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由于战乱或避重税、徭役,民族的迁徙流动较大,不少汉族迁入岭南俚人聚居区。自梁以后,汉人又从长江沿岸向湘、广俚人区域发展,逐渐形成汉人与俚、僚错居杂处的分布。在共同的斗争中,岭南各族人民相互支持,加强了各族的政治联系。通过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互相学习,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及精华,丰富本民族的文化。但因汉族人数众多及文化较高,所以总体来说,在岭南各族的自然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俚、僚人的汉化成为主要方面。民族同化是社会发展各个阶段都存在的历史现象,一般表现为比较后进的民族与比较先进的民族交往时,自然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自己的民族特点。这种自愿的自然同化,是先进取代后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历史进步作用。
冼夫人的家乡高凉郡地处僻远险阻,是俚人的聚居区,封建势力比较薄弱,但在当时南越诸部落中,冼氏家族接受汉文化还是比较早的。史载冼夫人晓兵略,“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33]。崔翼周的《诚敬夫人庙碑铭》还说她“解环质佩,善读阃外春秋”。可见她曾受过封建思想教育,是具有一定的汉文化水平的越人领袖。
基于冼夫人具有很好的条件和志行,冯融才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聘冼夫人为妻。冯融本是一个有很高文化修养的儒礼书生,“能礼义威信镇于俗,汲引文毕,士相与为诗歌,蛮中化之”[34]。作为当地文人墨客的精英,冯融经常与汉族士人吟诗唱和,在当地士大夫中有很高的威望。
冯冼联姻是汉越关系新发展的里程碑。有利于越人靠拢中原王朝,有利于汉、越两族和平共处,有利于越人进一步接受汉文化和自然同化。冼夫人自嫁入汉人士大夫阶层的家庭后,由于她既是越人大首领,同时又是汉人媳妇的双重身份,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使她可以成为肩负促进汉、越民族团结这一历史任务的最合适的人物。她一方面进一步受到冯家传统汉族封建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她“诫约本宗,使从民礼”[35]。仿效汉人的礼俗,在俚人中大力推行汉族的封建礼法,促进俚人地区封建制及汉化进程。
到了隋唐时,中央王朝的封建势力更加不断深入岭南的俚僚地区,封建朝廷派到岭南地区的有些官吏,也注重建立学校,大力推广中原文化,促进汉族封建文化在当地广为传播。在冼夫人先前的倡导带领下,当地俚僚族的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俚人地区更加加速了封建制的发展及汉化进程,逐渐朝着与汉族自然同化的方向发展,社会发展水平也逐步与汉族接近,因而俚人在隋唐以后“渐袭华风,休明之化,沦洽于兹。椎跣变为冠裳,侏化为弦诵,才贤辈出,科甲蝉联,彬彬然埒于中土”[36]。
冯氏、冼氏的后代,在冯氏长辈及冼夫人的教育下,都有较高的封建汉文化修养。冼夫人曾培养出一些有文化修养、智勇双全的后辈人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冼夫人的孙子冯盎及曾孙冯智戴。
冯盎“少有武略”[37],早在隋仁寿初年,已崭露头角,显露其才能。“仁寿初,潮(今广东潮阳一带)、成(今广东封开)等五州僚叛,盎驰至京,请讨之。”[38]隋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冯盎讨论战事形势后,杨素惊叹其才说“不意蛮夷中有此人,大可奇也!”[39]可见就是以隋朝最高层封建统治阶级官吏的标准来衡量,也不得不承认冯盎是一个很出色的奇才。(www.daowen.com)
及至唐代统一帝国建立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从而得到边疆少数民族的拥护,由此极大地提高了唐王朝中央政权的威望。贞观四年(630年)西域、北部“四夷君长诸阙请上(唐太宗)为‘天可汗’”[40],大唐因而成为我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唐太宗自命其一生事业最成功得意之处,是在于较正确地处理好民族问题。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在翠微殿召见群臣时说“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夷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41]。主要“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42]。这在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中是极为罕见和开明的。
唐王朝进一步加强了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联系,因而“夷狄之臣”到中原朝觐“唐世尤多”[43]。冯盎及其儿子智戴就曾多次入朝觐见。贞观五年(631年)春冯盎入长安朝觐,宴赐甚厚。不久“罗(州,今广东化州县)、窦(州,今广东信宜县)诸洞僚叛,诏盎率众二万为诸军先锋,‘贼’据险不可攻,盎持弩语左右曰‘矢尽胜负可知矣’,发七矢,毙七人,‘贼’退走,盎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44]。又《新唐书·冯盎传》载“盎善为治,阅簿最。擿奸伏,得民欢心”。足证冯盎是一个有文化、勤于政、得民心并且骁勇善战具有文武全才的人。
冯盎的儿子、冼夫人的曾孙冯智戴也同样是一个才华出众的人。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从唐高祖“置酒故汉未央宫,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45]智戴会吟诗咏词,其汉文化修养想必相当高。《新唐书》卷110《冯盎传》载:“智戴知名,勇而有谋,能抚众,得士死力,酋帅皆乐属之。”又智戴入朝;唐太宗“闻其善兵,指云问曰:‘下有贼,今可击乎?’对曰:‘云状如树,方辰在金,金利木柔,击之胜。’帝奇其对”[46]。可见智戴也是一个有谋略并且汉文化素养很好、智勇双全的人才。
唐高宗时,礼部尚书许敬宗的女儿嫁冯盎之子为妻。[47]1986年广东电白县考古发掘出唐顺政君许夫人墓志铭,可以与史籍互相印证。该墓志铭载:“顺政郡君许夫人者,中书令之子,内史诗郎之孙(许夫人祖父许善心为隋朝给事中)……年十有四,归于冯氏潘州刺史顺政公其人焉……翰墨尤善……辞深哀怨,义切风霜……龙朔元年(唐高宗年号,661年)遘疾未几,薨于内寝。”从墓志铭可见许夫人兰心蕙质,有才情,善翰墨。以当时其父许敬宗是地位显赫的朝廷重臣,他能以女嫁冯盎之子,可见此子也定非泛泛庸碌之辈。
由于冼夫人实行民族团结和睦政策,又与汉人通婚,频繁的接触,经济文化的交流,使汉越关系日益密切,冼、冯氏家族日益汉化,封建制及封建汉文化在高凉地区开始植根,并得到发展巩固。从南北朝至唐近500年间,汉文化在岭南地区得到很大发展,该地区俚僚亦逐步与汉族融合,再经宋、元、明、清,虽然岭南地区辽阔,各地的历史发展不平衡,但整个高凉俚人地区的发展,基本上与其他汉族地区的发展水平大致相近,而奠定基础的倡导者冼夫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对该地区封建化进程起着积极的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千秋功业,不可泯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