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潮州古城区:地方性实践研究及传统工艺

潮州古城区:地方性实践研究及传统工艺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潮州的传统工艺宋代以来,潮州地区自然环境不断改善,自然条件越来越好,但长期以来,地少人多,生存竞争激烈。这种“精细”的文化特点就集中地体现在潮汕的传统工艺上。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潮州一直是广东省内最大的工艺品生产基地。潮汕地区传统工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工艺精湛,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著名的传统工艺有:美术陶瓷、木雕、潮绣、嵌瓷、石雕、泥塑、花灯、剪纸、麦秆画、香包、瓶内画等。

潮州古城区:地方性实践研究及传统工艺

(一)潮州的传统工艺

宋代以来,潮州地区自然环境不断改善,自然条件越来越好,但长期以来,地少人多,生存竞争激烈。为了谋生计、求发展,潮汕人在“精”字上做足了文章:务农要精耕细作,“营田如绣花”;做工要精致奇巧,“工艺求绝活”;经商要精打细算;做人要儒气精明;连饮食也要精细讲工夫[105]

图4-26 己略黄公祠的木雕

林伦伦教授曾经说过,潮汕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特点就在于这“精细”二字。这种“精细”的文化特点就集中地体现在潮汕的传统工艺上。

潮州的手工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宋代,就有陶瓷、食品、纺织皮革等手工业,外销瓷器已卖往印度、波斯等国,其他产品已卖往广州、扬州、苏州等地。明代时,潮州的建筑业、陶瓷业、工艺美术等产业,不但生产规模扩大、技术水平提高,而且根据各行业的分布,分别形成专业化的生产区域,潮州城内已有打银街、打铜街、打石街、琢玉街等专业性生产区域。清代时,潮州的陶瓷产品已远销东南亚和非洲、美洲,工艺美术品的制作也日臻完善。民国前期,潮州城区就有绣庄20多家、绣工达2000多人,抽纱商号100多家,女工达7万多人,食品加工坊400多家,烟丝加工作坊近70家;察院衙一带有18家纸雨伞作坊,年产纸雨伞4.5万支;城区内有打银、打铜、打锡、打铁几个五金行业,共有作坊620多家,从业者3000多人;城区南门竹铺头一带以竹艺为生的竹工有3000多人[106]。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潮州一直是广东省内最大的工艺品生产基地。

潮汕地区传统工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工艺精湛,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著名的传统工艺有:美术陶瓷、木雕、潮绣、嵌瓷、石雕、泥塑、花灯、剪纸、麦秆画、香包、瓶内画等。潮州传统工艺一般表现为精巧秀丽、玲珑剔透,有着多层次的艺术表现空间;表现题材呈多样性、地方性。从中可见“潮人心灵手巧的悟性,吃苦耐劳的精神,精打细算的性格和精明能干的作风,以及潮州民间的道德观念和浓厚的宗族意识”[107]

(二)金碧辉煌的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一项民间雕刻艺术,与东阳木雕并列为我国民间两大木雕体系。因常在雕刻后再上漆贴金,显得金碧辉煌,又称为潮州金漆木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潮州木雕吸取了石雕、泥塑、绘画、潮剧等各种不同民间艺术的某些长处,融汇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

潮州木雕主要用于建筑、家具以及祭祀器皿的装饰之上。建筑木雕多出现在门窗户扇、拜亭、梁架斗拱、柱头等既显眼,又不会被日晒雨淋的地方;家具木雕主要有屏风、几案、橱柜、椅凳等;与祭祀有关的神像、神龛、神轿、炉罩、烛台等,往往是潮州人最愿意花大价钱请最好的木雕艺人雕琢的物件。

在原料上,潮州木雕用的都是当地出产的普通木材,建筑木雕一般用杉木,家具木雕则多用樟木。潮州本地多产樟木,其质地较软,有韧性,易于奏刀,能被木雕艺人刻得层层叠叠、玲珑剔透。雕刻完成后进行的髹漆贴金,不仅仅是要显其辉煌灿烂,主要是适应潮州多雨潮湿的气候,金漆能抗潮避蛀,防崩裂变形或腐朽[108]

潮州民居现存最早的木雕装饰是许驸马府斗拱上的草尾遗构,图案粗犷简单。后来,随着技法日渐成熟,图案日渐繁复,到清末民初,随着潮州商帮和华侨经济的兴起,潮州木雕才趋玲珑剔透。

潮州木雕的题材内容主要来自民间神话、传说、潮剧、历史故事,以及各种花果虫鱼、博古、瑞兽,还有潮汕本地特产的亚热带水果和江海中的水族(如潮州木雕中的经典之作就是圆雕蟹篓)。可见,木雕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正是因为创作题材的现实性和世俗化,使潮州木雕有更加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更加鲜明的地方色彩[109]

潮州木雕的技法,最有代表性的是多层次镂空的“通雕”。通雕是在吸收了圆雕、浮雕、阴刻、绘画等艺术的某些长处的基础上,融会而成的一种独特的雕刻形式。“它善于把曲折复杂的故事,在一个画面上有条不紊地联系起来,既能给人以一目了然的印象,又经得起仔细玩味赏品。人物和环境的处理,亦实、亦虚,构图不受透视法则的约束,不强调纵深的真实感,讲究的是疏密匀称,穿插联结,紧凑结实;不仅装潢富丽、精巧绝伦,还依然保持了外壁的平面感,显得更浑厚坚牢”[110]。潮州著名木雕艺人张鉴轩认为,这种技法可归纳为“匀匀、杂杂、通通”6字:“匀匀”是指虚实中主次分明,“杂杂”是指要有层次又要有穿插,“通通”是指镂通剔透。

图4-27 潮州金漆木雕

陈泽泓先生(2001)认为,在所在的潮州特色民间工艺中,金漆木雕最能反映潮文化的地域文化特征,是更多包含潮汕文化社会观念和地域特征的文化载体[111]。极尽精致的雕刻工艺,充分反映了潮人在人多地少中求生存发展,心灵手巧,细腻、精打细算的性格,也反映了民间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行为准则。不惜花费对家居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装饰,反映了潮人追求过一种体面富有的生活方式,“金漆木雕贴金工艺造成的富丽华贵的艺术效果,正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潮人重商、功利性、实用性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木雕中以宗祠家庙建筑装饰和祭祀用品的神器装饰最为精致堂皇,几近堆积,则反映了潮汕民间浓厚的宗族观念和显示宗族势力的文化心理”[112]。这种文化心态也同样表现在其他的潮州工艺中,如潮绣、嵌瓷等。

(三)饱满华丽的潮绣

潮绣是一种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刺绣工艺,是我国四大名绣中粤绣的一大体系(粤绣分为两大派系:广绣和潮绣)。

潮绣的独特风格形成于明代。明代潮州戏文的就多有潮绣的唱段,嘉靖刻本《荔镜记》中,有“五娘刺绣”一出,写五娘在闺中思念陈三,婢女益春请她刺绣解闷。万历刻本《金花女》中,也有“金花挑绣”一出。这两出戏,非常具体地描写了明代潮州民间刺绣的种种情况。妇女在绣房、绣厅刺绣,依绣床,张绣箧,针黹用具有针线箱、剪刀、金针、五色绒共线,还有用来画花的粉笔。绣品内容,有孤鸾戏牡丹鹦鹉枝上宿、犀牛望月、四时光景等,正是民间工艺美术最常见的题材[113]

到清代,地方志书对潮州刺绣也多有记载。康熙澄海县志》记“妇女之俗”说,“百金之家,妇女不昼出,千金之家,妇女不步行。勤于女工,帛虽盈箱,不弃其治麻”。乾隆《潮州府志》“术业”条也讲,“妇女多勤纺绩,凡女子十一二龄,其母即为豫治嫁衣,故织纫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

明清时期潮州所建的庙宇、祠堂中除了金漆木雕外,其他装饰品皆为红绿金碧的潮绣品。清乾隆年间潮绣品销往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一带,曾占领南洋市场,享有较高声誉。(www.daowen.com)

清代乾嘉时期,潮汕社会经济发展,为潮绣的形成准备了条件。传统的民俗活动和节日,潮剧的蓬勃兴起也给潮绣工艺的发展带来良机。宗族和宗教祭祀的热烈,与此并生的地方戏剧的繁荣,造成对刺绣品的需求,以刺绣为业的店铺应运而生。据《潮州市志》载,乾隆时潮州已有绣庄二十余间,分布在西门的天地坛、布梳街和开元寺附近。潮州的刺绣工艺开始商业化,商品竞争又促使刺绣艺人用心钻研技艺,并学习吸收外地绣种的长处,潮州的刺绣水平因此得到迅速提高,有了自己鲜明又比较稳定的风格特征,于是形成潮绣这一流派[114]

在我国四大名绣中,粤绣以构图饱满繁密,色彩浓艳富丽,形成独特的风格。潮绣是粤绣的一个流派,它既有这种构图和色彩上的共同风格,又有自身的特点,以技法精巧而著称:

(1)技法特点:潮绣针法与我国其他民间刺绣一样,多样而富于变化;纹样程式也特别丰富而工巧,在色彩过渡或图案边缘转折处,特别讲究运针的严谨有致,务使画面清晰明朗,潇洒大方。

(2)色彩特点:潮绣常以大红花、大绿叶为主体,再用银线或棕丝作为花叶边缘线,来突出纹理,使色彩更加调和;整体效果则有用色明快、对比强烈、华美艳丽、富于装饰性的特色。

(3)产品特点:潮绣传统品种主要有庙堂装饰品和戏服两类,庙堂装饰品多采用戏曲故事、龙凤图案、花卉博古花边等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的传统题材,并运用钉金绣和金绒混合绣,使绣品的风格同庙堂建筑油漆装饰、金漆木雕和金漆画能够和谐浑融,将整个庙堂装点得富丽堂皇;潮绣戏服的种类繁多,最能表现潮绣风格的是龙蟒袍甲。

潮绣中最具特色的是垫金绣,垫金绣是先用棉絮、翎毛、纸丁等材料,铺垫在绣面的底层,再以金银绒线,在垫高的地方精工刺绣,绣成的图案微微凸起,富有浮雕立体感。这种大面积堆金凸绣,给绣品造成一种金碧辉煌、堆金积玉的瑰丽艺术效果,为我国民间刺绣所少见,最能显示潮绣的独特风格。

夸张、华贵、有立体感,是潮绣区别于其他刺绣的特点。精细是潮州手工艺品的共同特点,潮绣自然也不例外,一件精致的绣品要几名绣工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潮绣最早是用在神庙祠堂的装饰上,用在潮剧舞台的表演上,用在游神赛会上,在这些场合上的潮绣一定要夺目,一定要抓人眼球。因此,潮绣的传统审美其实源自潮州人的民间信仰。

图4-28 潮州古城里的潮绣工作室

图4-29 潮州古城里用潮绣作品点缀起来等待迎神的“神前”

(四)实用主义的结晶——嵌瓷

嵌瓷工艺是潮汕地区著名的工艺美术传统品种,本地人称为“贴饶”或“扣饶”,多见于潮汕、闽南、台湾等地的屋面和照壁等的建筑装饰,一般认为是潮汕建筑艺人的创造。嵌瓷与潮州木雕、潮州石雕并称为潮州古建筑的三大装饰工艺,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汕地区嵌瓷工艺历史悠久,据《广东工艺美术史料》记载,潮汕嵌瓷的出现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盛于清代,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但今天能看到的民居嵌瓷装饰,几乎都是清代乾隆以后的作品。

嵌瓷工艺的出现,一开始是建筑艺人偶然利用彩色碎瓷片平嵌小花卉来代替彩绘,最初的嵌瓷也只是利用碎陶片在屋脊上或屋檐边嵌贴上简单的花草等图案,后来才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品种。到了清代,潮汕地区建祠堂和建“驷马拖车”等大型住宅之风极盛,嵌瓷工艺随着进一步发展。清末时,瓷器生产作坊与嵌瓷艺人紧密配合,专门烧制各种色彩的低温瓷器作为嵌瓷专用材料,涂上各种色彩,再经过剪取,镶嵌成平贴、浮雕或立体的花卉植物、飞禽走兽或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造型和题材,装饰于建筑物的屋面、屋檐、门壁、墙壁上,或作为庭园室内的装饰[115]

潮汕嵌瓷是以绘画为基础,运用各种彩色瓷片剪裁镶嵌表现形象的建筑装饰工艺品,灰塑、泥塑与瓷片是构成嵌瓷的要素。其作为建筑物的装饰品的艺术特点是:构图雄伟,色彩绚丽,形象生动,质地坚实,久经风雨或烈日曝晒而不褪色,被誉为“永远亮丽的造型艺术”。在年降雨量大、夏季气温高且常有台风影响的湿润地区是其他工艺品无法代替的。因此可以说,嵌瓷就是潮汕艺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大艺术,是潮汕人实用主义思想的结晶。

嵌瓷制作工艺主要有平嵌、浮嵌和圆(立体)嵌三种技法,具有独特的生产技艺。“嵌瓷题材主要以表现吉祥如意、福禄寿喜、花鸟虫鱼、人物故事为主,一般建筑部位不同,装饰内容也不同,如屋脊嵌瓷多以双龙戏珠、双凤朝阳、双凤朝牡丹等雕饰为题材;民居照壁以飞禽走兽等图案为题材;民居屋角多以反映古代文武立体人物为主题;民居檐下、墙壁则多以花卉、鸟兽、鱼虾、昆虫、博古等内容装饰”[116]

潮州城内的嵌瓷工艺,多见于寺庙和祠堂建筑,如开元寺、青龙古庙、天后宫、己略黄公祠等;少量见于传统民居的屋脊上(如图4-30)。

图4-30 潮州古城里的嵌瓷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