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潮州古城区:全球化下城市历史街区的地方性实践研究

潮州古城区:全球化下城市历史街区的地方性实践研究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主角是跨国公司。关于“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界定,学者们更多是从全球化研究的范围及影响谈到文化的全球化现象与可能。国内学者关于文化全球化的众多概括大致可以被归纳为以下4种:文化同质说: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一体化或同质化。

潮州古城区:全球化下城市历史街区的地方性实践研究

(一)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全球化首先表现为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一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的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的经济调整融合。亦即世界范围各国成长中的经济通过正在增长中的大量与多样的商品劳务的广泛输送、国际资金的流动、技术被更快捷广泛地传播,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现象。其表现为贸易、直接资本流动和转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

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主角是跨国公司。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较快发展。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快速增长;经济全球化将世界连成一体,形成了全球共同利益,使共同合作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也为日益增多的全球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经济全球化为一些经济基础较好、政策得当的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政府更多地关注发展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这一问题,促进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和世界和平的持续。

但是,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和绝对优势的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资本主义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特征会得到充分体现;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更加突出,使国家之间的市场竞争和民族冲突更加激烈和尖锐。经济全球化要求国家减少干预甚至交出部分经济决策权,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无疑是巨大的冲击;经济全球化更有利于发达国家实现将发展中国家“西化”的目标;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的流动更为无序,增加了国际风险;经济全球化可能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可能更趋“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这正是汉斯·马丁与哈拉尔特·舒曼所说的“全球化的陷阱”)。局部地区的民族摩擦、经济危机以及政治经济的震荡也极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扩展,增加了国际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正是经济全球化使我国获得了大量的贸易机会。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有学者甚至声称,“中国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特例,即使国内并没有完成市场化进程,经济却可以保持高速增长,而这是因为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受益(樊纲,2005,北京晨报)。

当然,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我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和国外市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会给我国的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带来多种风险和挑战。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既要利用我国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经济参与获取最大利益,又怀着敌视社会主义的心态,想遏制我国发展,甚至对我国搞西化、分化战略。此外,我国目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也直接或间接地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如出口依存度过高、收入差距扩大等(卫兴华,2011)。

(二)文化全球化

1.文化全球化及其内涵

全球化虽然首先发生在经济领域,但是,在随后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的全球化的问题。全球化是全球范围内各地域、各民族、各国家日益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导致各地域、各民族、各国家间相互作用的加强,从而也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运动方式,特别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关于“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界定,学者们更多是从全球化研究的范围及影响谈到文化的全球化现象与可能。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中指出,在关于文化全球化的性质和影响的当代争论中,主要有极端主义者、怀疑论者和变革论者三种:在美国大众文化或西方消费主义的支持下,各种超全球化论者描述或预测的世界是同质性的;怀疑论者认为,与民族文化相比较,全球文化具有空洞性和暂时性,而且,由于世界主要文明的地理政治隔阂,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具有持续的重要性;持变革论的人认为,文化与人口的相互融合与交流将产生混合文化和新的全球文化网络[4]

但是,文化全球化却是现实的。首先,随着文化消费的全球化,消费文化在全球迅速普及。消费文化以其通俗性与普及性极大地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以消费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文化得到包装并借助商品而传播,这是非常有效的传播方式。其次,信息时代的到来,借助网络这个工具,资讯传播更加方便迅捷,整个世界犹如一个小村庄,一个消息、一条信息瞬间就能传遍整个村落。

国内学者关于文化全球化的众多概括大致可以被归纳为以下4种:

(1)文化同质说: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一体化或同质化。在文化一元主义看来,文化全球化是以某一既定的社会理念或价值观系统为前提预制的单极化或一元化(万俊人,2001);张荣翼(2002)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种文化一体化的过程,它是甲地文化产品移植乙地后,促使乙地也按照甲地的眼光来看待该产品”;赵景来(2003)认为,文化全球化是指不同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观念意识的相互认同、相互渗透、相互吸收,从而呈现出文化发展的某种同一化趋势。

(2)文化殖民说: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文化全球化就是某种强势的社会理念或者是由某些强势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所支撑的文化价值观系统,将被强行地确定为现代全球化运动的既定目标并加以强行推进。蔡拓(2001)认为,文化全球化不仅表现为文化的同质化,而且表现为文化的殖民化,文化的殖民化主要是指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经济、政治主导地位,自觉或不自觉地强行推销自己的文化制品和价值观念,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同化他国的文化现象;王毅(2004)也指出,文化全球化实质上是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强势文化的扩张,尤其是对古老民族文化的单向挤压;于沛(2004)也认为,所谓文化全球化,是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关于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理论表现之一,其实质是通过建立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所谓文化的全球化,从文化上进而从整体上肢解独立的民族国家,是典型的文化帝国主义

(3)文化共享说:文化全球化意味着全球文化的交流和共享。杜书瀛(2002)认为,文化全球化是指地球上各种不同的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各种范围、各种程度、各种途径的交往与碰撞,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融通,从而在某些方面或某些部分达到统一,实现一体化,某些方面、某些部分难以一体化,但可以在保持个性化、多样化、多元化的情况下,互相理解,彼此尊重,达成某种价值共识和价值共享,促成全球性的人类文化繁荣;臧学英(2001)也提出类似的观点,文化全球化是指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界限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的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

(4)新文化模式形成说:文化全球化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实践基础上新建构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如鲍宗豪(2002)认为,文化全球化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实践基础上,通过一段时间在文化价值观、文化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来的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

2.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冲突

文化全球化作为人类在“全球场”进行的新的文化实践,带有原有民族、国家不同的文化基础、文化制度、文化习俗和文化观念,必然会对文化全球化作出不同的反应、不同的认可、不同的选择,从而可能发生文化的冲突。

“文化霸权主义”与“民族文化”的冲突。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进程,是世界各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实现新的组合和构建,形成新的文化全球化体系的过程。因此,文化全球化是一个正在生成而尚未完成的文化形态,又是一个蕴含着新的矛盾和冲突的全球文化体系。“文化霸权主义”与“民族文化”的冲突在当前尤为突出。这种文化霸权主要是指美国文化,一些西方社会学家声称,美国流行文化的传播是“长久以来人们为实现全球统一而作出的一连串努力的最近的一次行动”。以影视业为例,当今美国文化几乎“独霸”全球影视市场,发展中国家“无法生产”自己的文化产品,它们只能在“全球市场发行和传输”美国的文化产品。古贝尔恩说,美国文化产业的“逻辑”是,“以更多的银幕、更多的频道、更多的播放时间”来“增加”全球文化市场“对好莱坞的依赖程度”。他认为,美国的这种“霸权主义”的文化传播手段出于“一系列的战略和商业政策”的考虑,其结果导致欧美文化交流领域内的“严重失衡”,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美国的文化传播手段则是一种“强夺”。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文化全球化意味着各种文化平等交流、融合互补机会的增多,意味着文化百花园的出现。但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也会导致外来文化与民族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一方面由于文化力的强势与弱势,在文化交流中的主动与被动,在文化传播技术上的先进与落后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文化交流在事实上的不平等,甚至出现文化入侵和文化殖民主义现象;另一方面,害怕和拒斥文化交流,固守本土文化,以仇视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也会引发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塞缪尔·亨廷顿的“文化冲突论”和爱德华·萨伊德的“东方主义”为代表。

网络传播的挑战。在驱动网络传播的价值观层面,会对民族文化或地方造成冲击。在价值观层面上,网络传播与西方的全球化模式相辅相成,西方的全球化模式,首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体化,并由此而形成的所谓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这种全球化模式,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和美国色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以为占据了人类精神生活的制高点,从而向欠发达地区倾销它们的精神文化产品和价值观,网络传播就是它们最为有效的倾销渠道。同时,它们又利用好莱坞电影等娱乐业生产的文化产品,在网络上传播世俗生活方式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使处于非西方文化影响下的网民“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西方的价值观,进而怀疑和否定自己民族的文化。网络传播所载送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也在即时地动摇着人们既有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从而造成人们价值标准混乱和精神困惑。(www.daowen.com)

3.全球化与文化认同

作为现代性的激进化和普遍化的结果,全球化将人带入一个漂泊和不定的世界,并由此引发了人的认同危机。因此,认同问题其实也是一个现代性问题。正如泰勒所说的,“在现代之前,人们并不谈论‘同一性’和‘认同’,并不是由于人们没有同一性,也不是由于同一性不依赖于认同,而是由于那时它们根本不成问题,不必如此小题大做”(泰勒,2001)。

现代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认同危机,需要我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对这一问题予以解答,从这个意义上说,“认同问题是作为一个中心的概念出现在全球化的研究领域中”。

认同(identity)是指自我身份感的确认,认同危机(crisis of identity)则是“自我价值感、自我意义感的丧失”。人的认同有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的含义:在个体层面上,它是指“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罗洛·梅,1991),即自我认同;在社会层面上,它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一定信仰和情感的共有和分享,也即是涂尔干所说的“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因此,认同危机也包括自我认同危机和社会认同危机两个方面。

全球化对人的认同的影响是双面的,全球化既促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价值认同,又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认同危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和全球化自身的特点分不开。全球化的本质特性在于其流动性和追求同质性,全球化对同质性、稳定性的追求会强化人们的认同感,而全球化的变动性、开放性则会引发认同危机。

在当代全球化所造成的认同危机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自我认同危机:表现为自我迷失、自我分裂和自我丧失。个体本体性安全感丧失;在充满变迁的外部环境中,充满对其存在的可能风险的忧郁;个人不能在自我完整中发展或维持信任;自我丧失包括个人语言的丧失、方向感的丧失、创造性的丧失、英雄感和悲剧感的丧失、道德感和意义感的丧失等。

(2)民族自我认同危机:表现为民族国家认同危机和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对民族国家合法性存在产生怀疑,加剧了文化的民族化与世界化、本土化和普遍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由于全球化一直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强势,使得其在文化上享有话语主导权,它们企图使非西方国家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把非西方国家的文化强行纳入到西方国家的文化价值系统中,从而使非西方国家出现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激发了非西方国家对西方国家文化殖民的反抗和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诉求,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价值冲突。

当然,关于文化认同危机问题,除了全球化自身所蕴涵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开放性和封闭性的内在张力以外,“全球问题”、现代网络技术和消费文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全球问题”所内含的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人的对立以及人自身的异化等,消解着人的认同的现实基础;网络技术带来的现代性时空分离、抽离化和反思性的动力机制是全球范围内自我认同危机的根源;而现代消费文化“遵循享乐主义,追逐眼前的快感,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5],使得人的认同碎片化。

因此,对于全球化场景下人的认同危机审视,应有一个辩证的态度。认同危机会使人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一种无根的状态,让人无所适从;但认同危机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断裂,它标志着新的认同的开始[6]

4.文化全球化与中国

(1)文化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文化全球化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基本一致。罗成琰(2004)认为,文化全球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一种必然结果,是人类共同体验、创造的结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它客观上有助于各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文化全球化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它拓展了我们的文化视野,开阔了我们的文化胸襟,促进了我们同其他不同文化的接触、对话和交流,给我们提供了更多文化参与的机会和更大文化创造的舞台,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

杜书瀛(2002)也持相似的观点,认为从人类文化的基本趋向上来看,地球上的各种不同的文化,将通过各种形式、各种范围、各种程度、各种途径的交流、碰撞、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通,从而在保持个性化、多样性、多元化的情况下,相互理解、彼此尊重,达成某种共识和价值共享,促成全球性的人类文化繁荣。

胡学常(2003)则认为,凭借着跨国资本的扩张以及传播媒介的技术升级,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日益商品化,这种现象值得忧虑,原因在于:一是不平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是一种文化霸权,控制、支配着第三世界民族国家的文化;二是同质化,文化全球化中支配和被支配的不平等结构,最终必将导致西方强势文化的一统天下,消除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而代之以一种文化;三是商品化,在全球化时代,文化无可避免地商品化,现实的全球化日益转向商品的消费层面,从而变成了一个大众文化时代。人们对物化偶像的崇拜远高于对精神生活的向往,我们在摆脱物质贫乏的同时正走向精神贫乏,人生理想、存在意义、人的主体意识、历史意识等在不断地丧失。

(2)中国文化的应对

面对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文化应该怎样积极应对。

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论”。他指出,20世纪是一个世界性的战国世纪,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而我们现在的文化就处在这种形成的过程中。当今世界上,各地不同的文化都已被纳入到全球化的世界体系中,已经不存在化外之地。全球化潮流发端于西方世界,非西方世界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应当通过发扬自身的文化个性来对全球化潮流予以回应,“文化自觉”就是这种回应。“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当代中国文化必须经过文化自觉的艰巨过程,才能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7]

学者姜军(2005)对此进行了发挥,认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立,是新形势下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自觉是我们对构建全球文化体系的基本态度,它的内涵是不同文化和而不同、互相尊重;文化自信是对文化发展中的保守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正面回应,它的内涵是正视传统、面向未来;文化自立是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途径,它的内涵是扬弃历史、传承文明。只要我们主动地做到“文化自觉”,坚定地增强“文化自信”,不懈地追求“文化自立”,就能经受住文化全球化的挑战,实现中华文化的全新发展,并为人类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张岱年先生(2001)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他认为,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是综合创新,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结合起来,在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努力有所创造;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把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世界大势和时代主题结合起来,始终立于时代文化大潮的前列。

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文化抵抗论”,认为维护文化主权,抵制文化帝国主义在今天更为重要。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主动参与论”,指出文化全球化时代是一个文化趋同与文化多元化互动的时代,也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应当积极顺应文化全球化的潮流,主动参与到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之中,而不是被动卷入,消极应付。

郭建宁(2003)概括性地提出,以全球化为背景,以文化自觉为前提,以文明对话为途径,以文化创新为核心,以历史的眼光、开放的意识、平和的心态、宽容的精神,借鉴和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

可见,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一种客观趋势,文化全球化本身则是一种历史进程。因此,文化全球化不等同于“文化殖民化”或“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化”或“文化霸权主义”是当今文化全球化中的一个突出的全球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必然会提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等问题,任何民族只有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在文化全球化中创造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向世界奉献民族文化新特色,才能共同构建全球文化新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