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与传承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与传承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相关理论中国古代有关城市规划的理论学说大都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书中提出的这个封建都城的理想规划方案,对我国后世的都城规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明清北京城在规划思想、布局形式和艺术处理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特别是中轴线上的布置和设计,突出了皇权至高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相关理论

中国古代有关城市规划的理论学说大都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考工记》,其他还有《商君书》《管子》《墨子》等。

《考工记》作者不详,据后人考证,认为它是春秋末齐国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这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古老的手工业文献,也是先秦古籍中的重要科学技术著作。自西汉末再度公之于世以来,一直为历代学者所重现。

《考工记·匠人》涉及地邑建设的内容有“匠人建国”及“匠人营国”两节,它对西周初的城邑建设体制、规划制度及规划方法均有详细的说明和记述。文中所谓“国”,实即指“城”。因当时的城实际上是一个以城为中心、连同周围地域在内的城邦国家。“匠人建国”一节专论测量定位问题,“匠人营国”一节则记述城邑建设制度。书中将城邑分为三级:①王城(王国首都);②诸侯城(诸侯封国的国都);③“都”(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同时还进一步提出了礼制营建制度,即按三级城邑建设体制而定的营建等级制。根据该制度,如城隅高度及道路宽度等,都必须按地位等级依次递减,不得僭越。文中还对王城的基本规划结构做了具体规定,即宫城为全城规划核心,居王城中心,其南北轴线即为城市规划主轴线;宫城前为外朝,后为市;全城道路采用棋盘式格局(所谓经纬涂制)。另外,对环城道路(“环涂”)、城外道路(“野涂”)及各种道路宽度均有明确规定(“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书中提出的这个封建都城的理想规划方案,对我国后世的都城规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

《商君书》亦称《商君》或《商子》,为战国商鞅及其学生的著作。书中论述了城域范围内山陵、都邑、农田和道路等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其他的各项相应条件。《管子》总结了城市选址中的一些问题(“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墨子》则涉及城市防御中的一些问题。

(二)实例

除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夏商时代的早期遗址外,在历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有以下一些有代表性的实例(包括遗址在内)。

1.汉长安城

西汉都城,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形制、布局与《考工记》所载规制基本相符。城郭平面不甚规整,大体上近似方形。城墙四面各有三门。全城八条大街,均呈直线交叉会合,形成许多十字和丁字路口。城东南为长乐宫,又称东宫;城西南为未央宫,又称西宫。两宫面积分别占全城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和七分之一,其间布有武库,北面有桂宫、北宫和明光宫。住宅区以“里”为单位,主要分布在城北郭。全城共九市,位居城西北。另外西城外有建章宫,南郊有明堂、辟雍,西南郊有昆明池及上林苑等。

2.曹魏邺城

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朝代的都城,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包括南北毗连的两个城址。北邺城大部在今漳河北,东汉建安年间魏王曹操营建;南邺城在今漳河南,初营于东魏。据文献纪要,北邺城呈长方形,一条东西大道将全城分为南北两区。北区中部为宫城,东为贵族所居戚里及官署,西为禁苑铜雀园。南区大部分为居民里坊。全城中轴线上设南北大道,从城墙正门直通宫城。现仅铜雀园西北角依城垣而筑的三台中的两台——金虎台、铜雀台尚有遗迹可寻。(www.daowen.com)

邺城布局区划分明,交通便利,继承了战国时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克服了东汉洛阳城宫区布局分散、与闾里相参的问题,形成了古代都市规划的新模式,对南北朝隋唐都城规划有重大影响。

3.隋唐洛阳城

隋唐两代的东都城。城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城区及近郊,南对伊阙,北据邙山,洛水自中间穿过。外郭城夯土筑成,南宽北窄,略近方形,每边长6~7公里。城内道路纵横相交,形成棋盘式布局。城中共设三市,均傍临河渠。宫城和皇城位于郭城西北角地势高亢处,城垣夯筑,内外砌砖。宫城内中轴线上发现延续不断的夯土基址,应为中央各殿殿址。皇城围宫城东、南、西三面,城内建有官署。城前大道通过洛水桥直抵郭城正门,与伊阙相对,为郭城中主干大道,宽120米。宫城北面有曜仪城、圆璧城前后相列,又有东西隔城分居左右。皇城东面另有东城,其北含嘉仓城中粮窖密集,达259座之多。

4.明清北京城

明(1421年以后)清两代的都城,即今北京市内外旧城区。明代北京城系在元大都城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清沿明制并有所增修。

明北京城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北城墙从原大都城北垣南缩约5里,南部则展出里许。原拟在内城四面围筑外城,因财力不足只增筑了南面部分,故形成凸字形平面。

内城与皇城、宫城(紫禁城)构成三重城圈。宫城内按“前朝后寝”制度布置听政、居住的宫室和御花园。宫城南门前方两侧布置社稷坛,北门外设内市及手工业作坊,为典型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王城形制。居住区分布在皇城四周。内城多住官僚商贾,外城多为平民。商业区分布密度较大,按行业相对集中设置。

建筑布局采用严格的中轴线手法,南自永定门开始,经正阳门、大明门(清称大清门)入两边设千步廊的丁字形宫前广场,再经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到达宫中主要建筑前三殿及后三殿。紫禁城北景山为全城制高点,轴线自此向北经皇城北门——地安门抵终点鼓楼和钟楼,全长8公里。天坛和山川坛、社稷坛等建筑群则居轴线两侧。

明清北京城在规划思想、布局形式和艺术处理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特别是中轴线上的布置和设计,突出了皇权至高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