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陈凤贤集:二铜鼓·峒僚·黑巫术

陈凤贤集:二铜鼓·峒僚·黑巫术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古学家认为古越人后裔的一支俚人所铸造的铜鼓为北流型,北流型铜鼓多出于广西东南部、广东西部及海南岛等地区。在峒僚长期居住的地区信宜,据广东的一些考古工作者认为当地有岩葬。历史上曾长期有峒僚居住的信宜,至今称父母亲的姐姐为“布奶”。可见古越人及俚、僚有买水之俗,信宜人至今仍保留此古越人风俗。

陈凤贤集:二铜鼓·峒僚·黑巫术

五代孙光宪《菩萨蛮》中有“铜鼓与蛮歌,南人祈赛多”的诗句,道出了铜鼓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民族遗留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瑰丽多彩的奇葩

广东省曾有21个县出土过铜鼓,其中最集中的地方在广东西部信宜、西南部高州、廉州、雷州一带,信宜出土铜鼓冠全省,而这一带历史上为古俚、僚聚居活动的地区。东晋裴渊著的《广州记》载“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初成,悬于庭,剋晨置酒,招致同类,来者盈门”。考古学家认为古越人后裔的一支俚人所铸造的铜鼓为北流型,北流型铜鼓多出于广西东南部、广东西部及海南岛等地区。

在信宜县文化局文物仓库中,我们看到1981年10月在旺沙区燕贺大队出土的四蛙八光芒铜鼓,鼓面直径92厘米,高55厘米。在阳春县博物馆,我们又看到1980年马水石菉、蟹地出土的一个南朝铜鼓,鼓面直径118厘米,太阳纹光体隆突,四蛙,八道光芒。此外,阳春县以前曾在河口、岗美出土过铜鼓,永宁曾出土铜鼓残片。看到这些花纹精致的铜鼓,眼前仿佛重现古代俚、僚等族在节日、盟会、赛会、喜庆、丧葬、祭祀中敲击铜鼓,翩翩起舞的场面,使人重温南朝隋唐时代古俚人的灿烂文明。铜鼓文化的传统和后来这个地区文化的发展关系极大,它闪烁着南方古代各族智慧,反映出俚、僚等族巨大的创造力

在阳春石菉、蟹地邻近就是石菉铜矿,该铜矿现为我国八大铜矿之一。在石菉有一处古代开采冶炼铜矿留下的烧结了的铜渣遗址,堆积如山。石菉铜矿的冶炼,地质机械工程师们都一致认为古代人在石菉已开采过三万吨至五万吨的铜。根据炉渣含铜品位,可推断冶炼水平已与现今相近。目前尽管我国南方民族铸造和使用铜鼓的记载史不绝书,保存下来的铜鼓达1400余面(另民间收藏200余面),是世界上发现铜鼓数量最多,铸造和使用铜鼓历史最长的地区,但至今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发现过铸造铜鼓的范模,一系列浇铸技术只能从铸造同类器物中去推测。石菉有百余万吨炼铜残渣,在其附近的蟹地近年又出土铜鼓,20世纪60年代还曾出土过铜斧等物。据《阳春县志》载石菉在明代有“僮子”,是少数民族居地,很难想象这些现象相互间没有联系,如果石菉古代炼铜残渣与附近蟹地出土的铜鼓碎片化验比较,二者含铜及其他金属元素含量特性相似,大致可以证明蟹地铜鼓为石菉所铸造,从而可以说明阳春石菉是广东古代炼铸铜鼓的重要产地之一,这不仅仅解决了学术上的一个问题,而且对越南某些历史学家鼓噪宣扬的谬论,也将是个有力的回击。(www.daowen.com)

历史上峒僚在岭南地区分布很广。信宜为古窦州地,早在唐代以前就有僚人居住,《旧唐书·冯盎传》载“贞观五年(631年),盎来朝,太宗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僚叛,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在峒僚长期居住的地区信宜,据广东的一些考古工作者认为当地有岩葬。岩葬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一种埋葬方式,目前广东省尚未发现有这种遗迹,因此许多同志都颇感兴趣。据称岩葬所在地名大王洞,我们乘汽车抵怀乡区,再步行一小时多经怀乡区木骆大队虎跳抵达大王洞。该洞位于悬崖峭壁,离地面数十米,无法攀登。传说洞内有石棺、白骨一具及铜钱等物。旧传洞前曾有巨藤一株,可攀缘而上,后被砍断,人们就难以登上洞了。这次我们到了大王洞下,也只能望洞兴叹,无法攀登。关于这个大王洞,民间有神奇的传说,可证史书所载: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高州参将陈璘在总督凌云翼指挥下,大征罗旁,先“雕剿”,璘所破凡九十寨。后分十道大征,陈璘从信宜入,会诸军,将罗旁瑶人起义队伍剿灭。信宜县民间相传明朝将领陈璘镇压该地的少数民族时,少数民族的首领(即相传的“大王”)躲在这个洞中幸免,洞内有金银珠宝,但是谁也休想拿出洞。陈璘意欲斩草除根,想尽各种办法杀死“大王”。他有鞭石之法,能用法术鞭打石头行走。他想用此法堵河水淹死“大王”,便从上游鞭石行走。行将天亮时遇一妇人挑水,就问她看见了他的羊没有?妇人回答只见石头一批批走,于是石头全部骤然停止前进,至今六曲湾石头堆积很多就是因此之故。同样的,贵州侗族关于明代农民起义领袖吴勉的传说与此极其相似。相传吴勉从小具有鞭石之法,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至洪武十八年(1385年),吴勉领导侗、苗等族农民起义,曾攻打黎平、锦屏、通道,后失败被俘就义。据说吴勉抗官军,从岩石最多的羊角岩把石头像赶猪羊似的赶往信洞坎,意欲赶到从江县八洛河,在河的上游筑大水坝,待官军到来时撤坝淹杀官军。当吴勉把石头赶到信洞坎时,恰好遇到当地寨上一位姑娘挑水,吴勉问她有没有看见他的猪羊,那位姑娘回答说:“没看见什么猪羊。”于是岩石停止不走。吴勉一怒之下,向姑娘的脸上打了一巴掌,哪知姑娘眼快躲闪,恰巧把她的发髻打偏了,据说至今侗族妇女头上发髻不能盘在正中就是因此之故。吴勉和官军后经多次激战,失败后逃到一座高耸入云的大石山。一些侗族群众到处打探吴勉的下落,意外地在信洞坎岩石上发现一个仅容一人侧身进的洞,洞内有金杯、银盏、宝石盆,金珠宝贝遍地,金光耀眼,但谁也拿不出来,谁拿了宝洞门就变小,走不出去。贵州侗族地区与广东信宜的这两个传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根据明代邝露所著《赤雅》的意见,“侗亦僚类”,侗族也属僚人,信宜古代亦为峒僚居住地,推断关于鞭石之法及金银珠宝洞的传说,在古代广泛流传于峒僚中,不过后来在侗族地区把它与农民起义领袖吴勉联系起来,在广东信宜则附托在镇压少数民族的明朝将军陈璘身上。历史上曾长期有峒僚居住的信宜,至今称父母亲的姐姐为“布奶”。与侗族北部方言的称谓相同。又宋人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述:“钦(州)民有五种,一曰土民,自昔骆越种类也。……三曰俚人,史称俚僚者是也。”同书《买水沽水》条说:“钦(州)人始死,孝子披发,顶竹笠,携瓶甕,持纸钱,往水滨号恸,掷钱于水,而汲归浴尸,谓之买水。”可见古越人及俚、僚有买水之俗,信宜人至今仍保留此古越人风俗。又信宜黄华江流注入梧州。而贵州黎平、榕江等地侗族流传的《祖公上河》及《祖源》的古歌,叙述古代侗族的先民由Jiem Men迁到梧州,再沿江上溯迁到古州今黔东南境。以上所有这一切发人深思,是否仅仅出于偶然的巧合?信宜一带古代的峒僚与讲壮侗语的诸族历史上有着怎样的亲缘关系?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如何?有必要进一步地研究与探讨。

过去笔者读史籍方志,每见书中叙述越人信巫鬼喜淫祀时,对“淫祀”一词不知所指,久久不得要领,这次在电白县霞洞亲眼目睹黑巫术的遗迹,对“淫祀”一词有新的感受与理解。霞洞晏公岭原冼庙现已夷为平地,在成为废墟的冼太庙旧址上,我们看到有乡人置放供奉鬼神的30多个碗,其中大多数碗内放有米糕、饼干、螺、纸钱等供品;个别也有在碗中包上三粒炭;尤为特异的是其中有三只倒置的碗,内各放一小束头发,发束上用三根铁钉插入其中,据村中一老妇解说,那是与仇人不和,用此法术诅咒对方。笔者从事30余年民族调查与研究,过去只是从书本上看到记载用咒语诅咒冤家,到一定时间以针钉雕成的仇人像的要害部位以伤害对方,直到这次才得以目睹黑巫术的遗迹。过去读史籍对“淫祀”一词未能领略其深意,这次受黑巫术的启发,豁然有所领悟及新感受,“淫祀”除了包括滥祀的意思外,还含有并非普通求神庇佑赐福祈禳等祭祀,而是不正当的祭祀,目的是诅咒他人,求鬼神降祸及加害于别人的一种祭祀,黑巫术应该说是属于“淫祀”的范畴

这次访古考察在一些过去曾长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地区,由于历史社会的各种原因,今天已经是汉人地区的一些地区,看到不少与某些民族地区相同或相近的文化现象,甚至见到少数民族地区已看不到或已经消失的一些风俗遗迹,在这些地区尽管现在已经没有少数民族,但从其文化层叠现象,我们可以从中考察到一些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的遗风,对深入研究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加深对各民族文化传统的了解,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及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所作的伟大贡献都大有裨益。只有了解各民族历史发展的深远渊源,才能理解形成今天存在的现状,从而对进一步发展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建设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民族史、民族学研究对这类地区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不可忽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