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讲解最重要的步骤——对文章的每部分结构进行拆解和剖析。经过下面的步骤,再加以熟悉和重复,一定可以在考试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写出一篇出色的文章。
第一步:写标题
定标题对于很多新接触到论证有效性分析作文的同学来说比较困难。论证有效性分析作文跟一般的议论文不同,所以不能用普通论述文的标题。论证有效性分析是对材料的论证方式提出质疑的文章,可采用下列方法写标题。
1“后吗”式
这种形式是在材料中的总结论后面加上“吗”字(注: “吗”字后可不加“?”),这样表达直观,简单易行。如:
政府真的不用干预生产过剩吗(2015年1月管理类考题)
有了制衡与监督企业就能成功吗(2014年1月管理类考题)
人类真的不必干涉自然吗(2012年1月管理类考题)
如此真的可以赚钱吗(2011年1月管理类考题)
洋快餐真的能成为饮食行业霸主吗(2005年10月管理类考题)
2质疑式
即质疑性语言加上对材料概括的语句。如:
大学生就业不难,值得商榷(2016年1月管理类考题)一段不严谨的股票投资论(2011年1月管理类考题)
如此治理城市病,未必有效(2011年经济类考题)
值得商榷的洋快餐前景预测(2005年10月管理类考题)
3万能式
在考试时,如果在读完材料后动笔写的时候依然没有想到合适的标题,建议考虑使用万能标题,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避免忘记写标题被扣分。
下面提供一些万能标题作为参考,考生可根据材料酌情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标题。
①一篇有缺陷的论证
②失之偏颇的论证
③充满漏洞的论证
④站不住脚的论证
⑤值得商榷的论证
⑥一份经不起推敲的报告
⑦似是而非的论证
⑧推理不能成立
⑨且慢草率下结论
⑩不充分的论证
第二步:写开头
开头段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指出题干所讨论的基本内容;
②指出其论证过程;
③陈述其结论、观点;
④明确指出其论证、观点是不合适的,以引出正文。
但这四部分内容一定要简明扼要、高度概括,切不可过多提及题干中的具体内容。篇幅上四部分内容结合在一起一般不要超过60字,也就是考卷稿纸上2~3行。
写作模板
1.上述论证通过________,得出________的结论。然而,该论证过程是值得商榷的。
2.论证者得出结论,认为________。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________。然而,这一论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3.论证者通过一系列论证得出结论,认为________。然而,该论证还有待研究。
4.上述材料认为________,这一结论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________。不难看出,这一论证并非无懈可击,因为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5.上述论证通过一系列分析,试图论证________。但是,该论证在论证方法、推理过程中都存在不妥之处,分析如下。
6.上述论证通过草率的分析,便得出________结论。该论证是不足信的,存在以下问题。
真题写作示范
1.材料通过对“有了制衡与监督”的分析,得出“企业就能成功”的结论。然而,该论证过程是值得商榷的。(2014年1月管理类真题)
2.论证者通过一系列论证得出结论,认为“大学生就业并不困难”。然而,该论证还有待研究。(2016年1月管理类真题)
3.上述论证通过系列分析,试图论证“洋快餐一定会成为中国饮食行业的霸主”。但是,该论证在论证方法、推理过程中都存在不妥之处,分析如下。(2005年10月管理类真题)
第三步:写正文
正文写作是论证有效性分析作文的核心部分,一般需要从材料中明确指出漏洞所在,讲清逻辑漏洞原因,然后选择出4~5个有逻辑缺陷的点写作,每个点作为一个独立的段落。写作应按照错误出现的先后顺序,这样既有利于写作时思维的连续,也方便阅卷老师的阅读和批改。
写作模板
提供该模板主要是希望考生能够多样组合,避免正文写作时行文样式过于单调。同时希望考生不要照搬模板,而是根据上面的示范,组合修改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模板,这样上考场就会轻松得多。
某同学的正文第一段在前面选择了1,后面选择3,则组成了如下结构模板:
论证者由________可能不能推出________的结论。因为,________,显而易见,论证者没有提供足够的论据和合理的推理得出其结论。
真题写作示范
论证者由某事某物有用可能不能推出该事物就一定是科学的结论。因为,事物有用并不是判断其是否属于科学的标准。比如空气对人类有用,但空气不是科学;阳光对人类有用,但阳光也不是科学。显而易见,论述者没有提供足够的依据和合理的推理得出其结论。(2008年1月管理类真题)
总之,正文段落的写作是核心部分。在进行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时,大部分同学写出来的文章都有点类似,虽然无须担心文体太类似而被扣分,但是能够展现具有变化的一面更容易获得高分。因此建议每一段的描述形式最好不要相同,一篇文章中分别论述几个问题时尽量不要使用同一个模板或同一种表达。
同学们在熟练掌握了以上模板以后,根据结构的形式和语言,可以构造出只属于个人的模板。经过思考和整合,调整句式,酝酿“引+评+析”,你将会在紧张的考试中如行云流水一般写出带有自己风格的文章。
第四步:写结尾
结尾作为文章的最后收尾,必不可少,而且也丝毫不能马虎。结尾以简单为宗旨,通常一句话即可,只需要对整篇文章做一个高度概括。
写作模板
1.
2.综上所述,上述论证是欠妥当的,无法得出________的结论,其还需进一步完善。
3.综上所述,该论证认为________,但论据无法有效推出________的结论,该论证还需进一步完善。
4.综上可知,论证者忽视________,片面地认为________,所以,这个所谓的________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真题写作示范
总之,上述论证是欠妥当的,无法得出“大学生就业并不难”的结论,其还需进一步完善。(2016年1月管理类真题)
精点习题006
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
甲:乙方认为吸收了外来文化,中国人就失去了民族底蕴,在座的各位多少人西装革履,就都失去了民族底蕴了吗?
乙:甲方要外来文化,但是我们更要自主独立。我请问对方辩友,如果外来文化是要毁灭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主和独立的基础,你要不要?
甲:对方辩友说得好,为什么要外来文化呢?正是因为它对于我们民族文化利大于弊啊!
乙:对方辩友,你搞错了。纵观历史,文化在推行的过程中往往是强制的,甚至是敌对的。对方辩友,你的利又在何处?
甲:我终于看清楚对方辩友的逻辑了,对方辩友说人不需要吃饭,因为如果你把世界上所有的粮食都吃下去了或者你用鼻子吃饭,那就必定是有弊无利了。
乙:接受外来文化果然就如你所说的是一顿美餐吗?你们怎么能对当今世界频繁的文化冲突视而不见呢。比如说吧,我们中国人讲究“一日夫妻百日恩”。外国人讲究什么呢?“露水夫妻一夜情”啊。如果引进这样的文化,中国的离婚率能不上升吗?
甲:要谈外来文化,还是让我们来看看离我们最近的日本的文化。日本文化中的汉字汉音、书道茶道,哪一个不是从中国文化演进的?到现在,到底有没有日本民族的特色?更不要说片假名和平假名了。
乙:外来文化果然就是十全十美吗?想想看,中国人讲究“远亲不如近邻”,而外国文化一来呢?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东一道铁门,西一道铁门,探亲搞得像探监一样。
论证结构分析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在座的一些人西装革履并没有失去民族底蕴→外来文化利大于弊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在座的人西装革履并没有失去民族底蕴未必能说明外来文化利大于弊。“在座的一些人”是否就能代表全部中国人?“西装革履”也只是文化符号之一,这里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②?→结论。略。
③前提→?。即便民族文化并没有因为穿西装而丧失或有任何的减弱,但是,这样的推理只能说明外来文化对我们民族文化没有什么坏处,也即“无弊”,但并不代表着有“利”。
论证二:外来文化毁灭民族文化的自主和独立的基础→外来文化弊大于利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关系不仅只有对立,也有相互促进的双赢关系。乙方只看到了一种极端而且少见的斗争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弊大于利”,这显然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②?→结论。略。
③前提→?。即使外来文化毁灭民族文化的自主和独立的基础,但如果民族文化因此更加被珍惜,被更广泛地传播到全世界,以更加多变的形式被创作和推广,那么可能外来文化并非弊大于利。
论证三:文化在推行过程中往往是强制的→外来文化弊大于利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该论证的缺陷是混淆了“文化推行或传播的方式”与“文化本身”。文化推行的方式是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文化本身是否有利没有直接的关系。推行过程中往往是强制的说明文化的传播方式存在弊端,但不能说明文化本身是存在弊端的,二者不能等同。
②?→结论。略。
③前提→?。略。
论证四:外来文化导致离婚率上升→外来文化弊大于利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外来文化让离婚率上升和文化本身的利与弊无关。可能外来文化让人们思想更开放自由,有更多自我的选择机会,这些影响本质是好的,离婚率上升只是由此衍生而来的人的主观行为,和文化利弊无关。
②?→结论。略。
③前提→?。婚姻观念只是文化观念的一个方面,就算这个方面有冲突,也不能因此就说明各种不同的文化在总体上或本质上就是冲突的。除了婚姻观念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而这些观念很可能在各个民族文化中还有很多共通的东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可能利还是大于弊的。
论证五:日本吸收中国文化后仍具民族特色→外来文化利大于弊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日本文化保持日本民族的特色,并非就意味着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是利大于弊的,因为有“特色”并不等于有“好处”。就算中国文化对日本民族的文化发展是利大于弊的,也不能因此就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认为所有的外来文化对任何别的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利大于弊的。
②?→结论。略。
③前提→?。略。
论证六:吸收外来文化,邻里关系疏远→外来文化弊大于利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略。
②?→结论。邻里关系变得疏远可能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例如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快,越来越多的人住进城市的高楼大厦,而非过去门对门的四合院等。由于住房的原因导致现代人见面的机会较少,才使得邻里关系变得疏远,并非是因为外来文化,那么由此得出外来文化弊大于利有欠妥当。
③前提→?。略。
参考范文
失之偏颇的外来文化利弊之辩
针对“外来文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论题,论证者展开系列论证,然而其论证有效性存在以下问题。
“在座的各位多少人西装革履”而没有失去民族底蕴并不意味着“外来文化利大于弊”。“在座的一些人”是否就能代表全部中国人?“西装革履”也只是文化符号之一,这里显然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即便民族文化并没有因为穿西装而丧失或有任何的减弱,但是,这样的推理只能说明外来文化对我们民族文化没有什么坏处,也即“无弊”。但是,“利”究竟在何处以及“利”是否大于弊并无涉及。
外来文化“毁灭民族文化的自主和独立的基础”并不能说明“外来文化弊大于利”。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关系不仅只有对立,也有相互促进的双赢关系。乙方只看到了一种极端而且少见的斗争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弊大于利”,这显然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文化在推行过程中往往是强制的”也无法作为“外来文化弊大于利”的有力证据。该论证混淆了“文化推行的方式”与“文化本身”。“文化推行的方式”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与“文化”本身是否有利没有直接的关系。正如“应试教育”存在弊端,只能说明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存在问题,但不能否认“教育”的意义,即教育之利。
外来文化导致“离婚率上升”不代表“外来文化弊大于利”。婚姻观念只是文化观念的一个方面,就算这个方面存在弊端,也不能说明整个外来文化在总体上或本质上就是弊大于利的。除了婚姻观念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而这些观念很可能在多层次多角度上促进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
总之,上述论证是不足信的,有待进一步完善。
巩固练习题
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思考题4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曝光的企业丑闻数量却比发展中国家多得多,这充分说明经济的发展不一定带来道德的进步。企业作为社会财富最重要的创造者之一,也应该为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做出积极的贡献。
如果因为丑闻迭出而导致社会道德风气败坏,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企业这种组织的存在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当公司的高管们坐着商务飞机在全球遨游时,股东们根本无从知晓管理层是否在滥用自己的权力。媒体上频频出现的企业丑闻也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是否该给大公司高管们支付那么高的报酬。
企业高管拿高薪是因为他们的决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公司业绩下滑甚至亏损时,他们却不必支付罚金。正是这种无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公司高管们朝着错误的方向越滑越远。因此,只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杜绝企业丑闻的发生。
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思考题5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有目标地朝着光亮拼命扑腾的蜜蜂最终衰竭而死,而无目的地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是什么葬送了蜜蜂?是它对既定方向的执着,是它对趋光习性这一规则的遵循。
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营环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在高科技企业,哪怕只预测几个月后的技术趋势都是件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就像蜜蜂或苍蝇一样,企业经常面临一个像玻璃瓶那样的不可思议的环境。蜜蜂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思考题6科学家在一个孤岛上的猴群中做了一个实验,将一种新口味的糖让猴群中地位最低的猴子品尝,等它认可后再让猴群其他成员品尝,花了大约20天,整个猴群才接受了这种糖。将另一种新口味的糖让猴群中地位最高的猴王品尝,等它认可后再让猴群其他成员品尝,两天之内,整个猴群就都接受了该种糖。看来,猴群中存在着权威,而权威对于新鲜事物的态度直接影响群体接受新鲜事物的进程。
市场营销也是如此。如果希望推动人们接受某种新商品,应当首先影响引领时尚的文体明星。如果位于时尚高端的消费者对于某种新商品不接受,该商品一定会遭遇失败。
这个实验对于企业组织的变革也有指导意义。如果希望变革能够迅速取得成功,应该自上而下展开,这样做遭遇的阻力较小,容易得到组织成员的支持。当然,猴群乐于接受糖这种好吃的东西。如果给猴王品尝苦涩的黄连,即使猴王希望其他猴子接受,猴群也不会干。因此,如果组织变革使某些组织成员吃尽苦头,组织领导者再努力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思考题7有人提出,应当把“孝”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标准,理由是,一个没有孝心、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能忠诚地为国家和社会尽职尽责呢?我不赞同这种观点。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我们的思想意识怎么能停留在封建时代呢?选拔官员要考查其“德、勤、能、绩”,我赞同应当把“德”作为首要标准。然而,对一个官员来说最重要的是公德而不是私德。“孝”只是一种私德而已。选拔和评价官员,偏重私德而忽视公德,显然是舍本逐末。什么是公德?一言以蔽之,就是忠于职守,在封建社会是忠于君主,现在则是忠于国家。自古道“忠孝难以两全”。岳飞抗击金兵,常年征战沙场,未能在母亲膝下尽孝,却成了千古传颂的英雄。反观《二十四孝》里的那些孝子,有哪个成就了名垂青史的功业?孔繁森撇下老母,远离家乡,公而忘私,殉职边疆,显然未尽孝道,但你能指责他是个不合格的官员吗?俗话说“人无完人”,如果在选拔官员中拘泥于小节而不能注意大局,就会把许多胸怀鸿鹄之志的精英拒之门外,而让那些守望燕雀小巢的庸才占据领导岗位。
分析下述论证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论证的论据是否成立并支持结论,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
思考题8甲:有人以中医不为西方人普遍接受为由,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我不赞同。西方人普遍不能接受中医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乙:西医是以科学研究为根据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因此,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的发展不受民族或文化因素的影响。把中医的科学地位归咎于西方科学界不认可中国文化,是荒唐的。
甲:“科学没有国界”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谬误。如果科学真的没有国界,为什么外国制药公司会诉讼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呢?
乙:从科学角度讲,现代医学以生物学为基础,而生物学建立在物理、化学等学科基础之上。中医不以这些学科为基础,因此它与科学不兼容,只能说是伪科学。
甲:中医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治好了很多人,怎么能说它是伪科学呢?人们为什么崇尚科学,是因为科学对人类有用。既然中医对人类有用,凭什么说它不是科学?西医自然有长于中医的地方,中医也有长于西医之处。中医体现了对人体完整系统的把握,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就是西医所欠缺的。
乙:我去医院看西医,人家用现代科技手段从头到脚给我检查一遍,怎么没有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呢?中医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的时候,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左右,现代中国人平均寿命在70岁左右,完全拜现代医学之赐。
分析下列论证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述。
思考题9在全球9家航空公司的140份订单得到确认后,世界最大的民用飞机制造商之一——空中客车公司2005年10月6日宣布,将在全球正式启动其全新的A350远程客机项目。中国、俄罗斯等国作为合作伙伴,也被邀请参与A350飞机的研发与生产过程,其中,中国将承担A350飞机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
这意味着未来空中客车公司每销售100架A350飞机,就将有5架由中国制造。这表明中国经过多年艰苦的努力,民用飞机研发与制造能力得到了系统的提升,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这也标志着中国已经可以在航空器设计与制造领域参与全球竞争,并占有一席之地。
由此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参与国际合作将带来双赢的结果,这也是提高我国技术水平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分析下列论证中存在的缺陷与漏洞,选择若干要点,对该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述。
思考题10“勤俭节约”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也是近百年流传下来的革命传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国家百废待兴,就是靠全国人民发扬勤俭持家、勤俭建国的艰苦奋斗精神,才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打下了工业化的基础。
时代车轮开进了21世纪,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实现了全面开放。与50年前相比,我们面对的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形势在变,任务在变,人的观念也要适应这种变化,也要与时俱进。比如,“勤俭节约”的观念就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
我们可以从个人、家庭、国家三个层面对“勤俭节约”的观念进行分析。
先从个人的角度谈起。一个人如果过分强调勤俭节约,就会过度关注“节流”,而不重视“开源”。“开源”就是要动脑筋、花气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能力合法赚钱。个人的财富不是省出来的,只靠节省,财富的积累是有限的;靠开源,财富才能滚滚而来。试想,比尔·盖茨的财富是省出来的吗?
再从家庭的角度分析。一个家庭如果过分强调勤俭节约,也就是秉持“勤俭持家”,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是应该的,因为他们已经不能出去挣钱了。但对于尚在工作年龄的人,尤其是青年人,提倡勤俭持家有害无益。为了家庭的长远利益,缺钱的时候还可以去借钱,去抵押贷款。为了勤俭持家,能上的学不上,学费是省了,可孩子的前途就耽误了。即使是学费之外的学习费用,也不能一切节俭。试想,如果郎朗的家长当年不买钢琴,能有现在的国际钢琴大师郎朗吗?
最后从国家的角度审视,提倡“勤俭节约”弊远大于利。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演变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至今还没有完全走出低谷。2008年之前,中国的高速发展主要靠出口与投资带动。而今,发达国家一个个囊中羞涩,减少进口,甚至还要“再工业化”,把已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再招回去,而且时常祭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中国经济已经不能靠出口拉动了。怎么办?投资率已经过高了,只能依靠内需。
如何刺激内需呢?如果每个个人、家庭都秉持勤俭节约的古训,内需绝对是刺激不起来的,也就依靠不上了,结果是只能单靠投资拉动,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要刺激内需,必须首先揭示“勤俭节约”之弊端,树立“能挣敢花”之观念。
只要在法律的约束之下,提倡“能挣”就是提倡“奋斗”,就会给经济带来活力,就不会产生许多“啃老族”,也不会产生许多依赖救济的人,就会激励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国家的经济可以发展,科技也可以上去。提倡敢花就是鼓励消费,就能促进货币和物资流通,就不会产生大量的产品积压,从而也能解决许多企业员工的就业问题,使他们得到挣钱的机会,并进一步增加消费。试想,如果大家挣了钱,都不舍得花,会有多少人因此而下岗失业啊?本来以为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结果反而是损害了他人。就在你为提倡节约每一度电而津津乐道的时候,有多少煤矿和电厂的工人因为领不到工资在流泪。
综上所述,“勤俭节约”作为一种传统已经过时了。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如果继续秉持“勤俭节约”的理念,对个人、对家庭,特别是对国家,都是弊大于利,甚至有害无利的。
巩固练习题精点解析
思考题4
论证结构分析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美国企业丑闻数量多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一定带来道德的进步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即使美国企业丑闻数量多于发展中国家,但是美国只是众发达国家中的一个,不代表其他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因此无法得出经济发展不一定带来道德进步的结论,该论证有以偏概全之嫌。
②?→结论。略。
③前提→?。美国比发展中国家曝光的企业丑闻数量多得多,并不必然意味着其实际企业丑闻的数量比发展中国家更多。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不同的媒体曝光度或自由度造成的,也可能与其文化背景相关。因此,也就无法由此推断出“经济发展不一定带来道德的进步”的结论。
论证二:企业丑闻迭出导致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企业的存在对整个社会没有意义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略。
②?→结论。略。
③前提→?。媒体上丑闻迭出,并不必然导致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即使如此,也不能否定企业组织存在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若企业在经营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研发创新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对于社会的利远远大于弊,那么企业的存在对于整个社会就还是有意义的。
论证三:高管坐飞机在全球遨游→股东不知管理层是否在滥用权力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公司的高管们坐着商务飞机在全球遨游”与“管理层是否在滥用自己的权力”缺乏因果关系。论述中将这两个事件以某种方式联结,暗示其因果关系,这是牵强附会。
②?→结论。略。
③前提→?。现代企业管控高管的手段多种多样,若高管坐飞机在全球遨游时,股东派专人监督,或通过互联网、GPS等科技进行跟踪管理,那么股东可能知晓管理层是否在滥用权力。
论证四:频频出现企业丑闻→不应支付大公司高管高额薪酬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媒体上出现的丑闻公司并不一定是大公司,即使是大公司,也可能只占大公司总体很小的一部分。况且,出现丑闻的原因可能非常复杂。因此,将丑闻与支付给大公司高管的报酬联系到一起,在推理上并不成立。
②?→结论。略。
③前提→?。即使频频出现企业丑闻,若丑闻是底层员工的工作失误导致的,而高管们好好发挥了自己的能力,妥善地处理了丑闻事件,将可能造成的不好影响降到最低,那么高管还是应该享受到高额薪酬的。
论证五:企业高管拿高薪是因其决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公司业绩下滑甚至亏损时,他们应支付罚金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略。
②?→结论。企业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习惯的转变、公司治理结构的缺失等,而公司高管的错误决策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仅凭它就让高管支付罚金是不具有说服力的。
③前提→?。企业运营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而高管的决策只是要素之一,还有不可控制的外在因素,如经济危机等。若企业的业绩下滑是由于经济危机或者竞争对手比较强劲等原因导致,那么高管就不必为业绩下滑“买单”。
论证六:公司业绩下滑其高管不必支付罚金→无效的激励机制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即使公司高管的错误决策造成业绩下滑,也不一定必须支付罚金,否则公司高管就成了企业风险的实际承担者,这就将职业经理人的角色与股东的角色混为一谈了。因此不能推断出这是一种“无效的激励机制”的结论。
②?→结论。略。
③前提→?。略。
论证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杜绝企业丑闻的发生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略。
②?→结论。略。
③前提→?。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未必能杜绝企业丑闻的发生。想要杜绝企业丑闻的发生,还可以从加强政府监管、提高惩罚力度、增强社会舆论等方面入手,并非一定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考生注意:在分析材料过程中,遇到类似“只有Q,才P”的条件关系时,在逻辑上,通常按形式推理,即Q是结论,P是前提;但是在写作上,我们可以根据其意思按照因果关系进行调整分析,即Q作为前提是因,P作为结论是果。主要分析思路按照因果关系分析。
学员习文借鉴
如此论证,失之偏颇
上述论证通过一系列分析,试图论证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企业道德的缺失。但是,该论证在论证方法、推理过程中都存在不妥之处,分析如下。
“美国企业丑闻数量多于发展中国家”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不一定带来道德的进步”。美国企业丑闻数量多于发展中国家,有可能是因为美国媒体更加透明而导致的,而发展中国家或许有更多的企业丑闻但没被曝光,此外还有可能是因为美国的企业数目众多,因此出现问题的企业也就相应地多于发展中国家。
企业“丑闻迭出导致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并不意味着企业“对整个社会没有意义”。企业有好坏之分,不能由部分企业有丑闻就推出企业的存在对整个社会没有意义,因为还有一些道德高尚、有诚信的企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更何况企业的主要作用是财富的积累。
不能仅凭“频频出现企业丑闻”而“怀疑是否应支付大公司高管高额薪酬”。材料中并没有说明频频出现丑闻的企业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如果出现丑闻的企业均是小公司,则与大公司的高管毫不相干。若大公司高管表现优秀,工作能力强,为公司做出了很大贡献,则支付给大公司高管高额薪酬是毋庸置疑的。
“高管坐飞机在全球遨游”与“股东不知管理层是否在滥用权力”并没有足够的相关性。高管坐飞机可能是正常的商务往来。而且对此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控制,通过制定预算、实行财务审批、进行财务监督等方式,可以对高管进行一定的控制与监督,因此股东可以知晓管理层是否在滥用职权。
总之,论证者的论证存在诸多漏洞,得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
思考题5
论证结构分析
(续表)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蜜蜂与苍蝇实验→企业经营行为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蜜蜂与苍蝇实验只是特定环境下的一个生物行为实验,不能简单地将生物行为类推到企业行为,更不能把生物行为实验的结果一般化为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普遍性原则。
②?→结论。略。
③前提→?。略。
论证二:经营环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预测几个月后的技术趋势都是徒劳之举(www.daowen.com)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略。
②?→结论。略。
③前提→?。环境具有不确定性,不意味着技术趋势不可预测,更不能说明进行预测是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实际上,对未来的预测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可预测时间的长短也不能作为否定预测必要性的根据。
论证三:蜜蜂和苍蝇的实验环境→企业的经营环境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试验中“蜜蜂和苍蝇所处的玻璃瓶”不能简单类比到“企业面临的环境”。实验中的“玻璃瓶”是由实验者控制的,并且只有“光的方向”这一可变因素;而“企业面临的环境”错综复杂,影响它的方面有很多。
②?→结论。略。
③前提→?。略。
论证四:蜜蜂与苍蝇实验→不是朝着既定方向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略。
②?→结论。略。
③前提→?。虽然企业用随机试错的方法可能取得成功,但企业理性决策成功的概率要远远大于随机试错成功的概率。不能用小概率的随机试错成功的特例否定理性决策。在具有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方向,但方向的调整需要理性分析而不是随机试错,更不能否认企业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
论证五:蜜蜂与苍蝇实验→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不能对规则的遵循和对规则的突破做绝对化区别。事实上,对规则的突破不意味着不遵循任何规则,而意味着突破或修改旧规则,创建并遵循新规则。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不能机械地遵循规则,这个正确的观点被偷换为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不遵循任何规则。
②?→结论。略。
③前提→?。略。
论证六:蜜蜂与苍蝇实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和有序的衰亡并不是两种仅有的选择。除此之外,还有有序的行动和混乱的衰亡。显然,该论证存在“非黑即白”的逻辑错误。没有理由因为反对有序的衰亡而提倡混乱的行动。
②?→结论。略。
③前提→?。略。
学员习文借鉴
蜜蜂和苍蝇实验应用的质疑
上述论证通过一系列分析,试图论证“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但是,该论证在论证方法、推理过程中都存在不妥之处,分析如下。
“环境具有不确定性”不意味着“技术趋势不可预测”,更不能说明进行预测是“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实际上,对未来的预测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可预测时间的长短也不能作为否定预测必要性的根据。
“蜜蜂和苍蝇所处的玻璃瓶环境”与“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具有可比性。玻璃瓶是静态的,其中的因素较为固定,而企业的经营环境是动态的,各种要素变化纷繁复杂。既然所处的环境不同,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也应该不同,因此论述者将实验总结出的方法运用于企业中是欠妥当的。
由“蜜蜂与苍蝇”实验的结果未必能得出企业经营“不是朝着既定方向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在具有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方向,但方向的调整需要理性分析而不是随机试错。虽然企业用随机试错的方法可能取得成功,但理性决策成功的概率更大。因此企业经营不能用随机试错的成功,而否定朝着既定方向执着努力。
“蜜蜂与苍蝇”实验的结果不必然得出企业“不应对规则遵循而是对规则突破”。规则的遵循与规则的突破并不是矛盾关系。企业既可以遵循规则也可以突破规则。企业若想成功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然而也离不开对某些规则的突破。以柯达胶卷为例,当走进数字化时代后,柯达长期依赖相对落后的传统胶片,管理层偏向保守,最终破产。
由“蜜蜂与苍蝇”实验的结果并不足以得出“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要好得多”。因为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和有序的衰亡并不是两种仅有的选择。除此之外,还有有序的行动和混乱的衰亡。显然,该论证存在“非黑即白”的逻辑错误。没有理由因为反对有序的衰亡而提倡混乱的行动。
综上所述,要想证明其合理性,还需进一步论证。
思考题6
论证结构分析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猴群实验→猴群中存在权威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决定猴群接受新口味的糖的因素可能有两个:一是猴子的地位的高低,二是糖的口味的差异。实验的变量并不单一。猴王品尝后认可的糖被猴群快速接受,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口味更好。仅仅归因到权威,存在归因偏差。
②?→结论。略。
③前提→?。略。
论证二:猴群实验→市场营销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从猴群实验推广到市场营销,明显类比不当。猴群实验的结果只是猴子简单的生物行为,而市场营销是人类的高级活动,受到顾客、渠道、产品定位、消费者习惯等多种复杂多变的因素的影响。
②?→结论。略。
③前提→?。略。
论证三:首先影响引领时尚的文体明星→推动人们接受某种新商品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略。
②?→结论。略。
③前提→?。因为产品定位各有不同。比如化肥的消费群体是农民,农民可能连明星都不认识,这时影响引领时尚的文体明星,就没有什么价值,又谈何推动人们接受新商品呢?
论证四:位于时尚高端的消费者对于某种新商品不接受→商品一定会遭遇失败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略。
②?→结论。商品的失败是由多重原因共同导致的,除了位于时尚高端的消费者不接受商品这一“外因”外,可能还有其他“内因”。如商品的包装不够吸引人,商品本身质量不好,售后服务不好等。
③前提→?。“位于时尚高端的消费者不接受”可能是该商品没有满足这一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但一个群体不接受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消费者都不接受该商品,有可能它更受低端消费者的喜爱,若该商品本身定位就是低端人群,则该商品未必会失败。
论证五:猴群实验→企业组织的变革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从猴群实验推广到企业改革,属于不当类比。猴群属于简单的动物行为,而企业是复杂的社会行为。要猴群接受一种新口味的糖,并不会带来利益、权利冲突等变革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其带来的不确定性。
②?→结论。略。
③前提→?。略。
论证六:自上而下展开变革→遭遇的阻力较小,容易得到组织成员的支持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略。
②?→结论。变革时想要阻力小,得到组织成员支持,在自上而下展开方式的基础上,还需变革本身是好的、维护了成员们的切身利益等条件,仅仅提到变革方式是不充分的。
③前提→?。自上而下的变革并不一定能够减少阻力,得到群众支持。因为如果在变革过程中上层领导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了大多数下层员工的利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遇到的阻力会比较大,且不容易得到组织成员的支持。
论证七:组织变革使某些组织成员吃尽苦头→组织领导者再努力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略。
②?→结论。略。
③前提→?。在组织变革过程中,某些组织成员的利益受到影响,甚至吃尽苦头,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他们不是大多数成员或者是关键成员,事后组织对吃苦头的成员有补偿措施,那么变革可能不会“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学员习文借鉴
猴群实验结果应用的质疑
论证者把猴群实验的结果类推到“市场营销”和“企业组织变革”中。显然,该论证过程是值得商榷的。
“猴群实验”不能简单类比到“市场营销”。猴群实验的结果只是来自猴子简单的生物行为,而市场营销是人类的高级活动,受到顾客、渠道、产品定位、消费者习惯等多种复杂多变的因素的影响。
“引领时尚的文体明星”未必可以“推动人们接受新产品”。影响新产品是否能被接受的因素很多,文体明星只是推广渠道中的一种,还需看新产品的价格、质量等。并且文体明星帮助产品进行宣传,有时可能会有反作用。例如让不会说外语的文体明星推广英语学习资料,不仅对销量无益,还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位于时尚高端的消费者对某产品的接受程度”与“该产品成功与否”并无必然联系。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目标受众,有时候高端消费者的不接受未必说明产品是不成功的。例如某有机肥料,只要农民相信其效果,积极购买,就是成功了。那么高端消费者接不接受又有什么影响呢?
变革“自上而下开展”未必会“阻力小”从而“获得组织成员支持迅速成功”。几乎所有的变革都会面临阻力,这些阻力大多数时候与变革的内容有关而非变革的发起者。自上而下开展的变革有时候可能更难执行。例如不了解基层工作的空降主管盲目推进减薪的变革,很容易招致下属的反感甚至罢工。
“组织变革”损害到部分人的利益使他们“吃尽苦头”未必说明变革一定“以失败告终”。很可能企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即使在变革中使一些人吃尽苦头但这些人仍愿意为了组织目标而努力,为集体利益而宁愿牺牲个人利益,那么这样的变革很可能就是成功的。
综上所述,上述论证是欠妥当的,无法得出“猴群实验的结果可以应用到市场营销和企业组织变革中”的结论,其还需进一步完善。
思考题7
论证结构分析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把“孝”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标准→思想意识停留在封建时代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略。
②?→结论。略。
③前提→?。“孝”不是封建时代独有的行为规范,“主张‘孝’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标准”,也不能作为思想意识停留在“封建时代”的依据。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孝、善、勤俭节约等,不仅是封建时代有,现代也该有,所以并非是思想停留在封建时代。
论证二:把“孝”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标准→偏重私德而忽视公德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略。
②?→结论。略。
③前提→?。主张“应当把‘孝’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标准”,不意味着“偏重私德而忽视公德”。把私德作为选拔官员的“一个”标准,并不排斥把公德作为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标准。若在把“孝”作为一项标准的同时,还有更重要的公德标准,那么在选拔官员时私德和公德是并重的。
论证三:《二十四孝》里的那些孝子→没有成就名垂青史的功业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二十四孝》里孝子的孝行是众人皆知的,反问“有哪个成就了名垂青史的功业”,是将把“孝”作为选拔干部的“必要条件”歪曲为“充分条件”,是“条件关系”的误用。
②?→结论。略。③前提→?。略。
论证四:岳飞(孔繁森)未在母亲膝下尽孝→不孝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孝”不仅指“孝行”,也指“孝心”。岳飞因征战沙场、孔繁森因工作远离家乡未能在母亲膝下尽孝,不等于没有“孝心”,也不等于“不孝”。质问“你能指责他是个不合格的官员吗”,该论证不当假设了“没有孝行”就是“不孝”。
②?→结论。略。
③前提→?。孝的表现形式很多,即使岳飞(孔繁森)并没有在父母膝下尽孝,但他们可能心怀父母,让妻子、孩子代替自己照顾父母,或者他们远离家乡精忠报国正是父母的期盼,这难道不孝吗?比如:古时花木兰替父从军,虽未在膝下尽孝,但能说她不孝吗?
论证五:把“孝”作为选拔标准→鸿鹄之志的精英被拒之门外,守望燕雀小巢的庸才占据领导地位。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论证背后隐含一个假设:“怀鸿鹄之志的精英”往往不孝或者不屑于孝;而守望燕雀小巢的庸才有孝心、尽孝道。将“孝”与胸怀大志的精英相对应,将没有抱负的庸才与“孝”之间建立起必然联系,这是没有根据的。
②?→结论。略。
③前提→?。若有的精英是孝的,有的庸才是不孝的,即使把“孝”作为选拔标准,鸿鹄之志的精英可能被重用,守望燕雀小巢的庸才也可能被淘汰。那么,庸才就不会占据领导地位。
学员习文借鉴
如此论证,有待商榷
上述论证通过一系列分析,试图论证“孝”是选拔官员的一项标准。但是,该论证在论证方法、推理过程中都存在不妥之处,分析如下。
“孝”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标准并不代表思想意识停留在“封建时代”。 “孝”不是“封建时代”独有的特征,没有依据表明只有“封建时代”的人们会尽孝心、行孝道,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许多人奉行“孝”的宗旨。既然如此,又怎能把“孝”直接与“封建时代”对号入座?
选拔和评价官员时将“孝”作为其中的“一项”标准并不意味着“偏重私德忽视公德”。“公德”和“私德”并不是对立存在的。且不说“公德”和“孝”可以同时作为评价官员的标准,就是把“私德”作为选拔官员的“一个”标准,也并不排斥把“公德”作为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标准。所以由“孝”这一标准的存在不能得出“忽视公德”的结论。
“忠于职守”不等同于“忠于君主”“忠于国家”。“职守”与“君主”“国家”是不同的概念,“职守”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指自己的职位范畴,而“国家”和“君主”则是指事物或者是人。忠于自己岗位的人,也可能在其他方面做出有损君主意志或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所以这是难以必然成立的。
岳飞未在母亲膝下尽孝不等于他“不孝”。孝包括孝心和孝行,不在身边推不出就没有孝心或没有孝行。他有可能在家时对母亲非常孝顺,出外征战也是母亲对他的希望,并且在外时他也有可能时刻惦记着母亲,叫妻子、孩子照顾母亲。因此,不必然推出他不孝。
将孝作为选拔标准,未必会出现“将精英拒之门外,而庸才占据领导岗位”的景象。“精英”与“不孝”之间、“庸才”与“孝”之间没有一一对应的直接关系,将“怀鸿鹄之志的精英”全部视为不孝之徒,给“守望燕雀小巣的庸才”贴上有孝心、尽孝道的标签,是毫无根据的。
总之,若想得出该结论,还需提供更为有力的论据。
思考题8
论证结构分析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普遍不能接受中医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西方人能否“接受中医”与他们是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相关。因为判断中医是否具有合理性,是科学范畴的问题,其判断标准应为科学的标准,而非传统文化的标准。
②?→结论。“西方人普遍不能接受中医”并不一定是因为“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可能是受到多个因素影响的结果。比如,可能是因为中医方面专业书籍外文译著较少,西方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学通中医的外国人可能很少,因而难以普及;还可能是因为中西方人士的体质有较大差异,西方人体质不适合中医疗法等。
③前提→?。有可能西方人并不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由于从科学理论知识考虑,中医这门理论确实符合成为一门“科学”的标准,那么很有可能西方人因此是能够接受中医的。
论证二: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的发展不受民族或文化因素的影响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不必然得出科学没有国界,以及科学的发展不受民族或文化因素的影响。这是两个不同的话题。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则受到民族和文化的影响。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②?→结论。略。③前提→?。略。
论证三:科学无国界→外国不应诉讼中国企业侵犯知识产权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科学是一门具有理性思维的学科。而知识产权是指知识所有权,即权利人对其智力成果享有的专有权利。显然,科学和知识产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无国界不代表知识产权无国界。
②?→结论。略。
③前提→?。略。
论证四:中医与现代医学不兼容→伪科学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中医与现代医学不兼容只能说明中医可能不是科学,并不能证明中医一定就是伪科学。中医可能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伪科学显然不是科学的补集,二者非矛盾关系,而是反对关系。因此论证者没有足够、合理的论据得出结论。
②?→结论。略。
③前提→?。略。
论证五:科学对人类有用+中医对人类有用→中医是科学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科学”是“有用”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因此并不能反推出“有用的”都是“科学”,即中医是科学。例如,水对人类有用,但它并不是科学,而是一种物质。
②?→结论。略。
③前提→?。科学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正确、普遍适用、可以得到证明等,有用只是其多种表现形式中的一种。论述者仅因为科学对我们有用,就得出有用的就是科学,显然是忽略了科学的其他多种表现形式,因此该论证是不必然成立的。
论证六:从头到脚检查一遍→整体观念,系统思维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从头到脚检查一遍”并不等同于诊断具有“整体观念,系统思维”。前者是指从上到下的操作流程,从机器行为上检查;而后者是指医生在进行诊断时,从病人体质、患病病因、特殊症状等多个方面全面考虑病人病情并做出专业判断,而不仅仅是从物理层面上“从头到脚”检查一遍。
②?→结论。略。
③前提→?。略。
论证七:现代医学→平均寿命增加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略。
②?→结论。人平均寿命增加的原因有很多,如科学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品质的改善等。而现代医学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因此,“完全”因现代医学导致平均寿命增加是过于绝对的。
③前提→?。略。
学员习文借鉴
无效的中医科学性之辩
在上述材料中,甲乙双方针对“中医的科学性”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然而,该辩证过程存在一些缺陷,现分析如下。
“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意味着“普遍不能接受中医”。西方人能否“接受中医”与他们是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相关。因为判断中医是否具有合理性,是科学范畴的问题,其判断标准应为科学的标准,而非“传统文化”的标准。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普适的自然规律”不代表“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的发展不受民族或文化因素的影响”。这是两个不同的话题。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则受到民族和文化的影响。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中医与现代医学不兼容”未必得出中医是“伪科学”的结论。中医与现代医学不兼容只能说明中医可能不是科学,并不能证明中医一定就是伪科学。中医可能不是科学,也不是伪科学。伪科学显然不是科学的补集,二者非矛盾关系,而是反对关系。因此论证者没有足够、合理的论据得出结论。
“科学对人类有用”就能说明“中医对人类有用,是科学”吗?未必。 “科学”是“有用”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因此并不能反推出“有用的”都是“科学”,即中医是科学。例如,水对人类有用,但它并不是科学,而是一种物质。
总之,在整个辩论过程中,甲乙双方都未能守住各自阵地,存在一定的纰漏,其论证还需完善。
思考题9
论证结构分析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中国将承担A350飞机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每销售100架A350飞机,就将有5架由中国制造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材料中“中国将承担A350飞机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显然存在概念界定不清问题。5%到底是总飞机数量的5%还是单架飞机工作量的5%?无法识别。也许“A350飞机5%”只是飞机的一个部分,而且是极小的一个部分,这样便无法推出相关结论。
②?→结论。略。
③前提→?。略。
论证二:中国将承担A350飞机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研发与制造能力得到了系统的提升,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略。
②?→结论。略。
③前提→?。中国参与“A350飞机5%的设计与制造工作”,可能只是参与少部分非关键的零配件的制造,这可能是空客公司希望未来在中国市场有所发展而采用的一种策略,并不意味着中国民用飞机研发与制造能力得到了系统的提升,也不意味着是对中国飞机设计与制造能力的认可。
论证三:中国将承担A350飞机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在航空器设计与制造领域参与全球竞争,并占有一席之地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略。
②?→结论。略。
③前提→?。中国承担的A350飞机制造工作仅有5%,况且A350飞机也只是航空器领域中很小的一部分,即使中国掌握了A350的制造技术,也不意味着中国通晓其他种类航空器的制造技术。中国被邀请参加A350的研发与生产,而结果还未定,不能由此就说明中国在航空器的设计和制造领域参与了全球竞争,更不能说明占有一席之地。
论证四:中国将承担A350飞机5%的设计和制造工作→参与国际合作将带来双赢的结果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略。
②?→结论。略。
③前提→?。材料肯定地认为“参与国际合作会带来双赢的结果”,却没有更多的论据证明一定会“赢”,仅仅是论证者的主观臆断。在企业合作特别是国际合作中,最后失败或是损失了市场、资源、利益的案例并不鲜见。倘若这种合作不能给中国带来新技术的引进或者升级,就不能算是双赢。
论证五:参与国际合作→提高我国技术水平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略。
②?→结论。这种合作方式未必是中国提高技术水平的必由之路,要提高技术还有很多途径可以选择,比如购买专利技术、自主创新、重组并购企业、引进国外尖端人才、输送人才到发达的西方国家学习等。
③前提→?。略。
思考题10
论证结构分析
论证关系分析
论证一:形势在变,任务在变,人的观念要与时俱进→“勤俭节约”的观念就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略。
②?→结论。略。
③前提→?。虽然人的观念要与时俱进,但也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在物质不富裕的过去,还是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勤俭节约的品质都应该保持和发扬,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
论证二:一个人过分强调勤俭节约→会过度关注“节流”,而不重视“开源”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勤俭节约”中的“勤”意味着要努力工作,和“开源”可以并行不悖。“开源”与“节流”也非矛盾,关注“节流”不等于忽视“开源”,更不等于无法“开源”。
②?→结论。略。
③前提→?。略。
论证三:比尔·盖茨的财富不是省出来的→个人的财富不是省出来的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略。
②?→结论。略。
③前提→?。个人财富既要靠“开源”,也要靠“节流”。即使比尔·盖茨的财富不是省出来的,也无法说明所有个人的财富都不是省出来的。该论证有“以偏概全”之嫌。
论证四:为了家庭的长远利益,青年人提倡勤俭持家→有害无益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略。
②?→结论。略。
③前提→?。 “青年人提倡勤俭持家”未必“有害无益”。如果一个青年人“勤俭持家”,将不该花的钱省下来,用在诸如学习、实践等更重要的地方,岂不是更加有利于他的发展,怎么能说是有害无益呢?
论证五:个人、家庭都秉持勤俭节约的古训→内需绝对刺激不起来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略。
②?→结论。造成内需刺激不起来的原因众多,比如市场不景气、国民失业率高、收入下滑等。个人、家庭都秉持勤俭节约的古训只是原因之一,可能对内需的影响不大。
③前提→?。“勤俭节约”不一定是内需的大敌,其与“挣了钱不舍得花”是不同的概念,即使“挣了钱不舍得花”,如果人口基数很大,消费总量未必少,或许可以刺激内需。
论证六:揭示“勤俭节约”有弊端,树立“能挣敢花”的观念→刺激内需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勤俭节约”与“能挣敢花”并不矛盾,“勤俭节约”是反对浪费,而不是“能挣不花”。因此,该论证是欠妥当的。
②?→结论。要刺激内需不一定能表明“勤俭节约”有弊端,树立“能挣敢花”的观念,还需提高人们的工资,鼓励人们进行消费,政府提供消费津贴等。
③前提→?。即使人们知道“勤俭节约”有弊端,但是还会有人勤俭节约。更何况,树立“能挣敢花”的观念,是思想上的外在因素,还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才能刺激内需,如果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做到能挣敢花,那么未必能刺激内需。
论证七:提倡敢花→就是鼓励消费→促进货币和物资流通→不会产生大量的产品积压→解决许多企业员工的就业问题→增加消费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略。
②?→结论。略。
③前提→?。论证者以提倡敢花为前提,中间经过多个推理,最终得出增加消费的结论,显然,该推理过程是不恰当的。提倡敢花不一定鼓励消费、促进货币和物资流通,因为“提倡”只是外在因素,具体消费与否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内在因素。即使他们消费了,但如果购买的不是过剩产品,那么依旧可能产生大量的产品积压,进而也解决不了许多企业员工的就业问题,使他们也得不到更多的赚钱机会,最终导致无法进一步增加消费。
论证八:提倡节约每一度电而津津乐道→煤矿和电厂的工人领不到工资
①前提推不出结论。略。
②?→结论。煤矿和电厂工人领不到工资可能是由于其管理者管理不善,导致经济效益差,给工人发不起工资或者工人偷懒耍滑、不认真工作等。而节约每一度电只是众多原因之一,仅凭它不足以得出该结论。
③前提→?。“就在你为提倡节约每一度电而津津乐道的时候,有多少煤矿和电厂的工人因为领不到工资在流泪?”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说,不可再生的资源紧缺是长期的制约因素,节约使用尤为重要。因提倡节约不可再生资源而带来的企业停产等问题,应该用产业升级或转产等方式解决,采用浪费资源的办法是饮鸩止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