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皇家区东港附近,占三分之一城市面积,有古代花园

皇家区东港附近,占三分之一城市面积,有古代花园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皇家区毗邻东港,占全城面积三分之一,为城市主要部分。前者为国王主要宫殿,东北角有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米利都在西方古代城市规划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方格网式布局的“希波丹姆模式”的典型作品。

皇家区东港附近,占三分之一城市面积,有古代花园

(一)理论

从前面已经提到的人类最早的一些城市遗址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方格网式(或称棋盘式)城市布局的初期表现。

但是,这种规划模式在西方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却是和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政治家和建筑师希波丹姆的名字相联系的。约公元前510年出生于米利都的希波丹姆,和当时的大多数希腊哲学家一样,相信几何形体和数学的和谐是一切秩序和美的基础。他根据希腊当时的社会体制、社会仪式和公共生活的要求,提出把城市划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活动中心和住宅区,并把拟定的规划模式用在实践中,先后规划建造了米利都(公元前475年)、比雷埃夫斯(公元前450年)、洛克尔(公元前443年)等城市。城市平面一般由两条宽阔正交的大街和棋盘式的街坊组成,街道一侧布置城市中心广场。这种布局形式长期被奉为典范,希腊化时期的许多城市都采取了这种模式(典型的如希腊本土的奥林特、小亚的普南城、意大利西西里的塞林奴特),并且一直影响到以后中世纪和古典主义时期的一些城市(如法国的艾格莫尔特、新布里萨克,德国的曼海姆)。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罗马时期,公元前1世纪)是欧洲中世纪以前遗留下来的唯一建筑学专著,书的内容包罗万象,有不少涉及城市规划方面。例如,对于城市选址,书中提到应从地势、水和食物的来源、风向和朝向等方面考虑,选择“最有益于健康的土地”的原则,并具体谈到了水源的探测方法;在城市外部环境方面,论述了城市对外道路交通、粮食运送、河流治理乃至港口运输等问题;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谈到了城墙砌筑、城内建筑用地划分,在确定街巷走向时对风向和朝向的考虑、输水方式的选择和配水法的根据等;在地段规划方面,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城市(内地城市、港口城市)广场规模的确定,各类竞技场、剧场浴场地段的选择,不同地区房屋朝向的安排等问题。

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建设经历了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城市大都自发地生长。在此期间,基本上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规划理论。到文艺复兴时代,思想又开始活跃起来。这时期的建筑大师们(如阿尔伯蒂、帕拉第奥、斯卡莫齐等)的建筑论著中,多有涉及城市规划的内容。阿尔伯蒂在《论建筑》(1452年)一书中,从城镇环境、周围地形、土壤水源以及气候等方面论证了城址选择中要注意的问题,并从军事角度出发对城市和街道的最佳形式进行探讨。帕拉第奥在其名著《建筑四书》(1570年)中谈到城市内街道及干线的布置,公共广场及周围建筑的安排,以及城市外部的道路、桥梁等问题。弗拉·吉奥孔多根据维特鲁威提出的原则,拟定了一个平面圆形,有两道围墙的理想城市的方案。城内道路呈放射形布置,中央有圆形纪念建筑物。以后瓦萨里和斯卡莫齐在该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多边形的方案,内部街道采取正交形式,中央为方形或矩形广场。

(二)实例

1.亚历山大里亚古城

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首都和罗马帝国的埃及行省都城,位于地中海南岸,尼罗河三角洲西北。城市始建于公元前332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埃及时,不久即成为当时地中海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文化中心之一。

由于城址埋在现城市下,古城布局情况主要根据文献记载得知。城市道路干线两条,最长者6公里。皇家区毗邻东港,占全城面积三分之一,为城市主要部分。区内有王宫、苑囿及其他宫廷人员用房,还有博物馆及著名的大图书馆。法罗斯岛上的灯塔为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2.尼尼微

古代西亚新亚述帝国都城,遗址位于今伊拉克摩苏尔市,底格里斯河东岸。城址占地7.5平方公里,呈不规则外形。城墙全长12公里,内外两重,内城较高,土坯砌筑,外城带有雉堞,间以城塔,城外有壕沟。城内西南宫,面积180×190平方米,建于亚述王西拿基立时期(在位期间公元前704至公元前681年)。北宫,位于城北,建于阿苏尔巴尼帕时期(公元前668年至公元前627年在位)。

3.巴比伦

古代西亚巴比伦王朝都城,遗址位于今伊拉克巴格达以南88公里幼发拉底河中游。巴比伦,阿卡德语意为“神之门”。城市最繁荣时期为公元前6世纪尼布甲尼撒二世时代。古城跨河两岸,平面近于矩形。城墙两重,外墙砖砌,内城土坯间夹砾石,城外有护城壕沟。城市主要宫殿位于河东。市中心为内城,内城北端有国王的夏宫,中部为天象台。城市街道呈方格网式布局,主街道南北向。街北伊什达门为城市主要城门。门附近城墙内外有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南宫”和“北宫”。前者为国王主要宫殿,东北角有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这种沿大街和河岸成列布置的做法与两河流域其他城市集中配置主要建筑的方式迥然不同。

4.迈锡尼古城

希腊迈锡尼王国首都,遗址在今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东部,属希腊本土青铜器时代晚期文化(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100年)。城堡建立在一个高约278米的山头上,平面略呈三角形。城墙用巨石环山而建,厚达5米,高8米,周长约900米。大门位居西北,门楣上有三角形双狮卫柱石刻,因名“狮子门”。门内有坚穴墓遗址。王宫居城内中央高处,前设庭院。其他住房二或三层,均只留残迹。

5.雅典(古典时期)

希腊古典时期重要城邦,位于今雅典市区南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时为希腊最大的城市和政治、文化中心。

现存古城遗址建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长约7.5公里。城中心为卫城,建在海拔128米的山头上。卫城主体建筑为供奉雅典娜的帕特农神殿,其他建筑还有伊瑞克提翁神殿、山门、雅典娜神殿及城外山麓酒神剧场等,均为希腊古典时期建筑杰作及样板。卫城以北为市场区,是市民商业贸易活动及集会场所,有提秀斯神殿、议事厅、将军署及廊房等建筑遗存。城西北为墓地。公元前5世纪中叶,除有城墙外,还建有称为“长墙”的双墙大通道与比雷埃夫斯海港相连,今已不存。

6.米利都

小亚的古代希腊城市,公元前500年以前,是希腊在东方最大的城市,为重要商业和文化中心,哲学上爱奥尼亚学派的发源地。遗址位于土耳其原安纳托利亚半岛卡拉巴克山北部。

米利都在西方古代城市规划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方格网式布局的“希波丹姆模式”的典型作品。城市西部及西北为港口,市中心有两个广场,南北相列,其中南部一个较大。广场周围均布置柱廊、议事堂及体育建筑,城西部山麓沿坡起半圆形露天剧场。其南另有西广场、体育场和体育学校与之隔港相望。整个城市围以城墙,其平面外廓根据地形及岸线曲折,呈不规则形状,南北最长约1850米,东西最宽约1150米。城市6世纪时因两个港口淤塞而被放弃,现仅留露天剧场及部分公共建筑残迹。

7.普南城

古希腊爱奥尼亚重要城市,位于今土耳其小亚半岛西海岸,原迈安德河入海处。城市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时为繁荣期。城址现为萨姆松卡莱镇。

古城背山面水,建在山坡几个不同高程的台地上,岩顶至坡底高差近百米。城市外部筑有城墙。全城街道按方格网式布局,东西向7条,宽约7.5米,为主要道路;南北向15条,宽3~4米,为台阶式步行街。街道正交,把全市分成约80个不大的街坊。市中心广场是商业和政治活动中心,北面临街,街后为主敞廊,余三面敞廊后布置店铺。广场北面各层台地上,分别建有剧院、会堂等。坡下南麓有竞技场、体育馆。作为“希波丹姆模式”的一个代表作,普南城的规划被认为是希腊城市规划中最优美的样板之一。

8.帕迦玛

密细亚的古代希腊城市,希腊化时代(公元前4世纪)阿培利德王朝都城,距爱琴海约26公里,位于凯科斯河(现巴克尔河)流域北边一座高山上。现为土耳其伊兹密尔省贝尔加马镇。

古城所在山头,高出平原约275米。城市主要建筑群为上、下两片,上面一组位于山顶,自南向北,依次为上广场、宙斯大祭坛(其壁缘装饰雕刻为公认的希腊化时期艺术杰作)、雅典娜神殿、大图书馆(其规模仅次于当时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王宫及图拉真神殿,中部朝西的山坡上建有巨大的半圆形露天剧场,舞台部分设长廊及酒神殿。下城位于半山坡上,由下广场、体育学校、赫拉神殿及得墨忒尔神殿组成。各建筑群傍山而立,建在带挡土墙的各层台地上,气势非凡,因而帕迦玛被认为是希腊化时期最重要和最壮丽的城市之一,也是当时城市规划最成功的样板作品。(www.daowen.com)

9.罗马(古罗马时期)

古罗马时期都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位于今意大利图马市区,台伯河畔。是古罗马共和国和帝国时的行政和文化中心,也是古代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城市最早的城墙建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公元前4世纪扩建后,城区范围包括巴拉丁等七个山丘在内,南北长约6200米,东西宽约3500米,外廓呈不规则形状。现残存城墙及城门为公元3世纪罗马皇帝奥勒利安时代修建。城中心为公共广场区,有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努姆广场,帝国时期的凯撒广场、奥古斯都广场、韦斯帕辛安广场、奈尔维广场和图拉真广场。广场上集中了大量纪念性建筑物:会堂柱廊、凯旋门、记功柱等,是当时的政治活动中心。旁边卡必多利山上,有档案馆、协和殿等。广场区以南巴拉丁山为主要宫殿区,有图密善、第必留、卡里古拉、塞维鲁斯诸皇宫。广场区东端大斗兽场是古代最大的圆剧场,也是古罗马物质文明的重要见证和标志。市内其他地段还布有万神殿、马尔采拉剧场、戴克利仙浴场、卡拉卡拉浴场等重要建筑物。

10.庞培

古罗马时期城市,位于意大利拿波里东南维苏威火山脚下。城市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归属罗马,为罗马居住及休养城市的典型,公元79年,被维苏威火山爆发时喷出的火山灰掩埋。

城址平面近椭圆形,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700米,周围城墙长3014米。主要街道南北向一,东西向二,大街之间又分小坊,大体按方格网式布局。城市中心广场位于城西南,端部为朱庇特神庙,以维苏威火山为背景。广场周围还有阿波罗神殿、会堂、市场等。广场四周为掩盖建筑零散外貌围以二层柱廊,是共和国时期到帝国时期城市广场过渡形态。城南有三角形广场、剧场等一组建筑;城东有竞技场、角斗学校。城市街道两边,还布有公共浴场、住宅、店铺、作坊等。住宅由中庭、围柱院和周围房间组成,极富特色。

11.特里尔

联邦德国西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城市,位于摩泽尔河东岸。古罗马皇帝戴克利仙时期是罗马帝国四区之一高卢的首府和帝王驻地,4世纪后成为主教区,12-18世纪为选帝侯首府。

城市始建于公元前15年,城址沿摩泽尔河伸展,平面近于椭圆,城墙周长6.5公里。城墙北门,即著名的“黑门”,为古罗马现存最大的城门,也是这类作品中保存最好的一个。罗马时期街坊呈方格网式布局。街道通向位于城市中央的广场。广场占地相当于6个街坊,周围布置柱廊和公共建筑(西边为两个宫殿,东面为帝王浴场建筑群)。其他大的公共建筑则布置在居民区边缘:靠近摩泽尔河城墙边有公共浴场及仓库,东部高地有竞技场和露天圆剧场(位于城墙方位),君士坦丁宫位于北部城门附近,老河形成的河谷地带是神殿集中处所。中世纪时的主教城市就是在这样的城市格局基础上形成的。

12.蒂卡尔

中美洲玛雅文明遗址,位于今危地马拉东北部,是玛雅地区中央低地的主要古典期文化中心。城区面积50平方公里,中部为祭祀和行政管理中心,由大量的金字塔式宫殿、官署等建筑组成。建筑分别位于就地势筑成的各级台地上。中心建筑群附近和城内还有广场、卫城等。

13.马丘比丘

南美洲印加帝国晚期古城(约15-16世纪)。遗址位于今秘鲁南部库斯科西北约70公里处,在安第斯山西南部一个山脊上,海拔2743米。

遗址面积逾40公顷,三面为陡峭的山崖,仅南面可以出入。有一条带城壕的围墙,城门位于山脊高处。城内中央广场平面呈长方形,周围还有若干小广场。宫殿和其他建筑均围广场建造,位于许多阶地和平台上。房屋墙壁石块干垒,门窗壁龛上窄下宽,表现出典型的印加文化风格。

14.诺林根

欧洲中世纪历史名城,在今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西北部的伊格河畔。城市建于9世纪,是自然有机生长的城市典型。市区以广场为中心,逐渐向外扩展。广场是集市贸易中心和举行集会的场所。道路网为不规则的环形和放射形的结合。城墙建于14-16世纪,平面外廓呈椭圆形,保存完整。城内空间封闭,但总体环境协调,景色优美。

15.阿维拉

西班牙旧卡斯蒂利亚地区阿维拉省省会,位临阿达哈河。古城海拔1132米,初由罗马人建立,现存城墙大部建于11世纪,12世纪部分改造过。城墙平面略呈梯形,东西长约900米,南北宽约450米,是欧洲保存最好的中世纪城墙之一。城内街道布局灵活,主干线大体沿东西走向。

16.罗马(文艺复兴时期及以后)

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罗马城市建设又开始活跃起来,改建、扩建或新建了许多大型的纪念性建筑物,如法尔尼斯、冈且列里亚等一批宫殿府第等。这些建筑物大都和广场的设计和改造结合在一起,因而形成了更大范围内的群体景观,比较著名的如卡必多广场、波波洛广场、纳渥那广场、奎里那尔广场等。各广场及主要建筑物之间多用干道相连,形成许多对景和借景关系,同时又建成了一批装饰景点建筑及小品,如西班牙台阶、特列维喷泉等,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艺术面貌。这时期的罗马城市规划对以后欧洲各都城的建设有相当影响,许多强调气势的规划手法(如波波洛广场前的三条放射干道)更直接成为效仿的对象(如法国凡尔赛宫前干道、俄国圣彼得堡海军部大楼前干道设计等)。

17.威尼斯

意大利北部主要港口,威尼斯省省会,世界著名水城。历史上作为威尼斯共和国的中心,势力一度遍及整个地中海地区。城市位于一个新月形潟湖的中央,湖与亚得里亚海之间隔有一条由岛屿与半岛形成的屏障。圣马可广场为城市主要公共活动中心,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城市广场之一,被称为没有屋顶的大理石沙龙。广场平面呈曲尺形,主体部分长175米,宽约80米。广场周围有图书馆及其他大型建筑,建筑风格各不相同,但总体效果仍协调统一。广场上钟塔遥高近百米,与对面岛上钟塔相呼,互为借景和对景。大运河为城市主要交通干线,长约3.2千米,宽37~70米,呈倒“S”形从市中间穿过。全城河网密布,共有运河180条,总长45千米,平均宽度3.7米。大小船只为主要交通及运输工具。水道之间,辅以街巷。街巷总数达3000条,总长约154千米,只供步行之用,狭窄曲折,且多尽端。水道及街巷走向,亦无一定规律。全城桥梁400座,过水道时均向上起拱,以利行船,处处表现出水城特色。

18.巴黎

法国首都位于法国北部塞纳河两岸,距河口375公里。

巴黎建都始于9世纪,12世纪菲利浦·奥古斯都统治时期以城岛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区开始形成。但在这期间,城市基本上是自发地成长。17-18世纪波旁王朝统治时期(特别在路易十四任内),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于塞纳河右岸建成了香榭丽舍大街等主要干道和一批纪念性建筑物及广场,如卢浮宫东廊、卢森堡宫、公主广场、宫廷广场(现沃士日广场)、路易大帝广场(现旺多姆广场)等。尽管当时还没有制订城市总体规划,但对新建道路宽度和沿街建筑高度已开始做了规定。拿破仑一世时期又陆续建成了星形广场(现戴高乐广场)、大凯旋门等。拿破仑第三时期(1852年-1870年)由奥斯曼主持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活动,巴黎的规划和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时期完成的贯穿全城的大十字主干线和两条环路,形成了城市的基本框架,同时还建成了一批新的广场和纪念建筑(民族广场、共和广场、卢浮宫北翼等)。从这时开始,城市的规划及艺术面貌有了统一的考虑,主要纪念性建筑大都布置在广场和干道的对景位置上,它们和绿地、水面、纪念小品和大型群雕一起,构成了统一的整体,使巴黎成为当时乃至现今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