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海南岛黎族社会状况的史籍启示-《陈凤贤集》摘要

海南岛黎族社会状况的史籍启示-《陈凤贤集》摘要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书方志普遍记载,海南岛的黎有“生”“熟”之分。汉武帝建郡县后,中原的汉人陆续南迁海南,与当地先住居民发生接触联系,有关当时海南岛的一些见闻因而得以记诸史籍。社会发展早已进入父系,男子在农业生产中已取代妇女,占主导地位,已有家畜饲养及男女的性别分工,妇女从事蚕桑纺织。史书中有关西汉时期海南岛社会状况的一些历史记载,应该说主要是记述了海南岛“村人”先民当时的状况。

海南岛黎族社会状况的史籍启示-《陈凤贤集》摘要

从语言上“村话”与本语族其他语言的关系看,“‘临高人’可能在侗泰语族各语支还未完全分化之前,就已迁往海南岛了”[36]。从历史上看,先秦、秦汉南北朝都具备有“村人”迁移到海南岛的社会历史条件,很可能是先后经过几次移入。

由于海南岛地近两广大陆,越人又善于造舟浮海,早在先秦时代两广大陆沿海的越人,或因海上捕鱼为生,或因遭风暴漂浮过琼州海峡到岛上定居。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37]。当时两广南部一带部分越人有可能被迫进入海南岛。他们进入岛北及岛西北滨海平原地区,由于“村人”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拥有较强大的力量,致使原先生活在当地的黎族先民退居他地,由是“村人”就在岛北和岛西北地区定居下来。汉代南北朝末年与隋唐时两广也有部分越人、俚人陆续迁到岛上的珠崖、儋耳郡定居。

史书方志普遍记载,海南岛的黎有“生”“熟”之分。“生黎”是“大抵有此地即有此人”,意为当地“土著”。“《琼台外纪》云:‘熟黎各有乡里……今按在东路者皆福建漳、泉等处乡音;在西路者皆广西藤、梧等府乡音。’”[38]“村人”一般被视为“熟黎”。《儋县志》载:“盖外人来儋,惟高、梧人为先。”[39]又《澄迈县志》载:“熟黎旧传为南、恩、藤、梧、高、化诸县人,多王符二姓,言语皆近其乡音。其先从征至此,利其山水,迫掠土黎,深入荒僻,占食共地,长子育孙,垦田开山。”[40](www.daowen.com)

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儋耳郡[41]。珠崖郡治在曋都(琼山遵曋区东曋乡),唐于其地置崖州。[42]儋耳郡(儋县三都区南滩乡)后为儋州,旧城在高麻都湳滩浦。[43]从历史及现今分布的情况看,珠崖郡及儋耳郡所辖的地方,正是“村人”长期居住的区域。汉武帝建郡县后,中原汉人陆续南迁海南,与当地先住居民发生接触联系,有关当时海南岛的一些见闻因而得以记诸史籍。《汉书·地理志》对当地骆越人的有关经济状况、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的记载,实际上是记述了“村人”先民的状况。“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女子桑蚕织绩,亡马与虎,民有五畜,山多麈麖。兵则矛、盾、刀、木弓弩、竹矢,或骨为镞。”[44]从这段记载可知当时岛北、岛西北地区的居民,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社会发展早已进入父系,男子在农业生产中已取代妇女,占主导地位,已有家畜饲养及男女的性别分工,妇女从事蚕桑纺织。唐代对原珠崖郡一带也有记载,天宝七年(748年)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遇飓风漂到海南岛,当时的崖州(原珠崖郡)已是“十月作田,正月收粟;养蚕八度,收稻再度”[45]清代李调元的《南越笔记》卷5载:“雷州有雷被……崖州多织绵……儋州多织生丝。”[46]又《琼山县志》载:“冬有青苗,田畴二熟,妇女织绣,蚕登八绵。”[47]《临高县志》载:“临俗尚朴野……男子耕作,不事工商,妇女业蚕桑,习纺绩。”[48]可见在临高、儋州、琼山居住的“村人”有丝织养蚕的历史传统,与史载居住于儋耳郡、珠崖郡骆越居民善养蚕织丝相合,而黎族却向来没有业蚕桑丝织的习惯。史书中有关西汉时期海南岛社会状况的一些历史记载,应该说主要是记述了海南岛“村人”先民当时的状况。这些秦时或先秦时迁来岛上的“村人”先民,与四五千年前已进入岛上的黎族先民相比,毋庸多言,黎族迁到岛上更早,是岛上最早的居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