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归侨作家秦牧的散文杰作《樟林村》

归侨作家秦牧的散文杰作《樟林村》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念高中三年级时,适逢抗日战争,秦牧遂中止学业,在香港参加抗日宣传、募捐等活动。到上海后,秦牧继续任《中国工人》编辑。“文革”期间,秦牧被诬为“三反分子”,关进“牛棚”达4年半之久,后又被下放劳动改造。汕头市人民政府把秦牧故居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建立了秦牧纪念馆。

归侨作家秦牧的散文杰作《樟林村》

秦 牧

秦牧(1919—1992),原名林派光、林觉夫、林顽石,祖籍东里樟林,中国当代蜚声海内外的杰出作家。他的散文作品风格独树一帜,脍炙人口,被誉为当代散文大师,小说、童话、戏剧诗歌文艺理论等都有著作,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秦牧1919年8月19日生于香港,3岁时随父母移居新加坡,8岁时就读于新加坡端蒙学校。1932年,秦牧随父母回到故乡澄海,在樟林萃英学校读高小,继而在2000多名考生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汕头一中录取,后到香港南华、华侨中学读高中。念高中三年级时,适逢抗日战争,秦牧遂中止学业,在香港参加抗日宣传、募捐等活动。1938年春,秦牧和一帮爱国师生赴内地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先后在国民党中央党校四分校属下的前锋剧社及中山日报社、广东战时工作队、西江教育团政训处等处工作,辗转于粤桂等地。1941年,秦牧转移到桂林,在立达中学和中山中学教书,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从事写作。1944年,秦牧辗转到贵州,开办进步刊物,往返于黔渝两地。次年,秦牧在重庆先后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劳动协会,担任《中华论坛》编辑和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编委。抗日战争胜利后,秦牧任“劳协”秘书,参加机关刊物《中国工人》杂志的编辑。到上海后,秦牧继续任《中国工人》编辑。1946年,因形势所逼,秦牧随“劳协”迁往香港,过了三年职业作家生涯,任过民盟港九支部宣传部部长。1949年8月,秦牧进入东江游击区,参加粤赣湘边区纵队,同年10月随军解放广州,参加接管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秦牧担任广东省文教厅科长、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先后担任《广东教育与文化》主编、中华书局广州编辑室主任,主编《中华通俗文库》。20世纪60年代,秦牧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暨南大学文学系主任。“文革”期间,秦牧被诬为“三反分子”,关进“牛棚”达4年半之久,后又被下放劳动改造。1972年,秦牧重新安排工作,担任《作品》《四海》杂志主编,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和执行主席,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三、第四届理事。1977年12月,秦牧被借调到北京国家出版局,参加新版《鲁迅全集》注释审订工作,是定稿负责人之一。1979年后,秦牧订下一年一书的写作计划。他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动脉硬化等病症,但仍孜孜不倦,伏案笔耕。1992年年初,医生在他身上发现一颗小动脉瘤,告诫他不要过于操劳,但他一如既往地写作、答复来信、出席会议和访问讲学。1992年10月14日早晨,他步入书房,准备动笔撰写一篇文章,刚拟写好《敢想敢闯的神话》的题目,突发心脏病摔倒,逝世于书桌旁。

秦牧(中间) 陈志伟/摄(www.daowen.com)

秦牧故居 陈琦/摄

樟林是秦牧的故乡。古港附近一座典型的“四点金”潮汕传统民居,就是秦牧故居。秦牧的少年时代就在这一座院落里度过,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对故乡的点点滴滴一往情深,终生难以忘怀。《故乡的女神庙》中写道:“我的家乡在澄海樟林乡。少年时代,当我从海外回到乡间的时候,这里有许多事物吸引着我,除了大鹅、小食、许多人家门楣上的牌匾、溪流里的鱼虾外,还有一些神庙也使人觉得情趣横溢。”

汕头市人民政府把秦牧故居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建立了秦牧纪念馆。[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