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人类种族或人种,这些种族是怎么产生的?它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人类学家根据目前所有的化石材料,提出了人类发展到现代各种族的一条线索。最早的人科成员产生于亚、非两洲热带的广大地区,时代约在新第三纪中期,已有的化石代表是腊玛古猿,然后发展为南方古猿,其中一部分进一步发展为早期直立人。及后再度发展为晚期直立人,而且扩展到达欧洲。在亚、非、欧更大的区域里,晚期直立人发展为早期智人,又由早期智人发展为晚期智人。在某些地区,如边缘地区,往往相近的两种类型,如早期直立人和南猿,早期智人和直立人,晚期智人和早期智人,都有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时期,而后为较进步的人类所吸收或融合。例如西欧典型尼人与晚期智人的关系,便可能是这样。现代的各主要人种或种族,就是晚期智人在他们不同的主要分布地区内形成的,这些种族各具有适应于其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的体质特征,同时又经常与其邻近地区的人群交换遗传性状,从晚期智人的地区分布和各种体质征状,就可以认识到种族的不同和在地理上的分布状况。
种族的体质特征完全是外表征状不同的划分。种族主义者利用种族外表征状的差异,歪曲捏造出种族不平等的谬论,用以为他们压迫奴役和消灭其他不同种族和民族的罪恶行径辩护。事实上,现代的人类来源相同,都是晚期智人的后裔,属于同一种属,各种族之间可以互相通婚繁殖,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诸如手和足的构造,躯干及头脑、脑量和脑内构造,语言及构成人群社会能力等等,是完全一致的。各种族的头型、面部特征、发色、眼色、鼻型、肤色、身材等等虽然互有区别,但是这些种族外表的不同性状的差别,并不表示各人种之间智力有差别,或者种族有优劣。
1.种族形成的主要因素
地理环境在人类种族形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主要人种的各种性状的形成,大都与特定地理区域发生密切的关系。生存于地球各个不同区域的各人类集体,在漫长的时间里,各自受到不同的自然条件及彼此隔绝的生活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可以遗传的外部体质不同的种族特征,在外表征状上发生了变化,开始有了差异,人类的不同种族由是发生。从新人的人类化石材料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外表征状,表明了种族差别已有较明显的特征。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克罗马农人和格里马底人都各自有一些不同的外表征状,分别近似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和尼格罗人种。
一切复杂的生活条件的综合影响,对种族特征的发生、形成、减弱及消失都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在种族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自然条件、地理隔离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经济生活因素都具有重大意义,这些因素彼此不同的组合引起种族的分化,形成了人类各种族以及各种族中的各种类型。地理环境的自然选择作用和种族混杂,对于人类种族的形成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影响。在人种分化的早期阶段,自然选择起着主要的作用。
人类种族形成的早期阶段,地理环境在各种条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各主要人种的各种种族特征都与特定的地理区域有着密切关系。人的结构的某些遗传特点包括与种族有关的遗传特点在内,在不同的自然条件环境影响下是可以变化的,而且现在还正在变化着。许多人类学家对在环境影响下的轻微类型变异还是肯定的。他们指出移居巴西的黑人有较浅的肤色,居住在夏威夷群岛的日本人在许多人类学特征上,与其在日本的同族有所不同,说明地理环境可能直接影响人种的变异。
在人类各种族群形成过程中,许多种族特征无疑有其一定的适应意义,自然条件对人类种族的发展产生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动物的有机体的许多特征,具有对一定环境的生活条件的适应性,对种的保存起着保证作用。在人类群体中,地理的阻隔,天然的障碍,使居住在不同区域的人们彼此孤立地长期在极不相同的自然条件下生活,对各人类种族类型遗传性的变化起着特别重大的作用,发生了种族上的分化。然而在现代种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自然条件的影响已经日益弱化。人类种族的形成与动物的种与变种的形成过程具有本质不同的特点。作为能强烈影响动物物种和变种的特殊重要的自然条件因素,不可能以同样强度影响与动物有本质区别的人类种族,因为人类对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的依存性正在日益减少,人类日益把自己和自然界对立起来,并且在社会劳动过程中改造自然界,使环境适合于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改造自己的器官来适应环境,以此而在本质上不同于所有的动物。随着人类社会化程度的发展,人的社会性在人种形成中的作用就慢慢明显起来。人类的社会组织及生产工具、武器、交通工具、衣服等的出现,可以克服自然障碍的影响,克服迁移的困难,因而人类种族的历史发展与动物物种和变种的发展就有着明显的本质不同。在人类种族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的作用在不断增强,自然选择的作用在逐渐减弱,以至完全消失,许多种族特征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适应意义。
现代人只有某些种族特征具有适应意义,其适应性的痕迹仍明显地表现在如肤色、上眼内眦褶的发达程度、唇的厚度、颊部皮下脂肪蜂窝组织的发达程度等特征上。人的皮肤颜色是明显的自然适应的结果。各种人种肤色的变异在地理分布上有其规律性,随着纬度的增高,太阳斜射,紫外线的辐射量减弱,人类的肤色也由深变浅,由黑变白。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多具有深黑的肤色,肤色的深浅是由皮内所含的一种黑色素(黑蛋白)的分量多少决定的,黑色素多则皮肤呈黑色,中等呈黄色,少的为浅色。[28]黑色素有强烈地吸收紫外线的能力,从而起到了保护皮肤内部重要结构的作用,以免被过多的紫外线照射而受损害。尼格罗人种的皮肤比欧洲人种更适应于炎热的天气,其黑色素起着巨大的作用。人体适应气温的途径有隔热和散热两个方面,隔热就是调节进入人体的热量,散热就是保障体内热量的散发。尼格罗人种还有较完善的泌汗能力,体温调节皮肤变冷能力较大,能较迅速回复到正常的温度。非洲黑人汗腺比欧洲人多,毛孔大,散热快。[29]菲律宾尼格利陀人汗液均匀地分布于整个身体,身体表面全有很细小的汗珠。黑人宽阔的口裂与厚的黏膜嘴唇,用以增大口腔的蒸发表面,有助于冷却吸收的空气。黑人的鼻子短、鼻孔大,可以有助增加体内热量排出。黑人的卷曲头发又是防御炽烈阳光的一种很好的不导热的绝热体,卷发在头顶形成一个多孔隙的帽状物,起到一定程度的隔热作用。蒙古人种的内眦褶眼皮皱折和倾斜狭窄的眼裂,可能是适应亚洲中部风沙尘土侵袭视觉的一种防护装置。相反地,生活在阳光稀少的北欧地区的白种人,为人体所需的阳光中的紫外线弱,因而北欧白人皮肤色素极浅。北欧白人的鼻子高耸,鼻腔的黏膜面积明显增大,以利于冷空气被吸入肺部时变得较为温暖;在比较高的山岳地区居民有很大的鼻子和很突出的外鼻,是因为山岳地区空气稀薄,需要鼻孔有巨大面积的缘故。四肢的长短、身长都与气候的寒暖有关,居住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的特点是身材矮胖。在寒冷地区,身体的表面面积与其体积之比较小,对保暖是有利的;反之,生活在东非炎热沙漠的黑人却有着瘦长的肢体,这些差别都与气候有关。
人种的所有体质特征的形成不能简单地单纯以自然条件来解释,人种的混杂也是影响种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的混杂现象很早就已发生,人类学家认为人类隔离和通婚混杂是人类种族形成过程中相互影响的重要形式。人种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但人种和种族类型的形成过程往往是十分复杂的,许多种族经历过多次反复迁徙混杂的过程。混杂产生的种族类型以后又可能长期处于地理上的隔离状态,受到新的环境影响而产生新的种族类型。但当隔离的人群日益增多时,人群又开始另向其他地区迁移,散居在空白地带,与其他人群彼此间又发生新接触,产生通婚混杂的新过程,从而削弱了原来的分化过程。多次发生这类过程,在漫长的几万年中才逐渐形成现代人类的各人种及种族类型。
在人种特征形成过程中,人类有其特殊性,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文化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与动物不同,人类能生产劳动,有社会组织,并有创造文化的能力,这些因素对人类体质特征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配偶的选择主要受社会组织、婚姻制度和文化因素的规范,而不是决定于自然因素。从生物学遗传上来说,基因的重组合是由杂交产生的,而基因的重组合在人类是与人群大小和婚配制度有密切关系的,人群的大小和婚配制度又主要决定于社会文化因素,而不是自然因素。[30]
每一个人类种族都是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彼此有机地相联系着的一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一定的自然分布区中,在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共同影响下,种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应该是指种族的形成历史,这些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对种族起着影响,并顺着一定的途径进行改造,因而使各种体质特征相互结合而形成一个新的种族特征群。
种族和种族特征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人体在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是不断变化着的,“甚至……天然产生的类的差别,如种族差别等等,也都能够而且必须通过历史的发展加以消除”[31]。劳动的影响、社会生活和通婚混杂,使得在进化过程中由于自然影响而产生的许多差异同一化了,所有这些因素都阻止人类向种族方面深刻分化,这是人类种族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现象。
2.人种分类与世界各人种
人类种族分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题。关于人种划分的方法、人种的数目以及各人种在分类系统中的位置等问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的人类学家把人种分类的数目分为多至200种以上,一般则分为三个或四个大的主要人种。最早提出人种科学分类的是瑞典的林奈,他在1735年主要根据肤色把全世界的人分为亚洲黄种、非洲黑种、美洲红种和欧洲白种四个人种。1775年德国的勃鲁门巴赫(J.F.Blumenbach)根据肤色、面型、鼻型、发型等综合起来分析,把人类分为蒙古人种、美洲人种、马来人种、高加索人种、埃塞俄比亚人种五个人种,上两种分类未提及澳大利亚人,至今有些人仍然受他们的影响和束缚。
现代人类的种族,是按照体质的外表性状,如肤色、毛发形状和颜色、眼睛颜色和状态、鼻型、唇形、头脸形态、面部特征、身材等而区分的,近年来又增加了血型等生理、生化性质作为人种分类的特征。人种分类所依据的这些体质性状具有遗传性,能传给后代,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发生重大的改变。
大多数人类学家把全世界人类区分为三大种族或三个主要人种:即蒙古利亚种族(黄色人种)、欧罗巴种族(白色人种)和澳大利亚—尼格罗种族(黑色人种),三大人种中还分出较小的种族的各种类型和过渡类型。这些按外表性状区分的人类不同种族,全都具有共同的基本体质特征,在本质上毫无差异,同属于同一种属,无优劣高低之分。(www.daowen.com)
(1)黄色人种(蒙古人种或亚美人种)
黄种的特征是肤色淡黄或棕黄,直而硬的黑发,胡须少或极少,体部第三期毛发不发达,脸平扁宽大,颧骨明显突出,颚宽,没有低眶类型,鼻宽度中等,鼻根低矮或中等,分布在亚洲的蒙古人种鼻突出度微弱,分布在美洲的印第安人则强烈突出,凸唇,唇厚中等,有内眦眼褶。[32]
蒙古人种分布在辽阔的亚洲地域,包括亚洲北部西伯利亚、中亚、东亚、东南亚和美洲。蒙古人种还可细分为小的种族类型。
蒙古人种可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中亚和东亚干燥草原和半沙漠地带形成,然后向各方面扩展。当时蒙古人种的南部界线很可能和现在一样是喜马拉雅山,后来沿该山东麓移向南方,在亚洲南部与澳大利亚人种混杂而产生波利尼西亚种族类型;在亚洲北部与欧洲人混杂形成了乌拉尔种族类型和南西伯利亚种族类型;部分黄种人由亚洲东北部经由最后冰期中干涸了的白令海峡进入美洲成为印第安人。[33]
(2)黑色人种(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或赤道人种)
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特征是肤色黝黑,黑色或深黑色的毛发和眼睛,眼裂开度较大,卷曲型或波型发,脸部和体部第三期毛发极少,但澳大利亚人却很发达。鼻宽扁,鼻根低矮或中等,鼻突出度小,鼻孔长轴位置横向,嘴裂宽阔度大,厚唇面凸,上唇前突,脸部一般呈突颌状,上颌向前明显突出,部分黑种人下肢特别颀长。[34]
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方,如非洲的中部、东部、南部、大洋洲、印度南部、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地,还因黑奴买卖而移殖美洲。
非洲的黑种人可能起源于非洲的东北部,然后再扩大到非洲的其他部分。澳大利亚棕种种族类型是在长期与外界隔离的情况下形成的,最早可能是在南亚地区,经印度支那、马来半岛向东南方迁移到大洋洲。澳大利亚人不仅与非洲黑人有相似的特征,而且与印度和斯里兰卡的居民相似,和维达种族类型、南印度种族类型及东非的埃塞俄比亚种族类型都有远古的亲缘关系,因而与白种人也有血缘上的联系。[35]
(3)白色人种(欧罗巴人种)
欧罗巴人种肤色一般较浅淡,从浅色、浅褐色到褐色;头发柔软,呈波状或直型,发色金黄或黑褐;瞳孔多碧蓝色、褐色或浅灰色;眼内眦褶不发达;鼻狭而高,显著突出,鼻孔的纵轴几乎向前方直列;颧骨和颌部突出程度不显著,口宽度小,薄唇,体毛及胡须均发达。他们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北非、西亚和北印度等地。
欧罗巴人种最早可能是在南欧、北非和西南亚的地区形成,逐渐向整个欧洲和邻近地区扩展。欧洲的各种族类型都是在南欧逐渐向北迁移过程中分化而成。如白海—波罗的海种族类型的北欧人,由于寒冷与多云的气候条件而形成了浅淡的肤色、发色和眼色。欧罗巴人种向邻近地区扩展时与黑种人长期混杂,形成了过渡性的类型,如东非的埃塞俄比亚人和南印度人。[36]南印度人是南欧人种,约在六千年至五千年前扩展到印度南部,与古代维达人混合而形成的。
三大人种彼此凭借一系列中间类型而互相联系着,如波利尼西亚种族类型(大洋洲种族类型)和千岛种族类型(虾夷种族类型)具有三种主要人种的某些特征;埃塞俄比亚种族类型(东非种族类型)、南印度种族类型(德拉维达种族类型)介于黑种和白种之间;南西伯利亚种族类型和乌拉尔种族类型介于白种和黄种之间。各大人种的一些特征都有较大的变异,如布须曼人与印第安人就打乱了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及蒙古人种的一致性,但考虑到布须曼人无疑与尼格罗人种相似,印第安人又与亚洲蒙古种人有联系,因而仍把他们列入三大人种支系之内。
总之,种族是由人类体质外表征状形成的人群,是具有共同体质类型的人们的结合体,属于体质人类学的范畴。种族和民族不同,民族是社会历史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它是由语言、地域、经济中心、社会历史以及心理状态等要素结合而成的。种族和民族虽然有所联系,有时不能截然分别开来,但它们的范畴与含义概念完全不同,绝不能混为一谈。
人类种族从形成的时候起直到现在,大体上还是按地理的区域划分出来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丰富的物质资料在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的条件。由于物质文明的进步和科学的发达,地理距离相对地缩短,地球上各区域的人民交流日益频繁,各个不同种族之间相互通婚日益增多,种族混杂过程正在加剧,各种族在体质上、文化上的差别必然逐渐缩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种族之间的界限将愈来愈模糊以至逐步趋于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