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区地形形态复杂,布线方法应随路线行经地带的具体地形而采用不同的布线方式。根据选线实践经验,可概括为三类地形地带和相应的三种布线方式。
1.平坦地带——走直线
两个已知控制点间,地势平坦,应按平原区以方向为主导的原则布设。如其间无地物、地质障碍或应屈就的风景、文物及居民点,路线应走直线;如有障碍或应趋就的地点,则加设中间控制点,相邻控制点间仍以直线相连,路线转折处设长而缓的曲线。这样的路线是平坦地形上平、纵、横三面最好的统一体,如果无故拐弯,就成为不合理的了。
2.具有较陡横坡的地带——沿匀坡线布线
“匀坡线”是两点之间,顺自然地形,以均匀坡度定的地面点的连线,如图8-28所示。这种坡线常须多次试坡才能求得。
在具有较陡横坡的地带,两个已定控制点间,如无地物、地形、地质上的障碍,路线应沿匀坡线布线。
如有障碍,则在障碍处加设控制点,相邻控制点间仍沿匀坡线布线。
图8-28 匀坡线示意图
上述两类地带的布线方式,与前已论述的平原和山岭区并无明显区别,只在此加以总括,不再详述。唯有起伏地带,是丘陵区所特有,下面对其布线原则和方法,作重点讨论。(www.daowen.com)
3.起伏地带——走直连线和匀坡线之间
起伏地带也属于具有横坡的地带,特点是地面横坡较缓,匀坡线很迂回。其布线原则和方法按起伏多少分述如下:
(1)两已定控制点间包括一组起伏时 就是说路线要交替跨越丘陵和坳谷,在两个相邻的梁顶(或谷底)之间,即出现一组起伏。在这种地形上布设路线,如沿直线走,路线最短,但起伏很大,为了减缓起伏,将出现高填深挖、坳大工程;如沿匀坡线走,坡度最好,但路线绕长太多,工程一般也不会省。这种“硬拉直线”和“弯曲求平”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如果路线走在直连线和匀坡线之间,比直连线的起伏小,比匀坡线的距离短,而工程一般将是省的。总的说,使用质量有所提高,工程造价有所降低,故在起伏地带应在直连线与匀坡线之间寻找最合理的路线方案。至于路线在平面上的具体位置,应根据路线等级结合地形作具体分析,做到路线平、纵、横三面最恰当的结合。
对于较小的起伏,首先要坡度和缓,在这个前提下,再考虑平面与横断面之间的关系。大体说,低等级公路工程宜小,平面上稍多迂回增长些距离是可以的,即路线可离直连线远些;高等级公路则宁可多做些工程,尽可能减短一些距离,把路线定得离直连线近些。
较大的起伏,两侧的高差常不相同,高差大的一侧的坡度常常成为决定因素,要根据应采用的合理坡度并结合梁顶的挖深和谷底的距离来确定路线的平面位置。关于纵坡度,“标准”有所规定,但当距离增长不多或切梁填谷增加工程不大,而能显著改善纵坡时,宜用得缓和些。
直连线和匀坡线给起伏地带指出一个布线范围,但不须实地放出。因为确知梁顶处匀坡线是在直连线下方,谷底处匀坡线则在直连线上方,而且在梁顶应是暗弯和凸曲线,在谷底应是明弯和凹曲线,否则,路线就是越出了直连线和匀坡线范围,成为明显不合理的了。
(2)两已定控制点间有多组起伏时 两个已定控制点间有多组起伏时,需要在每个梁顶(或每个谷底)都定出控制点,然后按上述方法处理各组起伏。如何选定这些控制点要考虑许多因素,上述“起伏地带路线走直连线和匀坡线之间”的原则,可以为寻找这些控制点提供一个线索。已定控制点间包括的起伏组数越多,直连线和匀坡线所包范围越大,路线的方案也越多。布线可分头从两个已定控制点向中间进行,逐步减少包括的起伏组数,因而也缩小了直连线和匀坡线所包范围,直到最后合拢。两个已定控制点间,有时因地形、地质、地物上的障碍,路线会突破直连线与匀坡线的范围。这种为避让障碍所定的中间控制点,应视为又增加一个已定控制点,即这一控制点定下来后,实际上是把原来两定点间的路线分割成两段,上述“走直连线和匀坡线中间”的原则分别适用于两段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