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潮汕地区宗族观念的影响与地方文化保留

潮汕地区宗族观念的影响与地方文化保留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宗族观念宋代时在潮汕地区的兴起,主要是源自移民者的情怀以及聚族自强。可见,明清之际潮汕地区宗族意识的加强主要源于乱世的自保。因此,潮汕地区成为“文化大革命”后全国最先实现宗族重建的地区之一。也正是在宗族意识的影响下,潮汕人的地域认同和族群认同感非常强烈,内聚性很强,传统的地方文化也因此得到较完好的保留。

潮汕地区宗族观念的影响与地方文化保留

(一)我国的宗族观念

宗族,指同宗同族的人,是拥有共同祖先的人群集合,通常在同一聚居地,形成大的聚落,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族群概念。宗族更多地体现为有血亲纽带的利益共同体,是一个“在血缘的名义下整合起来的有规条约束、有利益联系的社会群体”,其出现伴随着一系列可以观察到的活动表征,如“撰族谱、建宗祠、修祖墓、置祭田”[4]等。

宗族作为一种社会群体或者社会组织,长期存在于我国的古代社会,甚至在1949年之前,宗族都一直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而存在,还以一种政治和社会治理机制而存在于广大的农村。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持续性政治运动的冲击下,“土改”“人民公社”等对宗族有着强烈的瓦解作用,宗族势力作为一种反动的封建势力被逐步取缔和清除。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管制的放松,已沉寂多年的宗族势力在我国许多农村有复兴的势头”[5]。农村宗族再次成为官方和学界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杨念群先生(2004)指出,“宗族在宋明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南方具有支配力的乡村社会组织;宗族的存在是与集权政治保持距离的结果。只有在远离政治中心控制的情况下宗族才有广泛生存的可能,因为宗族产生时,在基层社会中所具有的自治作用,正是其远离正统统治模式后造成的结果”[6]。我国明清以来宗族活动最为活跃的广东、福建两省(自然包括潮汕地区),正是这样远离中原政治中心的地方。

(二)潮汕地区的宗族意识

1.宋明时期宗族观念的兴起

据黄挺教授的《潮汕史》介绍,潮汕地区宗族意识的兴起,大约源自宋代移居至潮的世家望族。宋代时,大量的中原汉人经闽赣(主要是福建)移民至潮汕地区,其中就有不少是来自中原的世家望族,这些世族多以科举入仕起家,或是仕潮官宦秩满后落籍潮州,一般政治经济地位优越,为稳固既得地位,往往在家族内实施宗法教育,强化宗族观念。

林凯龙(2013)也提出,潮汕先民,因大多来自“中原遗族,到潮后,往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起家祠,放上祖宗的神位,定居下来”。因此,一直以来,潮汕人顽固地维护着宗法观念,(在乡村)“继续沿用祖先以宗祠为中心的向心围合、合族而居的方式”[7]。可见,宗族观念宋代时在潮汕地区的兴起,主要是源自移民者的情怀以及聚族自强。

至明代,宗族活动在潮汕地区已经非常普遍,许多大家族纷纷修族谱、建宗祠、修祖墓、买祭田。宗族活动的主导者主要是士大夫,其目的仍在于“尊祖、敬宗、收族”,以建立起一个自己的社会网络。

2.明清之际宗族意识的加强

明清之际,潮汕地区长时间动乱不安,地方经济崩溃,海上匪盗侵袭,地方官府腐败无能,先勾结外商谋利,后因事败则诿过于民,引发全面海禁。“卫所官兵对于当地百姓是一大危害,轻则见死不救,重则杀良冒功……(百姓)其时基本上把御寇保家的希望寄托于组织乡兵上”[8]。因此,当地百姓已经无法信任地方官吏,乱世之中,只能依靠宗族自保,甚至依附于地方权势之宗族乡绅。“所以心须将群体认同,扩大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宗族……来保障自身的利益或社会地位”[9]

可见,明清之际潮汕地区宗族意识的加强主要源于乱世的自保。宗族成为乱世中自我保护最可靠的力量,为了自保,宗族需要高度的组织化,需要足够的资源,于是便需要有更多的男丁,需要更多的公共财产(公田、族田),需要有组织的场所(宗祠),需要有严密的组织领导(族长)等,这些都在潮汕地区以后的发展中不断被强化和完善。

因此,光绪时《潮州志》记载,潮人“营宫室,必先祠堂,明宗法,继绝嗣,重祀田”,以达到敬宗收族的目的。清人张海珊《聚民论》中也言:“闽广之间,其俗尤重聚居,多或万余家,少亦数百家……皆聚族而居,族皆有祠,此古风也。”(www.daowen.com)

3.华侨商业文化对宗族意识的强化

近代以来,宗族观念在潮汕地区的强化则与华侨和商业文化相关。潮汕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海外潮人远离故土、漂洋过海,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非团结不足以图生存,非互助不足以言发展”,其凝聚性是举世公认的,这种凝聚性正是“浓重的宗族观念和认同情结的产物”[10]。因此,宗族成为海外潮人的纽带,也有力促进了潮汕地区海外移民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商业发展上也是如此,利用宗族纽带互相帮衬,相互信任,有着天然的信用系统,长者意见极受重视,行动易统一,正是潮州商帮成功的主要因素。外出经商的潮汕人,正是通过宗族、同乡聚集,获得集体的力量,然后依靠集体的力量谋求生存,获得竞争优势。

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各地宗族力量被大力消解的时候,海外华侨强烈的宗族归属感并没有受到国内政治氛围的影响,“当国内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时候,华侨便成为潮汕地区宗族复兴的支持者,并为宗族的载体——宗祠的重建提供了物质支持”[11]。因此,潮汕地区成为“文化大革命”后全国最先实现宗族重建的地区之一。

也正是在宗族意识的影响下,潮汕人的地域认同和族群认同感非常强烈,内聚性很强,传统的地方文化也因此得到较完好的保留。

(三)潮汕地区宗族观念的影响与表现

人情社会

我国的传统社会就是人情社会,即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熟人社会”“差序格局”,更通俗地讲就是“小圈子”社会,这个社会中有一张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就是一宝。

人情社会在我国许多地方依然盛行,但在潮汕地区尤盛。在潮州这个小城市中,如果想要找到某一个人,往往只需要通过自己的一个熟人就可以间接找到。在这个人情社会中,“谁的关系多,谁就能从社会网中获得更多的资源,能在人多地少的潮汕社会中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潮汕人的社会行事规则大多依靠人情,而非契约”[12]

人情社会虽然让潮汕人显得恭谦有礼,也确实尊老爱幼,有着全国最出名的民间救助体系(以各种善堂为依托)。但也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如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的裙带关系,如论资排辈、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观念(潮汕地区一直是我国超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如排挤外来人才的集体无意识等。

潮州古城就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住在潮州古城内的居民相互之间多少都带有一点亲戚关系,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想到的都是找城里的熟人帮忙。就连日常的生活消费,也都在熟人那里购买,为的是“方便、放心”。潮州城内大大小小的商铺,几乎都不做广告,靠的就是“熟人帮衬”以及口碑(老顾客带来新顾客),这也是为什么在全国其他城市经营得很好的“苏宁”和“国美”两大电器商城在潮州开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因经营不善面临倒闭,而潮州街边的小电器店却能经营多年而不倒。至今,潮州市区也仍然没有一家大型的百货商场,只有两家大型超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