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是大学体育教育非常重要的两项内容,这两方面相互影响、协调发展,发展到现在,各个国家的学校教育都特别强调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确立以学生健康为导向的体育观念,为学校的工作重心指明方向,使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以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一)“终身体育”概述
1.“终身体育”的概念
日本学者早川太芳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提出了“终身体育”的观念。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观念开始传入中国。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所进行的科学的、有效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它随着生命的诞生而开始,随着生命的消亡而结束,是人们对体育教育与锻炼存在的意义在理性思辨上的根本改变。简单来说,就是能够贯穿人一生的体育互动或者与生命具有共同外延的持续的体育教育过程。
一般来说,终身体育教育可以分为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三个层次,学校体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一定要加强体育课程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体育水平。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要求大学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之外,同时还要具备出色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大量的实践已经表明,体育锻炼不但能使我们拥有强健的体魄,还能促进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通常来说,对健康的需求是人们对自身身体的要求,这同学校体育、健康体育的观念是相吻合的,也为终身体育增添了新的动力,有利于终身体育观念的贯彻和实施。
21世纪,在学校体育以及社会教育中,一定要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和意识,形成科学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将体育锻炼贯穿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
2.“终身体育”的特征
(1)体育锻炼时间的终身性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其目标对学生的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培养非常重视,而终身体育将这一传统进行了突破,从而使得学校体育得到了更好的延续和发展。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主张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间是在校期间,其体育学习内容也仅仅局限于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终身体育则要求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并结合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进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其强调要把体育作为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体育锻炼群体的全民性
终身体育的全民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各个年龄阶段、不同范围的人群都享有终身体育教育的权利,也都能够在自己的一生中进行体育锻炼。伴随着现代健身运动的快速发展,以终身体育为指导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成为现代体育科学化和社会化的重要趋势之一,其实质也是群众体育普及化的趋势。一些国外终身体育论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必须要学会生存,而这与体育是息息相关的。体育能够为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闲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人们把体育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能终身受益。
(3)体育锻炼目的的实效性
终身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体质,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方式,这种学习和锻炼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实效性,能使自己终身受益。
3.贯彻终身体育理念的意义
终身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大量的实践表明,终身体育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也需要终身体育。具体来说,对终身体育的理念进行贯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着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提倡终身体育的思想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体育事业在现代社会下的发展是无法脱离终身体育的,因此必须要将终身体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社会主义背景下,社会劳力是由各个不同阶段的人共同组成的,也都面临着对自身体质水平如何进行保持以更好地满足从事工作需要的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依靠人才更新各种科学技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而人才要想保持身体经常处于最佳状态,就要选择不同的身体锻炼形式与内容,以提高自己的体质水平。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经常把从事身体锻炼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标志,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倘若一个国家,全民族都能够坚持每天进行身体锻炼,并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那么对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迎合终身教育思想,促进学校体育改革
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过于偏重运动技能的教学,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并且也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诸多矛盾,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走向社会后必须掌握的东西,教师不一定教;而教师教的内容,学生走向社会后很多都用不上,这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学生的发展。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当学生毕业后,随着学业的结束,他们的体育锻炼也随之结束了。而终身体育则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注重学生掌握系统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科学的身体锻炼方法以及检查评定方法,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思想、能力和习惯,对学生自觉、自愿参加和组织体育活动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终身体育思想观念的提出,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指出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终身体育能极大地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3)满足体育生活化的社会发展趋势的需求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通过对终身体育意识和观念的建立,坚持从事体育运动锻炼,可以不断增强社会成员的体育意识,提高人们对体育运动锻炼的认识,并形成自觉自愿锻炼的良好风气,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终身体育观念和意识的形成,对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促进文化交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终身体育注重人的个体性,并且着眼于人的一生中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职业特点来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身体锻炼,以期终身受益。这种群众体育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及活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国每年所开展的体育活动都是非常有限的,体育锻炼在实效性方面并不理想,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更好地促进群众体育得以全面、健康的发展。总之,倡导终身体育不仅是发展群众体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实现我国体育生活化的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
(4)终身体育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建设
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对体育的发展产生制约,经济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经济发展的水平会对终身体育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人们逐渐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体育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体育发展是以社会对体育的需求作为动力的,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对体育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经济投资可能,终身体育的发展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动力,对社会经济的建设是非常有利的。
(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措施
1.大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意识(www.daowen.com)
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方面,首先要促使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行为是在认识事物的前提下,在引发动机和兴趣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端正体育学习的态度,建立正确的体育目的,建立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主动学习体育的热情。此外,在对学生体育技能加强培养的同时,也要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础理论,要时刻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进行强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体育价值。
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还可以同社会化进行有机结合,将社会化、体育体系化作为目标,更好地实现全民健身以及终身体育的社会价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树立使学生终身受益的目标,对每次课和课外活动提出相应的要求,以健身为目标,将素质、技能、知识、能力等教育内容渗透到终身体育的意识中。
另外,在体育教学中,还要加强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对学生形成体育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应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丰富的知识、先进思想观念以及健康的精神面貌。大量的实践证明,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往往更能赢得学生的敬重、信服。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认识到终身体育锻炼的价值,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
2.结合具体实际灵活地调整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在高校体育教育思想中,终身体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终身体育”理念的影响下,学校体育的发展充满了活力,人的生命本身得到了改造。高校体育是实施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它对发展学生的体能、心理等基本素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能帮助学生最终实现终身受益的目的。发展到现在,学校体育已被视为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应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中之重,始终贯穿于体育教育过程之中,在对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进行培养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终身体育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体育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多样性思维能力。多样性思维是在个体处于复杂多样的环境下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单一思维和多样性思维的培养,经常对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思维训练。需要注意的是,思维训练要和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等结合起来进行。
4.不断完善和丰富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目前,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保证学生学到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由此与终身体育紧密衔接起来。
为了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高校体育课教学应进一步拓宽选修课的范围,可采取以下措施:
(1)适当开展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健美操等专项活动竞赛,并适当提高活动的趣味性。
(2)教授交际舞、保龄球、桥牌和溜冰等学生乐于接受的体育活动。
(3)适当增加哑铃操和腰腹肌训练等方面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基本体能素质。
(4)尽可能在课堂上安排耐久跑等锻炼内容,并视季节特点做出不同的安排。
(5)支持学生自行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和参与运动的意识。
(6)帮助学生建立体育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体育热点,让学生明白和熟悉各体育运动项目的竞赛方法和规则等。
5.加强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培养是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体育能力”就是在体育科学活动中,学生产生适应以及对自身学习行为进行心理调节的能力。因此,通过参与体育锻炼,能够形成参与身体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结合当前体育教育的特点及发展情况,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1)自觉锻炼能力。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已经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形成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
(2)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实现各方面的适应能力,提高运动锻炼的水平。
(3)自我评价、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能力。让学生对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及时调整运动计划。
6.加强体育硬件设施建设,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如果缺少了一定的体育场地、体育设备、体育设施,那么体育锻炼就无法得到顺利开展,所以高校要对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并对体育器材、体育场地配备的标准进行制订,从而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创造有利的条件。在高校中,要充分利用广播、校报、校刊、校园网等宣传工具,或定期开展体育知识讲座、运动比赛等来宣传体育健康的基本知识、国内外的体育赛事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在对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进行培养时,除了要将教学作为核心之外,还要对课外体育锻炼进行加强,这也是其中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能够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体育运动氛围,从而为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