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地质概况及保障技术:汶川至马尔康段地震后交通生命线快速重建

地质概况及保障技术:汶川至马尔康段地震后交通生命线快速重建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道317线汶川至马尔康段公路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境内,途经汶川县、理县、马尔康3个行政区域。全年平均气温11.4℃,冬季平均气温-3℃左右,7月、8月两月平均气温15℃,极端最高气温35.6℃,极端最低气温-7.4℃。物理地质现象发育。路线经过区地震基本烈度由汶川至马尔康逐渐减弱,汶川、理县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马尔康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

地质概况及保障技术:汶川至马尔康段地震后交通生命线快速重建

国道317线汶川马尔康段公路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境内,途经汶川县、理县、马尔康3个行政区域。路线主要沿杂古脑河流域及梭磨河展布。

1.气象水文

工程区属川西高原气候,受西伯利亚西风气流、印度洋暖流和太平洋东南季风3个环流的影响,形成季风气候。因海拔高差悬殊,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具有山地立体型气候特征。5—6月、9—10月为雨季,7—8月形成伏旱。全年平均气温11.4℃,冬季平均气温-3℃左右,7月、8月两月平均气温15℃,极端最高气温35.6℃,极端最低气温-7.4℃。

路线涉及河流主要为岷江水系的杂谷脑河以及大渡河水系的梭磨河,杂谷挠流域多年平均流量为64.4m3/s,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844.8mm。历年最大洪峰流量最大值为489m3/s(1989年6月16日),历年最大洪峰流量的最小值为171m3/s(1965年7月15日)。

2.地形地貌

路线区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南东低。区内山岭海拔一般为3500~4000m,相对高差为1000~2000m,谷高坡陡,属侵蚀深切河谷及剥蚀侵蚀中高山区。沿河历史上多处崩塌堰塞成湖,湖积成宽谷。沿河两岸分布Ⅰ~Ⅴ级阶地堆积地貌。高程为3500~5000m高山地带近代冰蚀作用相对强烈,现今雪峰尚存,杂谷脑河及其支流为冰蚀谷。区内南北向的邛崃山脉是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其西为大渡河水系,东为岷江水系。杂谷脑河为岷江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鹧鸪山南麓,从西北向南流,河道平均坡降18.4‰,谷底宽度一般为40~120m。物理地质现象发育。沿梭磨河路段穿越高山峡谷区,河谷地带Ⅰ、Ⅱ级阶地分布,呈台地、缓坡及斜坡地形,局部路段岩土质边坡陡峻,多为陡崖。

3.地层岩性

公路沿线主要出露基岩及岩性为以下几种。

(1)志留系茂县群(Smx2、Smx3、Smx4、Smx5、Smx6):灰色绢云千枚岩、黑色炭质千枚岩与薄层结晶灰岩和砂岩

(2)泥盆系危关群(Dwg):黑灰色炭质千枚岩、灰色薄~中层石英岩、结晶灰岩。

(3)三叠系杂谷脑组上段(T2z2):中厚层变质砂岩夹板岩及少量千枚岩组成,总厚度为390~849m,与下伏菠茨沟组(T1b)地层整合接触。断续分布于线路沿线。

(4)三叠系上统侏倭组(T3zh):厚~中厚层变质砂岩与板岩(千枚岩)韵律互层,总厚682~1519m,与下伏的杂谷脑组整合相交。断续分布于线路沿线。

(5)三叠系新都桥组(T3x):板岩(千枚岩)夹变质砂岩,通常分布于向斜核部,厚度约为784m。断续分布于线路沿线。

(6)第四系松散堆积物零星分布于河谷、支沟及两岸谷坡中下部,主要由冲积()、洪积()、崩坡积()及人工填土()组成。

4.地质构造

路线经过区位于松潘甘孜褶皱系的巴颜喀拉冒地槽褶皱带内、南接后龙门山冒地槽褶皱带,北邻扬子准地台的摩天岭台隆,东靠龙门山台缘褶皱带。区内地层总体走向N10°~50°W,倾向南西或北东。

区域内构造形迹以紧密线状弧形褶皱为主,路线区大中型断裂构造发育较少,主要构造行迹为褶皱。区内主要包括马尔康北西向构造形迹群(Ⅰ)、族郎帚状构造形迹群(Ⅱ)及薛城S形构造形迹群(Ⅲ)。区内规模较大的断层有4条,其走向均顺褶皱构造线方向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属压扭性逆断层。小型断层区内常见。(www.daowen.com)

(1)马尔康北西向构造形迹群(Ⅰ):位于米亚罗断层以西,由一系列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的线状褶皱构成,褶皱群内部伴有数条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的压扭性断裂。

1)褶皱。本构造形迹群内有9条规模较大的一级线状褶曲,其间尚夹有31条规模较小,部分呈右行雁行排列的次级褶皱,具直线顺扭特点。

2)断裂。区内规模较大的断层有4条,其走向均顺褶皱构造线方向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属压扭性逆断层。小型断层区内常见,现将区内最主要的米亚罗断层描述如下。

米亚罗压扭性断层:分布于鹧鸪山垭口—大郎坝—米亚罗—夹壁一线,北端消失于马塘沟,南端延入“茂汶幅”境内,全长大于56km。十八拐沟以北,北段断层走向呈325°方向展布,断层倾向北东,倾角40°~45°。在鹧鸪山一带,沿断层带有较多的酸性侵入岩脉顺断层线分布。南段米亚罗—夹壁一带,断层走向向东偏转,呈310°方向展布,断面扭成向南西倾斜,倾角48°~52°。断层两侧平行于主断层面的次级断裂发育,两盘地层有三叠系杂谷脑组、侏倭组及新都桥组砂板岩,岩石甚为破碎,破碎带宽逾40~100m,由碎裂岩、角砾岩、糜棱岩组成。局部可见断层擦痕。上盘上升、下盘下降,拖拉褶皱发育,属压扭性逆断层。南段夹壁沟一带,断层斜切地层构造线,使两盘地层发生反扭错位,水平断距达3km。

(2)族郎帚状构造形迹群(Ⅱ)。理县米亚罗沟、夹壁公社及族郎、赤玛梁一带,由一系列向西凸出,向北东收敛,向南西撒开的线状褶皱组成。呈左行雁行排列,区内长约30km,并伴有少数微呈弧形分布的压扭性断裂构造,5个较大规模的褶皱分别为:①理县獐鹿场倒转复背斜;②小夹壁倒转向斜;③泸杆桥背斜;④加拉沟向斜;⑤古尔沟向斜。

(3)薛城S形构造形迹群(Ⅲ)。薛城S形构造形迹群的尾部,分布于理县梭罗沟一带。中段弧形转弯部分由一系列弧形线状褶皱和压扭性弧形断层组成。S形构造的尾部由数个呈南北凸出的弧形线状褶皱组成,其西段弧形弯曲度较大,呈40°方向展布,东段弧形弯曲度较小,呈285°方向展布。

5.新构造活动及地震

阶地发育特征表明,研究区的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大面积整体性、间歇性抬升为主。路线区及处于以水平运动为主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中,三向应力状态属潜在走滑型。

地震活动主要受东面的松潘—较场地震带、龙门山地震带以及西面的鲜水河地震带影响。历史及现今地震活动较弱,不具备强震的地震地质背景。

路线经过区地震基本烈度由汶川至马尔康逐渐减弱,汶川、理县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马尔康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

6.水文地质

工区地下水按赋存介质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即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对基层中的孔隙水。

区内地下水及河流水属低矿化度弱碱性淡水,对混凝土均不具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7.人类工程活动

研究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包括公路修建过程中边坡的开挖填筑及水库的蓄水、降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