然,在潮州城里,要喝工夫茶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逛茶叶铺。潮汕地区到处都有卖凤凰茶的茶叶店,店面一般不大,但茶叶品种很多,只要客人一上门,店家便会邀请品尝店里的好茶,就算遍尝其店里的好茶而最终什么都不买,也没有关系,因为“来者都是客”,店主只会热情地邀请“下次再来”。

近年来,随着潮州古城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满足外来游客体验工夫茶的需要,古城区内也陆续开起了几家专门供游客品茶的工夫茶馆,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外江梨园公所”就与工夫茶相结合,发展成为古城里一处既可以听曲(潮州音乐)又可以品茶的高雅工夫茶文化场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