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道路勘测设计:导线布设和测量要求

道路勘测设计:导线布设和测量要求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线布设及测量应满足《公路勘测规范》的要求。导线布设一般要求尽可能符合或接近路线位置。导线边长宜优先采用光电测距仪测量。基线法角度及角值观测要求见表12-1。2)地形图等高距规定,见表12-2。网格对角线及导线点间长度的误差均应不大于0.5mm。

道路勘测设计:导线布设和测量要求

导线布设及测量应满足(JTGC10—2007)《公路勘测规范》的要求。

1.一般要求

初测导线是路线线位的初步布设,应依照选线的原则全线贯通布设。导线布设一般要求尽可能符合或接近路线位置。在地形复杂、纵坡受限制的山区,导线可先按平均纵坡布设,并通过反复放坡比选,进一步落实有比较价值的方案,以确定路线布局。回头弯位置应在布设导线时基本确定。路线设置有困难的地段,导线可在路线附近通过,利用实测地形图,进行纸上定线。导线点应选在便于测角、测距、测绘地形及易于保存桩志的地点,桩志的规格和要求应按规定设置。导线点的间距,不宜大于500m和不小于50m,在导线点之间根据测绘地形和调查的需要可增设加桩,加桩应取整米数。

选定导线应做好现场记录,并绘制草图。对重点工程地段及其处理设想应做记载。

导线水平角观测使用精度指标不低于J6经纬仪,按全测回法测量右角。两个半测回的角值比较差在60″以内时可取平均值,若超过限差,应重测一个全测回。水平角检测限差和允许闭合差为978-7-111-48940-5-Chapter12-2.jpgn为置镜点总数)。每天观测磁方位角一次,与计算方位角值的比较差不得大于2°。

导线边长宜优先采用光电测距仪测量。当采用钢卷尺和基线法等方法测量时,边长相对限差为1/1000,距离取至cm。导线边用钢卷尺可单程丈量一次,并用视距校核,量距与视距之差的绝对值应不大于长度978-7-111-48940-5-Chapter12-3.jpg

2.基线法测距时的要求

1)基线长度一般用钢卷尺丈量两次,长度取位至mm,其比较差不大于1/2000时可取平均值,否则需要重新丈量。

2)钢卷尺应经过检定或与已检定的钢尺比长,其尺长相对误差不大于尺长的1/10000时,应在量距时改正;丈量时平均尺温不为20℃时,应加温度改正;丈量时的拉力应与比长时的拉力一致,一般50m钢卷尺用150N拉力,30m钢卷尺用100N拉力,当钢卷尺平铺丈量时使用50N拉力。

3)基线法应尽量采用直角三角形或近似直角(80°~100°)三角形。基线所对的最小角应实测二测回。基线法角度及角值观测要求见表12-1。

12-1 基线法角度及角值观测要求

978-7-111-48940-5-Chapter12-4.jpg

4)每条基线一般传递一次,如需要连续传递,应另设基线进行检核,检核限差为1/1000。

5)导线点间加桩的允许钉桩误差:纵向为(S/1000+0.1)m,S为导线点至加桩的距离,横向为±10cm。

3.高程测量要求

初测的高程测量主要是沿导线设置水准点,测出导线点和加桩的高程,初测时的高程测量要求是:

1)水准点的高程,应引用国家系统的水准高程,并争取沿线联测,形成附合水准路线。若无此条件,可采用假定的或其他要求和规定的高程。

2)水准点应沿导线布设,其间距取值:平原、微丘区为1~2km;山岭重丘区为0.5~1.0km。另外,在大桥两岸、隧道进出口、山岭垭口及其他大型人工构造物附近均需增设水准点。水准点位置应考虑定测及施工时引测的方便。

3)水准点高程测量,应采用一组往返或两组单程进行,其允许闭合差为±30Lmm(L为单程水准路线长度,以km计)。其闭合差值在限差以内时可取平均值作为水准点高程(取位至mm),否则需重测。水准点间附合、闭合及检测误差均为±30Lmm,否则也应重测。

4)加桩高程采用单程水准测量,并起闭于水准点。其允许闭合误差为±50Lmm(取位至mm),加桩高程取位至cm,其允许检测误差为±10cm。导线点应作为水准点的转点(置尺于桩顶),当地形困难时,可作为中间点观测,但应读记两次,读数接近时可取平均值,取位至cm,其检测限差为±5cm。

4.地形测量要求(www.daowen.com)

地形图分为路线地形图和工点地形图。路线地形图是以导线(或路线)为依据的带状地形图,主要供纸上定线或路线设计用。工点地形图是利用导线(或路线)或与其取得联系进行测量的,为特殊小桥涵和复杂的排水、防护、改河、交叉道等工程布设的专用地形图。地形测量的精度要求高,测绘工作量大,其测绘要求是:

1)路线地形图应全线贯通实测;测图比例尺一般用1∶2000,测图宽度每侧各为100~200m;对地物、地貌简单,地势平坦的地区,比例尺可采用1∶5000,宽度每侧不应小于250m。工点地形图按有关工程的设计要求进行测绘,比例尺宜用1∶500~1∶1000,测图范围应根据用图需要确定。

2)地形图等高距规定,见表12-2。

12-2 地形图等高距

978-7-111-48940-5-Chapter12-5.jpg

3)用视距法观测地形点时,垂直角应不大于30°,视距长度应不超过表12-3所列的值,地形点高程取至分米。

12-3 最大视距长度

978-7-111-48940-5-Chapter12-6.jpg

4)地形点的分布及密度,应能反映地形的变化,满足正确插入等高线的需要。图上测点间距,当地面横坡大于1∶3时,一般不大于15mm;当地面横坡等于或小于1∶3时,一般不大于20mm。

5)测绘用的导线图,一律按路线前进方向从左向右展绘,采用坐标法绘制导线,坐标网格间距采用10cm。网格对角线及导线点间长度的误差均应不大于0.5mm。

6)地形测量应尽量利用导线点作测站,必要时可根据导线点用视距法或交会法设置独立转点,最多可连续设置两个转点。测绘地形转点时,其垂直角不应大于25°;距离应不大于表12-3中规定视距长度的2/3。当用交会法测设转点时,距离不受上述限制。但交会角应在30°~150°之间。地形转点用正倒镜往返观测。其不符值在限差以内时可取平均值。正倒镜往返观测不符值限差规定为:水平角,±2′;距离,±S/200m;垂直角,±2′;高差,±S/500m,S为转点至测站的距离,以m计。

7)精度。

①地形点的分布密度,应反映地形、地貌的实际情况,满足正确插入等同线的需要,在图上的距离:当地面横坡陡于1∶3时,不宜大于15mm,当地面横坡等于或小于1∶3时,不宜大于20mm。地物点在图上的点位中误差:当测图的比例尺为1∶500~1∶2000时,应不超过±1.6mm;当比例尺为1:5000时,应不超过±0.9mm。

②等高线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规程》的规定。检查时,高程中误差按下列公式计算:

高精度方法检查时978-7-111-48940-5-Chapter12-7.jpg

用同等精度检查时978-7-111-48940-5-Chapter12-8.jpg

式中 m0——检查时高程中误差(m);

Δh——高精度检查点的高程与图上内插高程之差(m);

n——同一地面坡度的检查点数,在一张图上不宜少于15个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