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将全球视为一个整体。
一般认为,“全球化”一词的形成最早得益于拉丁语中的“地球”观念,因而在400年前出现了英文global(阿·恩·丘马科夫,1996)。1961年,“global”(全球)一词被收入《韦氏辞典》,次年被收入《牛津英语辞典》。1960年,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传播探索》一书中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也常常被认为是最早指出“全球化”现象的人。
但是,“全球化”这个概念真正被引起重视和频繁运用则是在1985年,T·莱维(T.Levi)在《哈佛商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市场全球化》以后。文中第一次使用“全球化”一词,用来形容此前20年间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以后,围绕经济全球化的基本问题,西方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争论。
现在常常把全球化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全球化是指自环球地理大发现和资本主义兴起就已开始出现的社会变迁现象。而狭义的全球化,主要是指二战以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由金融界跨国企业、通信技术和大众传媒等方面的发展所导致的全球经济走向一体的趋势和过程。
(二)全球化的起源和发展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其起始标志是“全球性共识”(唐海燕,2001)。而“全球性共识”是现代世界的伴生物,可以说没有现代化就没有全球化,或者说作为过程的全球化是现代化采取的一种方式。现代化是指发端于公元1500年前后的由西方开始的从中世纪向现代世界转变的整个过程。因此,作为现代世界的起点,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1492年,就成为全球化的起始年份;从此以后,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
而关于全球化(或者说现代化)的起源或动力,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指向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学说。马克思生活的年代是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新时代,在那个新时代开始的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资产主义要发展,资本就需要不停顿地积累,这种没有限度和无休止的资本运动,使“一切社会状况不停地动荡,永远地不安定和变动”;而有意识地承担资本运动的资本家,“只有作为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家才受到尊敬”,其进行资本运动的目的“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运动”;资本主义的扩张不会因民族国家边界的存在而被阻止,资本积累的逻辑必然使“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因此,全球化正是由于“人格化”的资本本性所驱动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这正是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所预言的[2]。
作为现代世界根本特征的全球化,显然是系统化因素作用的结果,是科技、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种族、文化诸要素的结合。全球化的发展首先在于科技(生产力)的渐进性发展,也在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发展曲折性,综合作用使得全球化表现为一个历史展开的过程。唐海燕(2001)认为,全球化在过去的500年间大致经历了四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地理大发现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是全球化的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全球化的确认时期,其基本特征是经济全球化的膨胀;
第三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是全球化的成长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政治全球化的兴起和发展;
第四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伴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根本性变迁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全球化开始走向成熟,其基本特征是全球化的理念已经形成,并开始为人们所普遍认同,同时向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渗透,人类社会真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全球化时代。
(三)西方主要全球化理论代表
自全球化理论出现以来,在西方学术界,对全球化议题的理论研究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成果,其中有许多理论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可以从许多学者的全球化理论中得出全球化理论研究的演变轨迹,以下学者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全球化作出了深刻且富有洞见的理论探索[3]:
1.贝尔(Daniel Bell)
当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尔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和它的光明前景深信不疑,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贝尔就宣称意识形态已经终结(杨伯溆,2002)。(www.daowen.com)
贝尔认为,现代西方社会早已不是什么阶级社会了,它已经成为多元社会;未来世界是以国家与国家或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对抗和冲突为基本特征的。也就是说,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是自由贸易和世界市场的膨胀,都不是当今世界的问题所在,而国家与国家或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才是应该关心的焦点。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这种对抗和冲突都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程相悖。
贝尔指出,由于在几乎所有的现代社会里,技术和技能甚至财富都不再是拥有权力的决定性力量,所以,马克思根据私有财产的占有情况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阶级分析失去了意义,以阶级斗争为特征的意识形态终结了。这同时也说明了资本主义的强大活力。因此,“消费社会、大企业(公司)加上技术革新”,就代表着美国资本主义的现在和未来。
2.福山(Francis Fukuyama)
福山以一篇《历史的终结》向人们宣告了他对未来世界的预言:自由民主作为一种政体在世界上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而且进一步断言,自由民主是人类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结点,并成为历史上最后一种政治形式。这就是福山所谓的历史的终结。
福山断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世界上不同的社会有着相同的影响,在经济上这种现象尤其明显,由于全球市场和消费文化的传播,那些进行经济现代化的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所有参与经济现代化的国家之间的区别将越来越小,现代科技的逻辑将会支配世界朝着资本主义单一方向发展。
3.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1994年,英国著名学者吉登斯出版了他的《超越左派和右派》,表达了对由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不加约束的资本主义市场带来的全球化的深深的忧虑。他指出,全球化的影响决不会仅限于经济方面,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族还是社会,都会受到全球化的直接挑战。他认为其情况不是那么简单,而认为这是一个时间、空间以及个人经验的一种转型,所以这里面一定包括延续,也包括断裂或新的基层化的情况,这是一个矛盾的地方;在他的理论里充满了对由全球化引起的日常生活不断的建构进而引起对社会秩序的反思。
吉登斯的全球化理论是他的现代性理论的一部分,他指出全球化不是被理解为西方制度在全世界的蔓延和其他文明的消亡,而是一个复杂的、非连续的和偶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的而又相互交错的逻辑推动的,这是一个不均衡的发展过程。
4.沃勒斯坦(I.Wanerstein)
沃勒斯坦在他的著名的“世界体系”理论中批判了以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为模式的“现代化理论”,指出了现代世界结构是一种“生产模式”,其中,中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是重要关系,是一种空间共存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各国社会的发展不存在“传统”与“现代”之分,所以社会都是现代的;差别只在于有的在中心,有的在边缘,而在边缘的社会必然是不发达社会。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对后来的全球化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世界体系的本质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但“世界体系”作为一个范畴,它所涵盖的历史时期不仅仅指资本主义阶段。根据沃勒斯坦的定义,世界体系是一个由一元化劳动分工体系和多元化文化体系组成的单位。
同时沃勒斯坦还指出存在一种单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那就是经济的各个构成部分(国家、人口、共同体和家庭)与整体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尽管现象上是分裂的,但全球市场和资本的全球流动几乎无法使哪一个国家和人民能够退出这个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的逻辑。
5.罗兰·罗伯森(R.Robertson)
罗兰·罗伯森是第一个把全球化概念系统地引入到社会学中的学者,并且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全球化理论的研究,可以说是全球化理论研究的先驱和权威性人物。他的全球化思想是历史的、动态的,在审视全球化现象时,他指出应当把视野放宽到世界历史中去,并且把全球化分为5个阶段:播种阶段、萌发阶段、起步阶段、争夺霸权阶段和不确定阶段。
罗伯森所指的全球化是一种相关性的感受,或是把全球化定义为一种空间的压缩,是一种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在强大的压力下的压缩(compression)的过程。他特别关注两个问题:全球化与现代性和现代化,以及与后现代性和后现代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罗伯森认为,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或者世界历史在当代阶段的一个特征的全球化,是与现代性、后现代性,或现代化、后现代化这两组概念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化是后两组概念的延续,甚至更是从宏观背景上对其的折射。而全球化理论的建立,正是对全球化这一影响日益巨大的现象的回应。
罗伯森强调,全球化进程是在相对独立于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进程状态下进行的;它有自己的自主性和逻辑,它的发展随着进程的加速变得越来越复杂,超出了常规的判断,也在不断地对理论解读提出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