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晚期智人阶段及研究,陈凤贤集

晚期智人阶段及研究,陈凤贤集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的交界时期,距今约五万年前,进入了晚期智人阶段,出现了晚期智人类型的人类,或称“智人的智人”、“新智人”。晚期智人实际已经遍布全球,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全世界的各色人种或种族。晚期智人人类体质性状的研究是从1868年才开始的。对这个有关晚期智人来源的问题,长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晚期智人阶段及研究,陈凤贤集

自然界总是新的战胜旧的而不断发展,人类也是不断发展的。经过几十万年的生产劳动实践,不断地同自然界斗争,人类的智慧愈来愈提高,生产工具得到改进,人类的体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至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的交界时期,距今约五万年前,进入了晚期智人阶段,出现了晚期智人类型的人类,或称“智人的智人”、“新智人”。晚期智人除在细节上具有微小的原始性质外,在形态上非常接近现代人[11]因此人类学上通常又称之为新人。新人类型的较完整的化石最早是1868年在法国多尔多涅区(Dordogne Region)克罗马农(Cro-Magnon)山洞发现的,所以新人类型的人类化石也被称为克罗马农人。

晚期智人的特点在于他们的体质性状已达到了现代人的水平,在文化上突出地表现在能制造技术比较复杂的石器、骨器等工具,他们既是能干的猎手,又是创造优美壁画雕刻艺术家。随着晚期智人生产水平的提高,地区分布比早期智人更为广泛,在旧石器晚期不仅广布欧、亚、非三洲,而且还分布在前人未曾到过的大洋洲和美洲,移殖是经过漫长的岁月实现的,在北方由欧亚大陆进至北部;在东北由中国北部进至西伯利亚转往美洲;在南方由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和太平洋群岛。晚期智人实际已经遍布全球,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全世界的各色人种或种族。

1.欧洲

远在欧洲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之前,即在三万多年前,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已经消失,代之而出现的是晚期智人,亦即克罗马农人。有些人类学家认为,克罗马农人的骨骼和牙齿与现代欧洲人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另有一些人类学家却强调克罗马农人有的性状是处在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中间状态。

根据当时欧洲冰期的严寒气候和环境,以及发现的骨骼状态、疾病症状以及牙齿生长和耗损情况,估计克罗马农人的平均年龄不过40岁左右。克罗马农人创造了旧石器晚期的诸文化。根据石器制造的技术进展,古人类化石骨骼的特征,联系到动物群化石的情况,考古学家们曾把西欧的旧石器晚期的年代按序列排列(表格附在二《早期氏族的技术和经济》),从而说明旧石器中期莫斯特文化发展到晚期各文化的年代及特征。由此也反映出创造这些文化的主人自身同时也在发展。欧洲克罗马农人类型的化石发现甚多。这类化石包括人的头骨和体骨各部分,在捷克、德、英、法、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均有发现。远在1823年在英国布里斯托尔海峡(Bristol Channel)一带帕维兰特(Paviland)洞发现了一具染了赭土的骨骼,当时称为“帕维兰特赭女”,至1912年重新确定为男性,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克罗马农类型的人。1833年在比利时谬司河(Meuse River)畔洞穴里发现一个人头骨以及动物化石和燧石器具;1852年在法国果洛聂省的奥瑞纳(Aurignac)洞,也发现了大量的人的骨骼碎片,不下17个个体,这些骨骼后来都被鉴定为克罗马农人类型的晚期智人化石。

晚期智人人类体质性状的研究是从1868年才开始的。当年拉尔脱(M.Louis Lartet),探索了维捷尔(Vézère)河上的克罗马农山洞,在灶址的灰烬层中找到了五个人的骨骼、驯鹿骨、穿孔海生贝类和奥瑞纳型石器。在人体骨骼中,最完整最著名的是克罗马农老人,只缺了牙齿,面貌性状和现代的欧洲人没有什么不同。克罗马农老人的眉脊相当硕大,但和现代型一样两边分开,不相连贯,克罗马农遗址的年代,在距今约三万年到二万年之间。

克罗马农人的体质结构基本上和现代人相同,下颏明显突出,颚深,犬齿窝深,头部已经发达到没有类猿征状的遗留,其体质特征是额高而穹,头骨纵径很大,颅顶高而宽大,脑圆而丰满,脑量平均1660立方厘米,在现代人平均脑量之上,脑内纹褶与现代人没有差别,有相当高的智慧。克罗马农人头骨的特点是长头与很宽的脸相结合,眉弓明显地发育,眼眶低矮成角形,鼻梁高,狭窄的鼻子由脸平面上看来强烈地突出。

从体上肢骨估计,克罗马农人体格很高大,身长182厘米,肩宽胸厚。前臂骨比肱骨长、小腿骨比股骨长是克罗马农人特有的特点。股骨脊也很明显,胫骨两侧压扁,因此克罗马农人行走时已能完全直立,动作迅速灵活,四肢灵动,手极富技巧,很能雕刻和绘画。

此外,克罗马农人具有与现代欧洲人相近的一些特征,如狭而显然突出的鼻子与宽额和正颌型颜面相结合,是现代欧洲白种人的祖先。

1909年在法国发现的孔姆卡佩尔(Combe Capelle)人,是一个长头型窄面孔的晚期智人,年代比较古老,约三万四千年前。孔姆卡佩尔人眉弓比克罗马农人发达,额中等程度倾斜,鼻宽,眶高,与捷克的布尔诺(Brno)和普勒德摩斯特(Predmost)的人骨属于同一类型。这些人都留存着旧石器晚期较早的奥瑞纳文化。有人认为这些标本中的大型眉脊、大牙齿和颈部带有强有力的筋肉组织,可能是从尼安德特人祖先遗传下来的征状。1914年在德国滂省(Bonn)的奥培卡塞(Obercassel)发现人类化石骨骼,属于两个个体,一为壮年男性,一为青年女性。根据勃洛卡(P.Broca)等人的研究,这些骨骼彼此间十分相似,都属于典型的克罗马农人类型。此外,西班牙也曾在卡斯蒂洛(Castillo)发现头骨碎块和牙齿,在西利那(Syrina)发现肢骨;在意大利曼顿(Menton)发现骨骼20副,在苏呼尔(Soukhoul)及塔布恩(Taboun)发现骨骼45副,均属晚期智人化石。

晚期智人是不是来自进步型尼人?对这个有关晚期智人来源的问题,长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过去许多学者认为在第四纪冰期极峰之后,由于克罗马农人从西亚或北非侵入欧洲把尼人灭绝,使尼人在欧陆完全绝迹,因而论断尼人和现代欧洲人没有任何血缘联系;但美国人类学家赫德力卡(AlešHrdli ka)持另一种意见,他提出疑问,主张克罗马农人是尼人的后裔。他认为人类迁徙的规律总是避寒趋暖,不可能反而从西亚、北非迁入欧洲;其次,在考古学上欧洲并没有发现与奥瑞纳文化同时期而又与莫斯特文化有继承关系的其他另一种不同的文化;最后赫德力卡根据考古学得出的结论是:尼人有充分理由可发展为新人即晚期智人。他认为:“将近冰期极点时,人口锐减,只剩最合格的或最善应付环境的一群或若干群,终于独存下去,这至少是可以想象的,即使不是必然的……这些演化一定传下尼安德特人的最进步的形式,就是原始的奥瑞纳人和真人。”[12]总而言之,进步类型的尼人善于适应环境得以生存下来,发展为早期的奥瑞纳人,即克罗马农人。[13]克罗马农人是进步型尼人的直系子孙,巴勒斯坦卡美尔山达步恩洞、斯虎尔洞和卡夫夕山洞穴的发现,提供了有力的论证。卡美尔山人的主要特征都介于尼安德特人与克罗马农人之间,兼具二者的特点,是二者的中间类型,体高、头部增高与肢部比例的长短像新人,而头形与粗大眉脊、巨大鼻区等却似尼人。卡美尔山人不但在形态上介于尼人与克罗马农人之间,而且卡美尔山的地层年代和各阶段的文明程度都与人类和文化的发展互相配合,就在同一山洞也同时发现了克罗马农人类型的化石,这是尼人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克罗马农人的最有力的证据。其他类似卡美尔山人的中间类型人类化石有德国莱茵河畔的奥培卡塞头骨、苏联南部波德库木克头骨和捷克的布尔诺(Brno)头骨、普勒德摩斯特头骨及北非阿尔及利亚的班尼·塞姑罗(Beni-Segoual)头骨等。这些中间类型人类化石的发现,也是克罗马农人源于进步型尼人的明证。特别是当代国际人类学界承认尼人(古人)和新人不过是亚种的区别,属于同一种,因此相信尼人发展到新人这种看法的学者日益增多了。但还有少数学者没有放弃典型尼人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旁支,而被入侵的进步人类所代替的看法。

此外,格里马底(Grimaldi)人是1901年在摩纳哥地中海沿岸的格里马底洞穴中发现的两具母子骨骼,与克罗马农人同时,但体质形态却与克罗马农人不同,近似黑种人的特征。如长而狭的头型,脸面短小,眉脊微细,鼻梁低,鼻穴宽,特别是脸面的中部突出,肢骨的比例上,有比较长的前臂骨,这些外表征状都近于现代黑种人,因而被认为可能是黑种人的祖先。

2.非洲、大洋洲、美洲

非洲北部阿尔及利亚发现了阿法卢·布·罗曼尔(Afalou-bou-Rhum-mel)人化石头骨约30个及其他骨骼,属于旧石器晚期。眉脊发达,下颌粗壮,脸面中部并不突出,身长172—180厘米,这些性状基本上与欧洲同时人相似。在撒哈拉以南地区,如非洲南部德兰土瓦(Transvaal)发现斯普灵布克(Springbok)人头骨及保司柯(Boskop man)人头骨。保司柯人可能是现在布须曼(Bushmen)人的祖先。此外,在肯尼亚凯布尔(Gamble)发现骨骼数副;在坦桑尼亚奥杜威也发现了古人类骨骼化石;在开普敦附近发现开普·弗兰斯(Cap Flats)人头骨及费希·霍克(Fish Hock)人的骨骼等等。

地质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证明,当更新世晚期以前,澳洲原是一片与世隔绝的无人居住的大陆。目前发现的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物,都与现代的土著民族有联系。更新世晚期澳大利亚已经有了人类的遗迹,据放射性碳素的测定,其年代早者不过三万余年以前。澳洲的新人化石著名的有昆士兰州的塔尔盖(Talgai man)人,也称原古澳洲种(Proto-Australoid)人,距今约一万年至二万年,头骨保留较多古老粗犷的特征,外表征状近似现代的澳洲土著,是现代澳洲人的祖先。1940年和1965年在维多利亚州墨尔本附近的凯洛(Keilor)发现的人类化石尚在研究中,关于他们的年代还有不同的看法,1号头骨据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为公元前13050±1500年。[14]在维多利亚州北部库呼那和考湿汪、南澳大利亚州塔唐卡和绒卡,均有古人类化石骨骼发现。此外在新南威尔士州西部蒙果湖(Lake Mungo)和尼赤湖(Lake Nitchie)遗址都出土有古人类化石,其中蒙果湖遗址年代约距今两万六千年。

美洲在旧石器晚期才有人类,美洲至今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物。英国考古学家G.克拉克认为,“先进的”旧石器文化由西方到西伯利亚,然后进入美洲,为全部美洲史前史打下基础。但是已发现的旧石器晚期美洲人类化石的体质特征却类似蒙古人种,石器遗物也与亚洲具有文化传统的共同性。语言学家也认为美洲最早居民印第安人的语言与汉藏语系有关,所有这一切都证明美洲的文化与东亚有关,而不是什么西方“先进”文化的继续。

古代曾有过很长一段时间,亚、美两洲曾经是连接着的。约在三万五千年前,水深只有36.5米的白令海峡,水面曾经大为下降,露出了海底,成为一片片的陆地。据霍布金斯的研究,亚洲和美洲之间最后的陆桥约在二万五千年到一万年前仍存在着。[15]科学家们认为旧石器晚期亚洲的古人类就是通过当时白令海峡这个渠道逐步地移居到美洲去的。在南美秘鲁的古塔利洛洞(Guitarrero Cave)遗址发现的人骨,年代为距今一万二千年前。又在墨西哥河谷发现特佩克斯潘(Tepexpan)人的化石骨骼,属六十岁左右男子的老年个体,绝对年代约距今一万一千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林吞水泉(Arlington Springs)发现的人骨,年代距今一万年前。另外在得克萨斯州的米特兰特(Midland)发现一个骨骼,并在地层下部发现了比旧石器晚期稍晚的石器,叫做福尔桑尖状器(Folsom point),年代距今八千六百七十年前,无论人骨和石器都同美洲印第安人相接近。其实,美洲最古老的人骨是1936年在洛杉矶国际飞机场上发现的一片人类枕骨,年代约二万六千年前,不过当时只有这个单独的标本,并不能解决美洲晚期智人的其他重要的体质特征的问题,而只能说明远在两三万年前美洲已经有了晚期智人的出现。

3.亚洲

晚期智人的人类化石先后在日本发现过不少,如过去在静冈县引佐郡三日町发现的约二万年前的三日人及爱知县牛川町的牛川人,大分县圣岳的圣岳人等。1968年在那霸市的洞穴发现了约三万二千年前的“山下洞人”;1969年在冲绳本岛南部发现一万八千年前的“港川人”;1980年12月在宫古岛南部(冲绳县)宫古郡上野村的洞穴又发现了头顶骨、后头骨等三片人类头骨化石碎片,同时出土的还有一部分脊椎骨和一颗牙齿,经鉴定年代约为二万年前。以上所有这些日本晚期智人的体质体征与在中国广西发现的约三万年前的以柳江人为代表的中国华南地区晚期智人极相似,因而人类学家们认为中国南部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是经冲绳渡到日本本州等地的。不久前在宫古岛上晚期智人骨骼化石的发现,使“中国南部渡来说”的根据加强了。[16]

最近在朝鲜平安南道德川郡胜利山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早期智人及晚期智人的化石材料。胜利山洞穴位于大同江畔,洞内有两个文化层,在下层属旧石器中期的文化层中发现了两颗人类臼齿化石,年代为十几万年至四万年前。在上层属旧石器晚期文化层中同时发现了一个人类下颌骨化石,年代约为一万四千年前。[17]

此外,亚洲的其他地方如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瓦却克(Wadjak)也发现过晚期智人类型的头骨化石两个。

4.中国

我国晚期智人化石材料比较丰富,分布很广,华北、华南、西南、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区,在当时都有人类生活着,并且在和自然界作斗争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一时期发现的新人化石有:广西柳江人、山西峙峪人、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四川资阳人、内蒙古萨拉乌苏人(河套人)、广西来宾麒麟山人、山东新泰人、辽宁建平人、云南丽江人、台湾左镇人等。(www.daowen.com)

柳江人1958年发现于广西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旁的一个小岩洞中,出土一个保存较完整的头骨(仅缺下颌骨)、四个胸椎、五个腰椎、骶骨、右髋骨和左右股骨干各一段,属于一个中年男性个体,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柳江人头骨虽属中头型,但在中头型的下限,接近于长头型。面部短而宽,眼眶相应矮而宽,属矮眶型,与世界各地所发现的旧石器晚期的人类头骨,如澳大利亚凯洛人、欧洲克罗马农人、非洲阿塞拉(Asselar)人、我国山顶洞人等头骨具有共同的特点。柳江人颧骨较大而前突,鼻骨低而宽,鼻梁稍凹,鼻前窝浅,犬齿窝不明显,齿槽突颌程度中等,上门齿舌面为铲形,这些都呈现了蒙古人种的特征。

从柳江人头骨的形态特征等判断,可以确定柳江人是早期的新人类型,较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和四川的资阳人为原始,属于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为迄今在中国以至东亚发现的最早的晚期智人的代表。[18]与柳江人同一岩洞发现的动物化石有大熊猫、中国犀、剑齿象、巨貘、猪熊、箭猪、牛类、鹿类等,从堆积物的性质及剑齿象、熊猫动物群来看,属更新世晚期。

在更新世中期和晚期,华南地区气候温热湿润,有的地方有茂密的森林,在丘陵地带多草地,生长着不同的动物,大部分和现在的动物相似,这样的环境为原始人类在南方提供了生活的条件,十分适宜于人类的繁衍和生活。[19]因而,当时在我国南方各地生活着许多属于晚期智人的古人类。现已发现的具有原始蒙古人种特征的更新世晚期人类遗骸,除柳江人外,还有四川资阳人、广西来宾麒麟山人、云南丽江人等,表明我国华南地区有可能是蒙古人种发祥地的一部分,也表明蒙古人种在更新世晚期尚在分化和形成中。

柳江人头骨

资阳人头骨化石是1951年修建成渝铁路的工人在四川省资阳县黄鳝溪桥基旁发现的,同时发现的还有一个骨椎和许多动植物化石。动物化石有麂、麝、马、猛犸象等,在这个动物群中存在着北方动物的猛犸象,很可能是猛犸象分布的最南界线。[20]根据地质上的观察、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及资阳人头骨化石本身的性质,可以确定年代属于更新世晚期。

资阳人头骨细小,表面平滑圆润,额部较为丰满,且有明显的顶结节和额结节,显示其为女性。头骨外面骨缝虽然大部分仍然明显存在,但内面的骨缝几乎全部愈合,显示出资阳人的年龄已在中年以上,因此可以确定资阳人是中年以上的女性个体,可能已在50岁以上。

资阳人头骨高度相当大,颅顶甚高,枕部圆钝,头骨最宽处在两侧顶结节部分,而不在靠近耳朵的基部。[21]根据同时代伴生动物化石的分析研究,国内学者把资阳人定为晚期智人化石之一。

萨拉乌苏人(即河套人)的牙齿化石,是1922—1923年间法国人德日进和桑志华在内蒙古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萨拉乌苏河岸发现的。这是一枚左上外侧门齿,保存完整,齿根尚未生长成熟,牙齿舌面呈勺形,舌面的底部有原始性质的舌突。当时由步达生研究,认为是属于一个七八岁儿童的恒齿。同时发现的还有很多动物化石和少数石器。萨拉乌苏河的动物群代表了草原和森林生活的性质,发现的动物化石共46种,如猛犸象、披毛犀、河套扁角鹿、羚羊骆驼、水牛、野马、野驴、巨鸵鸟等,综观动物群的性质,年代应相当于更新世后期较早阶段。[22]

1956年和1960年在萨拉乌苏河一带,离原遗址不远的滴哨沟村和大沟湾村,又再次发现了人类的顶骨和股骨各一件。顶骨厚度很大,脑膜中有动脉分枝的压迹,前枝小于后枝;股骨体的骨壁甚厚,髓腔很小,表示有一定的原始性质;而顶骨矢状弧的长度和弦弧指数以及股骨体较为细致,并且向前的弯曲度不大等,又近于一般现代人。[23]最近在萨拉乌苏河又新发现了一批人类化石,包括顶骨、前额骨、颞骨、下颌骨、肩胛骨、肱骨、股骨、腓骨等20件;还有人工打制的石核、石片和石器100多件以及大量有人工打击痕迹的动物碎骨。

山顶洞人是在著名的北京人遗址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是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一个洞穴。1933—1934年在这个洞里发现了人类化石,因而得名为山顶洞人。在山顶洞发现的人类化石计有完整的三具头骨,另外头骨残片三件,下颚骨和残片四件,还有脊椎骨、枕骨、肩胛骨、膑骨、跗骨、荐椎和零星牙齿数十枚,共代表8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24]除人类化石外,同时还发现有丰富的文化遗物和动物遗骸,经C14测定,年代为距今一万八千年更新世晚期。共生的动物化石共有哺乳类动物48种及一种重要的鸵鸟化石,其中鬣狗、洞熊、象、鸵鸟四种为已灭绝的种;有两种现只生存在长江以南,如灵猫和印度的猎豹。[25]

山顶洞人的体质比丁村人有很大进步,进步的特征是头骨的最宽处在顶骨结节附近,牙齿较小,齿冠相对较高,下颌前内曲极为明显,下颏突出,脑容量已达1300—1500立方厘米。男性体高估计约为1.74米,女性约为1.59米,很多特征与晚期智人一致,属于新人类型,但仍具有一些原始的性质。

老年男性山顶洞人头骨

1934年魏敦瑞曾就周口店山顶洞发现的三具完整头骨发表论文,认为老年男性头骨(原编号PA.101,新编模型号AN.59)在测量上很像欧洲旧石器晚期的新人化石[26],如克罗马农人、奥培卡塞人或北非阿尔及利亚的麦什他(Mechta)人等。而根据形态特征的观察,他又确定为原始的蒙古人种。后来有一些人类学家如美国的胡顿(E.A.Hooton)等,根据魏敦瑞的测量结果,认为这个头骨属于欧洲人种;另一个女性头骨(PA.102号,新编模型号AN.60)是美拉尼西亚人类型;第三个女性头骨(PA.103号,新编模型号AN.61)是爱斯基摩人类型。

山顶洞人复原头像

根据魏敦瑞所举出的测量的特征,并不能作出PA.101号头骨属于西欧类型的结论。据我国人类学家最近研究的结果,即使从测量方面的重要数值来看,PA.101号头骨和现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种也是相近的。[27]在脑颅上它表现的主要是原始性质;在面骨方面,几乎所有的指数与现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种相近的程度都大于西欧化石新人,其中尤以鼻指数为突出,因而这个头骨是接近于蒙古人种,而与西欧发现的许多新人化石有较大距离。

同样,山顶洞PA.102号女性头骨脑量更接近现代中国人。宽高指数、高头不仅仅是美拉尼西亚人的特征,同时也是蒙古人种的特征。又PA.102号头骨的颅骨由于人工变形不能作正常的考虑,而面部骨的主要测量数值和指数都接近于现代类型和化石类型的蒙古人种,其相似的程度要比与现代美拉尼西亚人相似的程度为大。从形态观察,这个头骨也具有许多蒙古人种特征,鼻根部没有明显的凹陷,眼眶倾角小于90°,为垂直型,颧骨突出而朝向前方,鼻骨的形状和梨状孔下缘的类型在蒙古人种中也是常见的。

山顶洞PA.103号女性头骨,魏敦瑞列举了矢状脊、长头超高头、大的颅面指数等几项特征来证明它属爱斯基摩类型。这些特征确是今日爱斯基摩人所具有,但并不是独有。根据现有材料,山顶洞PA.103号女性头骨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是爱斯基摩人,应当认为是与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中国人有密切联系的蒙古人种的代表。在形态观察上,PA.103号头骨比PA.101号、PA.102号头骨更具明显的蒙古人种典型特征,颧骨的位置与形状、鼻骨的形状、明显的鼻前窝、垂直型的眶倾角以及面部和鼻梁根部扁平的程度,都说明它的蒙古人种特征已有相当高度的特化。

上述山顶洞人三具头骨,形状虽然较复杂和存在着一些差别,这些都只是反映旧石器时代晚期,蒙古人种尚处于分化和形成过程中,不少典型的特点那时尚未形成。但三具头骨仍具有许多共同点,在形态观察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明显的原始的蒙古人种的特征,在测量上除了有许多全世界新人化石共同具有的原始特征(如颅骨部分的一系列指数和低眶)及中国新人化石所共同具有的特征如鼻指数等外,其他各项特征一般都和现代蒙古人种的这一或那一地区性分支的性质很相近,特别是和现代中国人、美洲印第安人、北极爱斯基摩人相似,所以山顶洞人不仅是中国人的祖先,而且也可能是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远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