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繁荣,潮汕人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介入潮汕地域文化的研究领域,“面对工夫茶、潮剧潮曲、潮汕方言等具有独特性的潮汕文化元素,潮人的文化自觉意识开始形成”[41]。这一时期,潮汕人是带着先行发展的优越心理,在文化研究中以一种自豪的心态发掘着潮汕文化的优长之处,并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潮人学者的参与,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潮学”研究体系。当然,提起“潮学”研究,就不得不提饶宗颐先生。
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1917年8月9日出生于广东潮安县城(即今潮州古城区内)的一个大富之家,其父饶鄂是当时的潮州大学者,因编写《潮州艺文志》劳累过度,在饶宗颐先生17岁那年便匆匆离开了人间。饶宗颐先生18岁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后于1937年刊于《岭南学报》,由此知名。以后历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等教授;1949年移居香港,后历任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高级讲师、教授。
“潮州学”的兴起应该追溯到历代先贤对潮汕地区(即主要指今天的潮州市、汕头市和揭阳市)长期社会历史文化的探讨,包括对这个地区长期积累下来的地方文献的整理研究。
然而,正式把潮州历史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总括为一门具有丰富内涵的独特学问,以“潮州学”为名而宣诸于文化学术界的,正是始自1993年饶宗颐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积极推动而举行的首届“国际潮州学研讨会”。自此以后,“潮州学”就逐渐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瞩目,成为一门以潮汕地区历史文化研究为中心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学问,通常被简称为“潮学”。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同“潮学”研究是以全球潮人为研究对象,涵括地理、文化、经济、人物、历史、哲学、社会等潮汕人文的一门专业学问。正如饶宗颐先生在其主编的《潮学研究》第一辑开篇文章“何以要建立‘潮州学’——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中所讲的,“潮州学的内涵,除潮人在经济活动之成就与侨团在海外多年拓展的过程,为当然主要研究对象,其与国史有关涉需要突出做专题讨论,如潮瓷之出产及外销、海疆之史事、潮州之南明史等论题”[42],都是有需要作为独立而深入探讨的研究对象。
自从1993年开过首届国际潮州学研讨会以后,这个深受学术界瞩目的潮州学会议已经先后在香港、汕头、潮州、新加坡、揭阳等地举行过,潮州学的影响不断扩大,潮州学的研究不断深入,饶先生期望的潮州文化的“更多灿烂成果”,正在逐渐成为现实。从潮汕文化研究机构的相继成立,学术活动的先后举办及研究专著、论文的出版发表,可窥见潮汕文化研究之盛。
在报刊上发表的潮学研究文章数目就更多。据甘于恩、周洪涛在2004年的统计,仅20世纪90年代在内地、香港两地刊物发表的潮学相关文章约1200篇,大致可分为以下12个类别:方言本体及其与文化的关系、潮汕民系的文化特征、潮汕民俗特点、历史文化与考古、历史人物与地方文化、宗教文化与民间信仰、潮剧与地方文艺、潮州音乐和舞蹈、民间工艺美术、建筑及民居、饮食文化、综述及资料整理等[43]。
可见,潮学研究在当代的兴起,正是得益于海外潮人的传播、认同与支持,内地的潮学研究才迅速发展起来,可以说,潮学研究的兴起也是得益于全球化的发展。
但是,从目前潮学研究的成果看,明显偏于地域历史方面,同时包括对潮汕文化的研究中多以正面、传统为视角,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专注于潮商以及海外潮人的相关研究;而对于潮汕文化在全球化、现代化下的发展演变,潮汕文化在当代的影响,潮汕文化资源在当代的开发、利用等,以及对潮汕文化的反思等,仍然较少。
因此,作为一名潮州人,基于文化自觉的思想,研究潮州古城区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体系和独特的文化系统,提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文化功能的调适,有效保护并展示潮州文化的地方独特魅力,同时促进本地居民(市民)对地区文化的认同、对传统生活的重新认识和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回归等。既对潮州古城的保护与持续开发、地方文化的展示与延续等,有重大的研究和实践意义,对于国内其他城市历史街区的本色保护与开发实践,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注释】
[1]单霁翔.二十一世纪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在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上的演讲.浙江文物,2006(6).
[2]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2013-02-22.
[3]彭兆荣,吴兴帜.作为认知图式的“地方”[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1-75.
[4]唐海燕.全球化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再论全球化问题研究的路径和方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176-222.
[5]杨金海.全球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热点问题[J].哲学研究,1999(11):7-12.
[6]明栋才.当代西方全球化理论研究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07(10):97-100.
[7]杨金海.全球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热点问题[J].哲学研究,1999(11):7-12.
[8]Anne Buttimer.Society and Milieu in the French Geographic Tradition[M].Chicago:Rand McNally,1971.
[9]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译.地方:记忆、想象与认同[M].台北:群学出版社,2006:33.
[10]朱竑,钱俊希,陈晓亮.地方与认同:欧美人文地理学对地方的再认识[J].人文地理,2010(6):1-6.
[11]唐文跃.地方感研究进展及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07(11):70-77.
[12]张维亚.国外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5-58.
[13]张维亚.国外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5-58.
[14][英]史蒂文·蒂耶斯德尔,等著.张玫英,董卫,译.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5]唐海燕.全球化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再论全球化问题研究的路径和方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176-222.
[16]吴素梅.十年来国内全球化研究综述[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7-81.
[17]唐文跃.地方感研究进展及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07(11):70-77.(www.daowen.com)
[18]黄向,保继刚,Wall Geoffrey.场所依赖(place attachment):一种游憩行为现象的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06(9):19-24.
[19]唐文跃.地方感研究进展及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07(11):70-77.
[20]汪芳,黄晓辉,俞曦.旅游地地方感的游客认知研究[J].地理学报,2009(10):1267-1277.
[21]朱竑,刘博.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1-8.
[22]唐文跃,等.九寨沟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7(6):599-608.
[23]徐振晓,等.居民地方感对区域旅游发展支持度影响——以九寨沟旅游核心社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9(6):736-744.
[24]吴莉萍,周尚意.城市化对乡村社区地方感的影响分析——以北京三个乡村社区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09(2):30-35.
[25]钱丽芸,朱竑.地方性与传承:宜兴紫砂文化的地理品牌与变迁[J].地理科学,2011(10):1166-1171.
[26]周尚意,等.地方性形成机制的结构主义与人文主义分析——以798和M50两个艺术区在城市地方性塑造中的作用为例[J].地理研究,2011(9):1566-1576.
[27]高德兴.旅游者地方依恋研究——以妈祖朝圣地湄洲岛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8:12.
[28]陈蕴真.浅议地方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453-456.
[29]杨宏列.荆州古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J].华中建筑,1994(3):59-61.
[30]王景慧.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层次[J].瞭望新闻周刊,1997(51):31-32.
[31]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25-32.
[32]王莉,杨钊,陆林.经营者/居民参与屯溪老街保护与旅游开发意向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425-430.
[33]夏健,王勇.基于“异托邦”的历史街区营造[J].城市问题,2010(3):5-9.
[34]吴莹.粤东区域旅游合作中地方政府推动作用研究[D].汕头大学,2008.
[35]“潮汕”名称的由来[N].中国社会报,2005-03-30.
[36]“潮汕”名称的由来[N].中国社会报,2005-03-30.
[37]2000年,发生在汕头、揭阳两市的“807”粤东骗税案,共骗税42亿元,涉案者有30人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19人被处极刑,被称为“新中国第一税案”。
[38]2001年,发生在汕头的“815”特大走私案,共12宗案件,114名被告人中有2人被判处死缓,4人被判处无期徒刑,26个被告人被判处有期徒刑。
[39]刘彦武,詹奕嘉.粤东振兴脱困须过三大坎[J].瞭望,2013(50):20.
[40]陈晓东,适庐.潮汕文化精神[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180.
[41]陈晓东,适庐.潮汕文化精神[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181.
[42]饶宗颐.何以要建立“潮州学”——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潮学研究(第1辑)[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1-3.
[43]甘于恩,周洪涛.20世纪90年代潮汕文化研究概述[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84-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