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夫人逝世后,1300多年以来,关于冼夫人的宣传和研究可以说是代代相传,后浪推前浪。
在唐代,政治家魏征主持编写的《隋书》和史学家李延寿的《北史》相继刊行,两书中《烈女本传》里都有冼夫人专传,其记事大同小异,而《隋书》所记较详。
北宋时期,朝廷大臣、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年)编撰的《资治通鉴》第163、164、167、170、177卷都曾多次介绍过冼夫人。该书共有294卷,历时19年才编撰完成。书名“资治”,目的在于供封建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借鉴。历代帝王必读,是中国史籍中的一部名书。其作者在书中多次写到冼夫人,其用心是不言而喻的。
到了清代,冼夫人的研究和宣传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谭应祥(今高州县人)编写《冼夫人全书》,系统地介绍了冼夫人,可惜该书已佚,仅存下《冼夫人年谱》。此后,随着各地修志编史之风的兴起,原冼夫人辖地的地方志都用大量的篇幅记载了冼夫人的事迹以及后人怀念她的情况,如光绪本《高州府志》,其中的梁、陈、隋、唐时期的高州历史几乎就是冼氏家族的历史。除此之外,卷9《建置二·坛庙篇》里记载了冼夫人庙;卷11《建置四·冢墓篇》里记载了冼夫人墓;卷40《人物·十三烈女篇》和卷48《纪述一·事纪篇》里分别记载了冼夫人事迹;卷51《记述五·艺文篇》里记载了谭应祥的《冼夫人全书》;卷52《纪述六·金石篇》里记载了冼庙碑,冼夫人墓碑;卷末《补遗》记载了冼夫人庙诗等等。《电白县志》《阳春县志》《信宜县志》《琼台志》《琼州府志》《琼山县志》《文昌县志》《定安县志》《澄迈县志》《儋县志》《崖州志》等方志对冼夫人也有类似的记载。
清代,冼夫人被塑造为艺术形象搬上舞台。吴伟业的《临春阁》就是一部写冼夫人的杂剧,成为历史上最早写冼夫人的剧本。
民国时期,岭南大学冼玉清教授以《民族女英雄冼夫人》为题撰文介绍冼夫人,誉她为“妇女为国立德立功之第一人,妇女开幕府建牙悬肘之第一人,妇女任使者宣谕国家意志之第一人,妇女享万民祭祀之第一人”。
日本侵略中国以后,为了解中国历史,日本军国主义也组织专家研究中国史。其中东京帝国大学副教授小叶田淳研究考察海南历史,他在《海南岛史》一书中,也对冼夫人给予很高的评价,把冼夫人时代称为“海南岛的黎明期”。成为第一个高度评价冼夫人的外国人。
新中国成立后,冼夫人的宣传和研究更加全面和系统,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按时间分,出现过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为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写的《冼夫人》为代表。该文发表在1961年1月14日《光明日报》上,介绍了冼夫人的生平事迹和历史功绩,高度评价冼夫人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该文发表后,引起较大的反响,尤其是在冼夫人的老家广东影响更大。不久后,介绍文章、考证文章、文艺作品相继出现。其中有姚北全写的《古代女英雄冼夫人》[60],李国材的《姓洗和姓冼》[61],冼玉清教授写的《冼夫人非姓冼》和《谯国夫人丛考》[62],王兴瑞的《冼夫人与冯氏家族》[63],黄锡龄的《岭海风流》[64],高州县委组织编辑的《冼夫人资料汇集》[65],丁毅庵的《关于冼夫人和她的后代的籍里的意见》[66],刘明宽的《对冼夫人的籍贯的意见》[67],梁祖寿写的《冼夫人墓》[68]。这些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注意。遗憾的是,这个刚刚兴起的研究高潮,被“文化大革命”冲断了。(www.daowen.com)
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学术界很快又恢复了对冼夫人的研究。出现了队伍更加庞大、范围更广、势头更猛的喜人景象。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陈凤贤是这一时期的代表。1980年,陈凤贤同志发表了长篇论文《试论6世纪越族杰出的政治领袖冼夫人》[69],从政治角度介绍和评价了冼夫人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和促进南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吹响了80年代宣传和研究冼夫人的号角。此后,研究和介绍冼夫人的文章又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其中,《民族团结》1980年第3期发表了曾新雄的介绍文章《冼夫人》,中华书局相继出版发行了万绳南的单行本《冼夫人》,王兴瑞的单行本《冼夫人与冯氏家族》,《随笔》第11期发表了黎国器的《漫话冼夫人》,《中学历史教学》1981年第4期发表了阮应祺的《关于冼夫人的几个问题》,《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一辑发表了黄君萍的《冼夫人族属笺证》,海南师专科研处印发了黎国器、陈雄合写的琼剧剧本《冼夫人》,湛江话剧团上演了熊夏武编写的《冼夫人》。新修订的各大词典如《辞海》《辞源》《中国历史名人辞典》《华夏妇女名人词典》等工具书重新介绍了冼夫人。新编的史籍如《简明广东史》《海南岛古代简史》《黎族历史纪年辑要》等也着重介绍了冼夫人,历史文学作品《隋唐演义》[70]也介绍了冼夫人的功绩。
1983年12月2—9日,冼夫人研究学术交流会在茂名等地召开,使这一时期冼夫人的研究发展到了顶峰。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广东、广西、贵州民族研究所的专业人员,广东、广西、海南各大学的学者,以及海口、湛江、茂名、高州、电白等各县市的文化馆、博物馆等部门的同志。会议地点先后设在茂名市、湛江市、海口市。与会者还实地考察了冼夫人墓地,以及高州、电白、儋州等故城遗址。与会者提交论文、调查报告等共30多篇,除了有些著述在其他杂志上发表外,会议选出其中11篇委托广东文史研究所主办的《岭南文史》辟专辑刊出。这些篇目是:周宗贤的《冯冼夫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和睦的贡献》,于城的《对冼夫人的历史评价》,潘雄、蔡理才的《冼夫人的族属及俚人遗裔考》,练铭志的《关于冼夫人研究刍议》,刘明宽、张均绍、莫伦的《冼夫人出生地初探》,阮应祺、吴秀英、黄光成的《电白县山兜村冼夫人墓调查》,钟绍益的《冯冼氏的地望州郡沿革及其故址调查》,黄君平、余天炽的《冼夫人生卒年代考》,黎国器、陈雄的《在海南岛上的冼夫人古迹》,朱更新的《纪念冼夫人的电白霞洞晏宫庙》,李爵勋的《冼夫人的墓地考》。
20世纪80年代末,武汉电视艺术中心率先决定将文新国、钱五一合编的电视文学剧本《冼夫人》搬上电视屏幕。作为向建国40周年献礼剧目。该剧请海南黎族姑娘谭晓燕主演冼夫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海南省委常委、副省长王越丰(黎族)当总顾问,采用海南场景、黎族服装道具,拍成七集连续剧,一举获得成功,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和争购发行播放权,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0年,该电视剧获全国民族题材电视剧一等奖。
与此同时,经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实地考察研究后,提议将海南最大的冼庙按“引导、改造、开发”的六字方针重新开放,琼山县文化局又不失时机及时组织举办了冼夫人图片展览,取得了20万人次参观的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引起了岛内外的关注和支持。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关于冼夫人在海南这一新课题必将会引来更多拓荒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可以预知,20世纪90年代冼夫人研究的重心将出现在海南,冼夫人的形象必定在海南人民的心中树起更高的丰碑。
(原载于陈雄编著《冼夫人在海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版)
作者按:陈雄同志曾任海南省琼山县文化局副局长、海南省琼剧团团长。参加《中国歌谣集成·海南省卷》《中国谚语集成·海南省卷》的资料搜集、整理和选编工作。专著有《冼夫人在海南》一书,在学术界获好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