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地震后交通生命线快速重建保障技术

地震后交通生命线快速重建保障技术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临如此大的道路损毁,道路抢通、保通及恢复重建遇到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和挑战。二是跨越岷江的彻底关大桥垮塌三孔共90m,桥墩和桥台完全毁损。汛期无法在岷江围堰修筑桥墩,短期内不能恢复该桥。

地震后交通生命线快速重建保障技术

面临如此大的道路损毁,道路抢通、保通及恢复重建遇到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和挑战。通往灾区的主要通道基本上都是山区公路,设计等级低、抗灾能力弱且灾区道路主要穿行于深山峡谷,许多地段一侧是陡峭岩壁,另一侧是万丈深渊,一旦损毁,抢修队伍根本无法及时进入施工现场,大型机械难以施展。

山体大面积垮塌,使每一个断道处都堆积了少则几千立方米、多则数万立方米的地震垮塌物。据国土资源部航拍初步测算,都江堰汶川沿线垮塌体达3.2亿m3,仅清理山体塌方,就相当于新修一条长300km的高速公路

(1)抢通中的主要难题。一是映秀岷江上游2km处(老虎嘴)近70万m3的山体滑坡,形成壅堵湖淹没公路近2km,淹没深度逾10m。壅堵体致使水流改变方向,顶冲下游公路,造成近500m公路全毁。二是跨越岷江的彻底关大桥垮塌三孔共90m,桥墩和桥台完全毁损。汛期无法在岷江围堰修筑桥墩,短期内不能恢复该桥。三是抢通工程量十分巨大。沿线滑坡体、崩塌体点多、线长、量大,滑坡体密度每公里达19处,多数滑坡体高度在700m以上。(www.daowen.com)

(2)保通中的主要难题。“5·12”汶川地震以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一次次袭击灾区道路,使千疮百孔的公路雪上加霜。

(3)恢复重建中的主要难题。灾区受损道路较多,原有道路破坏严重,抢通、保通时间受限;地震灾区余震不断,易引发新的次生灾害,抢通、保通道路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公路中因地震引起的结构物损坏的快速评估暂无相关规范;灾区道路的恢复与重建中桥梁的复位与加固技术、隧道的恢复技术、地质灾害的评价预防、支挡结构的加固处理等措施无可借鉴的工程实例及统一的技术标准;灾区道路重建的抗震技术与如何提高防灾能力需在实践中检验;汶川地震以后,灾区的地质环境需要很长的恢复时间,不良地质条件对于重建公路路线选择以及运营中维护、防护影响较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