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二次抛物线作竖曲线的基本方程
二次抛物线竖曲线如图4-9所示,设变坡点相邻两纵坡坡度分别为i1和i2,它们的代数差用ω表示,即ω=i2-i1,当ω为正值时,表示凹型竖曲线;ω为负值时,表示凸型竖曲线。
用二次抛物线作为竖曲线的基本方程。在图示坐标系下,二次抛物线一般方程为
对竖曲线上任一点P,其斜率为
当x=0,i=i1,x=L时,,则
图4-9 二次抛物线竖曲线
抛物线上任一点的曲率半径为
将,,代入式(4-45),得
R=k(1+i2)3/2 (4-46)
因为i介于i1和i2之间,且i1,i2均很小,故i2可略去不计,则
R≈k (4-47)
将式(4-47)代入式(4-42),得二次抛物线竖曲线基本方程式为或,其中,ω为坡差(%);L为竖曲线长度(m);R为竖曲线半径(m)。
2.竖曲线要素计算公式
竖曲线几何要素主要有竖曲线切线长T,曲线长L和外距E,由图4-10可得
图4-10 竖曲线要素
竖曲线上任意点竖距y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y——计算点竖距(纵距);
x——计算点桩号与竖曲线起点的桩号差;
R——竖曲线半径。
3.竖曲线上任意点设计高程的计算
(1)计算切线高程
H1=H0-(T-x)i1 (4-52)
式中 H0——变坡点高程(m);
H1——计算点切线高程(m);
i1——纵坡度。
其余符号如图4-10所示。利用该式可以计算直坡段上任意点的设计高程。
(2)计算设计高程
H=H1±y (4-53)
式中 H——设计高程(m);
“±”——当为凹型竖曲线时取“+”,当为凸型竖曲线时取“-”。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www.daowen.com)
4.竖曲线半径选择因素
1)选择半径应符合表4-15和表4-16所规定的竖曲线的最小半径的要求。
2)在不过分增加土石方工程量的情况下,为使行车舒适,宜采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
3)结合纵断面起伏情况和高程控制要求,确定合适的外距值,按外距控制选择半径
4)考虑相邻竖曲线的连接(即保证最小直坡段长度或不发生重叠),限制曲线长度,按切线长度选择半径
5)过大的竖曲线半径将使竖曲线过长,从施工和排水来看都是不利的,选择半径时应注意。
6)夜间行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考虑灯光照射方向的改变,使前灯照射范围受到限制,选择半径时应适当加大,以使其有较长的照射距离。
【例4-2】某二级公路上有一变坡点,桩号K10+200,切线高程为120.28m,两相邻路段的纵坡为i1=+5%,i2=-3%,竖曲线半径R=5000m。试计算该变坡处的竖曲线。
【解】1.竖曲线要素计算
ω=i2-i1=-0.03-0.05=-0.08<0,故为凸型。
曲线长L=Rω=5000m×0.08=400m
切线长T=L/2=400m/2=200m外距
2.求竖曲线起点和终点桩号
1)竖曲线起点桩号:K10+200-200=K10+000
2)竖曲线终点桩号:K10+200+200=K10+400
3.求各桩号的设计高程
1)K10+000竖曲线起点
切线高程120.28m-200m×0.05=110.28m
设计高程110.28m
2)K10+100处
至起点距离x=10100m-10000m=100m
切线高程110.28m+100m×0.05=115.28m纵距
设计高程115.28m-1.00m=114.28m
3)K10+200竖曲线中点
切线高程120.28m
设计高程120.28m-4.00m=116.28m
4)K10+300处
至终点距离x=10400m-10300m=100m
切线高程120.28m-100m×0.03=117.28m纵距
设计高程117.28m-1.00m=116.28m
5)K10+400竖曲线终点
切线高程120.28m-200m×0.03=114.28m
设计高程114.28m
用上法计算得的竖曲线各桩号设计高程见表4-17。
表4-17 竖曲线各桩号设计高程(单位: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