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盘龙山隧道普夯技术保障地震后交通重建

盘龙山隧道普夯技术保障地震后交通重建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盘龙山隧道进口段堆积体以大粒径的碎石土为主,结合西部交通科研课题“映卧路堆积体上路基修筑技术研究”,通过室内试验,采用普夯对路基进行补强压实处理。该段普夯处理后,经过监测,达到预定效果,路基稳定性较好,沉降完全满足设计要求,目前已铺筑路面。

盘龙山隧道普夯技术保障地震后交通重建

1.普夯

普夯是采用起重能力较大的单缆或复缆起重设备,将一定刚度和质量的钢质夯锤提升到设定高度自然放下,利用机械动能对原有地面进行夯实加密,提高路基承载力并加强其抗变形能力。

其技术特点:利用所产生的强大冲击动能,在不破坏原土体结构的情况下,打破填土颗粒间的连接,破坏了原来的土体结构,改变了土体中各类孔隙的分布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含量;破坏了土体原来的疏松结构,改变了骨架颗粒间的连接方式,使土颗粒重新调整排列成致密结构。强夯后土颗粒间大部分是边接触和面接触,楔入镶嵌式的边、面接触凸出,土体密度随之增大。

2.应用实例

(1)基本情况。S303线映秀—卧龙公路盘龙山道进口,震后大量崩塌堆积体连绵重叠,掩埋公路、堵塞河流,公路的恢复重建首先考虑对大型崩塌堆积体进行绕避,但沟谷地形狭窄,与河道干扰大,很多路基仍不可避免地要在松散覆盖的堆积体上通过。地震形成的新近堆积体粒径大小不一、性质不均,在自身尚未沉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路基填筑,造成填筑路基本身的稳定性很难保证,且存在不均匀沉降等问题,将对后期公路营运安全造成影响。

盘龙山隧道进口段路基在大型地质崩塌堆积体上形成,堆积体以大粒径块石土为主,填方边坡最高逾20m。需要解决两方面隐患:一是路基自身稳定性;二是路基存在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同时外侧临河为巨石堆积,无法修建挡防工程,必须对路基进行补强处理。

(2)处理措施。盘龙山隧道进口段堆积体以大粒径的碎石土为主,结合西部交通科研课题“映卧路堆积体上路基修筑技术研究”,通过室内试验,采用普夯对路基进行补强压实处理。采用夯锤直径2m,夯锤重15t,夯点按正方形布置,夯击参数根据试验确定。

该段普夯处理后,经过监测,达到预定效果,路基稳定性较好,沉降完全满足设计要求,目前已铺筑路面。(www.daowen.com)

(3)技术要点。

1)起重机及重锤的选择。

2)夯击参数的选择。

3)应从路的中线处的夯点向两侧逐次的向外推进。

3.经验总结

在地震崩塌堆积体上填筑路基,对大粒径路段采用普夯对路基进行补强处理,保证路基稳定性和防止沉降,效果较好。对类似条件下的路基填筑,具有同样的适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